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以人为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人为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承载着知识、思想、情感等多项教学目标,同时阅读教学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环节。阅读教学有丰富知识,锻炼思维,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培养品德的作用。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去探索、去体验。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1-0089-01

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的核心是理解。没有理解的阅读是无效的阅读;片面性的、随意性的、错误的理解也是无效的阅读。我们要热情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理解。只有这样才有利于阅读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更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理念,为学生个性的彰显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力引导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个性发展,以便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创造未来的素质,也就是说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未来。

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挖掘学生共性的同时,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应关心和爱心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把教师对他的尊重、理解与爱转化成为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爱好,从而产生对学习语文知识的动力,激发他们在课堂上主动、自主的学习,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愉快的心情。

二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对话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种对话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这一全新的阅读教学理念以来,沉寂的课堂因为“对话”赋予学生“言说权”而显露出勃勃生机,出现了另人欣喜的局面。课堂上,生本对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思维碰撞、心灵交流、情感互动、意义感悟。这些都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曾经称赞道:“没有一种方式比师生之间的对话更能提高沟通能力更加能启发思维技能。”孔子也经常跟他的弟子进行对话,以此来了解他们的思想性格,启发他们积极思维。可见,对话策略是很值得提倡的。在对话式的阅读教学中,只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生态氛围,这是实施有效对话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对话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当发现学生在对话过程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时,教师要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以激发他们对话的热情,从而促进他们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

提倡对话策略,没有让教师放松备课,反而要求教师要准备更丰富的背景知识。这些知识不仅是文本的、作者的、编者的,还应包括学生的。必须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关注的焦点所在,必须认真考虑学生可能提出哪些问题以及向学生提出哪些问题。因此教师不但要精通教材,还要能够预知学生在实现他们与文本对话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从而驾驭整个对话情境。在学生与文本对话时,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好,另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与文本对话架起“桥梁”。学生阅读文本,不仅仅是单方面地吸收文本所负载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要与文本展开心灵的对话。因为阅读的过程就是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意识之间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

三课堂活动多样化

在阅读教学中课堂活动应该多样话,这样学生会有新鲜感。比如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比一比等,向学生推荐并开设一些“儿童诗欣赏”、“美文阅读”等系列语文活动,一方面充实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另一方面还引领、指导学生的家庭成员积极开展有益于成长的语文阅读活动,整合多种教育资源协同为学生营造一个比较好的阅读环境。例如读一读。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出形、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现在课堂中读的形式也很多,有默读、快速读、个别读、集体读、教师范读、分角色朗读等等。

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聆听美妙的声音,利用音乐渲染气氛、感悟意境;欣赏美丽的画面,使之心驰神往,领略此中情意;通过想象和联想,设身处地体验人物思想感情,进入超越现实时空的文本境界;感受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是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自我表现的舞台。

从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将面临一个个新问题,将不断引起我们的重视和研究。各种阅读教学的新方法将更多地走进课堂。我们将沿着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继续前进。我们应当满怀信心,肯定成绩,正视问题,不断反思,不断调整。

参考文献

[1]崔峦.《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2]董景尧总编.《教学月刊》.浙江.教学月刊社出版.200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