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拍片,就是讲故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拍片,就是讲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无意间打开的门

以前拍片,挖空心思后,还是不禁摇头叹息。作为县市级党员电教部门,我们的工作条件无非是:一台机器,两三个人,设备不行,人力不行,拍摄的对象也都在基层,素质不均。这样的条件下,要做好片子谈何容易。工作的年头长了,很多过往的雄心,如今颇作等闲看,拍出的片子都有不尽人意处。但想想就我们这个条件,还能怎么干,于是也就不喜欢较真了。如今想想,其实那都是借口,是做不出好片子的借口。

记得在筹拍《内厝村的变迁》一片前,领导要求务必要高质量、高标准制作出来。当时我们这个愁啊,长吁短叹,怎样才能高质量高标准呢?

一个同事憋急了,说:“我们啥都不行,难道讲个故事还不行吗?”这么一说,我们都觉得有门儿。是的,设备不行,讲故事还不行吗?

其实,拍片本身,就是讲故事。多好的镜头,多好的技术,没有一个好故事,或者没有好的讲述方式,也是白费。创作的精髓,其实正在于娓娓的讲述,而不在于镜头的唯美。

创作,没有框框

讲故事这个想法,是憋了很久才提出的。实际上,以前我们没有想过,一部工作片,也可以讲故事。

以往的工作片,总是给我这样一种感觉:就像一篇工作总结报告,只不过视频化了而已。由于要强调指导性,或者也由于“官本位”的思维潜意识,我们以往的工作片,在创作中,潜意识里就忽略了老百姓的趣味取向。我们拍出的工作片,其实就是给领导看的。所以我们要展示成绩,铺陈成果,把有血有肉的东西全部砍去。但老百姓是不喜欢这样的片子的,他们没有兴趣理解那些抽象的大道理。领导其实也是不喜欢这样的片子的,他们更希望看到一件事发生的来龙去脉,找出内在根源和普遍规律。谁都不喜欢的拍摄模式,为什么一度那样盛行,而且人们很少想到改变呢?是拍摄者的主观认定意识在作怪。“工作片就该是这个样子的”,这种蹈袭和墨守,造就了以往那浩如烟海的陈词滥调。

主观认定“该是什么样子”,是思维的最大敌人。拍片不应考虑片子“该是什么样子”,而要考虑它“能是什么样子”。记得第一次看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时,很惊讶,也很受启发――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而在看江西赣州拍摄的《我来说说新农村》这部片子时,也有类似想法:原来片子还可以这样做。创作是不该有框框的,思维的新天地属于勇敢者。

如何去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以往的工作片,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宣讲说教的意味,这种浓厚的说教味道,弱化了片子的感染力,观赏者也不愿意去做“填鸭”。用讲故事的方式去创作,就是为了避免这种结果。但是,如何讲也是一个问题。讲故事也有讲故事的技巧。

当时,我们集体写了个“内厝村拍摄构思”,第一句话是:“拍摄一户别墅:详细介绍其富裕的生活条件,采访其感受及前后对比。”当时我们的打算是从别墅区切入,通过村民的喜悦之心来衬托内厝的巨大变化。但深入思索后,我们认为这种手法太表面化、符号化,最后选择了内厝村的全市第一家“九年一贯制”实验学校作为切入点,更直接地体现了内厝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解开内厝变迁的“达・芬奇密码”。

要表现内厝村的变化,叙述的时间跨度长达三十年。要在短短二十分钟时间里表现出这种沧海桑田般的变迁很难,一不小心,可能做成流水账,也可能做成简报。所以,把握片子的节奏感很重要,对题材要有所取舍。

我们取了个巧,把重点放在了发展内厝过程中的重重矛盾和解决的经过上。比如,当初内厝拆迁改建,很多人都反对,他们把私愤发泄在内厝村支书林书记身上,竟然在他家的水井中投毒。当林书记和我们说起这段往事时,我们都动容了。言者从容,闻者惊心。创业之难,由此可见一斑。更难能可贵的是,创业者以其干事业的胸怀,宽恕了自私者的狭隘。这样一个充满戏剧因素的情节强化了整个片子的故事性,虽然在创作中我们没有特意突出个人的形象,但人格的魅力依然隐隐可见。

一个故事的个性

工作片说好做也好做,说难做则更难做。难就难在如何使工作片有趣,好看。《我来说说新农村》从一个农村人的角度,去叙述新农村的新风貌,全片用的都是老百姓自己的“大土话”,非常真实亲切,就像我们自己身边的人向我们讲述他们的故事那样。

无独有偶,我们在做《内厝村的变迁》时,也想到了这个点子。

解说是片子的质量内涵所在,解说的质量和风格对一个片子的成败关系至重。这个道理,很久以前就知道。但在我个人而言,以往我更倾向于追求解说词的华丽,追求强烈的叙述语气。这是个人审美取向和艺术素养上的局限。直到在创作《内厝村的变迁》的前期,我仍在刻意去营造这种“磅礴大气”的感觉。后来才发现,这种“大气”其实是种过多矫饰的“匠气”,而这种带着“匠气”的解说给人的第一感,就是在说假话。

当时我们聚在一起商讨脚本,都觉得这种解说词很不好,但怎么修改,谁也没谱。后来有人说:“还修改什么,干脆推倒重来。讲老百姓的故事,就用老百姓的大实话。”

事件的真实情况,当事人最有发言权。在充分了解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我们花了半月工夫,走遍了全村每一个角落,采访了几乎所有当时的当事人。回来整理了一下,将采访记录变成旁观者的口气,按事件发展顺序,整理成了解说词。这是一种介于书面语和原生态之间的解说词,朴实而不失典雅,明朗而不失深沉,全片因此带有了一种吸引人的个性化色彩。

带着镣铐的舞蹈

在我的电教生涯中,《内厝村的变迁》是一部带有个人里程碑色彩的作品。因为在拍这部片子的时候,我们突破了很多条条框框,作了很多对我们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尝试。更关键的是,我们从创作此片的过程中得到一个重要的启示:不管你设备好不好,人力够不够,只要你认真思考,总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拍片之路。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在《内厝村的变迁》的创作中,我们充分发掘了“内厝村的变迁”这个有血有肉的题材,发挥了自己能讲故事、会讲故事的长处,把片子做得朴实而有新意。到片子整体成型时我们发现,设备简陋、人力不足等先天条件造成的拍摄缺失,已在浓浓的乡土故事味中淡化了。

电视创作是一种带着镣铐的舞蹈,永远没有尽善尽美的时候。《内厝村的变迁》虽然获得了一些肯定,但每次观看,我们还是有感到遗憾的地方。而在解开一个创作的谜题的同时,我们的脑海中又浮现出新的困惑:怎样在有限的软硬件条件下,实现无限的创意?这个问题,就留待以后吧。

(作者为福建南安市委组织部电教中心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