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瞬间表情”:微博瓶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瞬间表情”:微博瓶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浮躁的社会,总会归于平静。那时候,微博被更新的媒体取代,是很自然的事。

从推特诞生之日计算,微博这一“新新媒体”不过出现了几年而已。这个时候探讨它的寿命,似乎为时过早。不过,越来越多的症结让老高困惑:微博到底能活多久?和传统媒体的从容相比,微博显得浮躁、缺乏理性。

浮躁的媒体,寄生于浮躁的社会;社会平静下来之后,还有它的空间吗?微博固然发展迅猛,但它的“不可替代性”依然很弱,遭到喜新厌旧的年轻人抛弃,也是早晚的事情——只要出现一种他们更心仪的媒体,微博的火热便不复存在。

之所以想到这个问题,还是源于对微博“放大镜”甚至“显微镜效应”的担心。而现在,最新的问题是:微博会把一个人的“瞬间表情”定格,定格之后在浮躁的微博世界中定性;这种定格和定性,被放大之后,形成了“显微镜效应”——根据一个人脸上的细菌,来判断这个人是否“内心黑暗”。

最近的例子,是延安致36人死亡的交通事故发生后,新华社记者拍下的现场图片中,有一当地官员在事故现场“傻笑”。这张照片在微博中流传,惹得网友非常不满,迅速“人肉”出图中官员是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

这一事件中,微博的声音只体现了“一半的理性”。这里的所谓理性,一半是“该不该傻笑”,显而易见,不合适。而理性的另一半——或者叫另一维度,是照相机的这种“瞬间捕捉”,是否可以定性为“此人当时心情舒畅”?照相机快门的速度只有百分之几甚至千分之几秒,如此之短的时间内的“定格”,能不能证明这个人当时笑了好几秒,或者很长时间?

第二个纬度的理性,微博上没法说,只要一说,必然会有铺天盖地的咒骂声。毕竟,微博是一个喜欢片面、喜爱细节、喜好偏激的媒体。

拳击比赛的时候,如果运动员脸部遭到击打,面部会变形,五官甚至会移位,但肉眼看不出来,因为一切都太快了。高速摄像机的出现,让我们可以通过慢镜头来“欣赏”这种“剧烈变形”——说实话,很夸张。这两年拍的一些武打电影(比如《叶问》),为了表现人物受击打的力度,也常用到高速摄影技术,把变形的面部用慢镜头传达给观众,效果很给力。

微博对“瞬间表情”的表现和处理,和高速摄影技术有异曲同工之妙:高速定格——选择画面——放大定性。这对当事人是否公平?

一个人来到灾难现场,无疑应当肃穆。但作为安监人员,在灾难现场待了几个甚至十几个小时之后,表情是否必须一直保持肃穆?领导来了,谄媚地“傻笑”一下,是否可以理解,是否就罪大恶极?

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奇怪。推特在国外诞生之初,本质就是着眼于“瞬间表情”的媒体。它的创造者在两个方面体现了推特和博客的区别:第一,看博客需要“主动出击”,你要点击别人的网址或链接,才能看到他的文章;推特则只需“守株待兔”,别人的推特内容自动出现在你的页面上。第二,博客字数无限制,而推特有140个字符的容量限制。

玄机在于第二点。推特诞生于英语世界,140个英语字符,想要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完善的思想,是困难的。所以,推特的初衷,并不是什么理性、思考,而是着眼于随手一拍、丁点感悟。它就是定位于“瞬间媒体”。安监局长“瞬间表情”被定格,本就是微博最擅长的事。

定格不可怕,可怕的是定性。推特传到中国,摇身一变成了微博。同样是140个字,汉字的容量要超过英语单词,如果用文言文,140个字几乎可以谈天说地了。这就给了博友发表“思考性文字”的空间。这种“片面的思想性”,导致其在“定格”之后,很容易被非理性地“定性”。

习惯于“瞬间表情”,必然会成为微博进一步扩张的瓶颈。它之所以蓬勃发展,与当今社会非理性色彩增多,年轻人喜欢碎片化、细节化、片面化、表面化的东西有关。习惯了电视屏幕,人们就懒得读书;习惯了“瞬间表情”,人们就懒得思考。这是“电视时代”遗传下来的思维惯性,也是这个社会越来越浮躁的重要因素。

浮躁的社会,总会归于平静。那时候,微博被更新的媒体取代,是很自然的事。

(作者为鲁中晨报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