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反弹琵琶”更诱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反弹琵琶”更诱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新闻报道特别是经济报道,如何能够力避平板、平淡,力求写鲜、写活,实践证明,善于"反弹琵琶",会更加诱人。所谓"反弹琵琶",既有表现手段和技巧的问题,但更多的是思维模式和方法的问题。

"硬题材"作"软处理"

如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经济报道在党报新闻报道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那么,怎样把经济报道写得让人喜闻乐见呢?将"硬题材"作"软处理",便是方法之一。所谓"软处理",从总体上讲,即努力把理性的东西感性化,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把宏观的事物微观化;在语言表达上,应多用文学语言,多做形象、具体、生动、鲜明的描绘,力避抽象、含糊、刻板、枯燥的叙述;在行文谋篇上,还要力求散状结构让人感到轻松流畅,力避长篇大段让人感到沉闷压抑。

1998年,我奉命写一篇我省改革开放20年市场体系建设的综述。这个问题,时间跨度长,题目含量广,文章框架大,所需数据多,如果走轻车熟路,以"硬"对"硬",则很容易堆砌成杂乱枯燥、索然无味的"石头堆"或"干柴垛"。为了避免这种效果,我在采访时既十分注意收集宏观的、综合的、概括的"硬性"材料和数据,更注意收集感性的、形象的、典型而生动的"软性"素材。"筑场兴市涌商潮"的总题目拟定之后,写稿时我通篇努力当做散文来写,着力感性化、形象化、微观化,所用材料也都尽量从利益和情感上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之增强亲近感。比如开头写道:

这就是20年前的事实--

千家万户,每天算计吃、喝、穿、戴,都不得不细数口袋里有限的钞票、粮票、肉票、蛋票、布票……

左邻右舍,谁家拥有电视机、电风扇、洗衣机这"三大件",便被羡赞为实现了"家庭现代化";

那时候,郑州的市民星期天能到市百货大楼逛逛,即使往返花上大半天时间,心里也美滋滋的;

那时候,啥是卖方市场和买方市场,啥是股票和期货,人们脑子里几乎是一片混沌;

……

这些事实,今天听起来像是笑话,可它是许多人都亲身经历的历史真实。

记者特意穿插于文中的大量综合的和典型的数据,就不显得生硬、枯燥和索然了,这种散状结构也从形式上起到了"软化"作用。

"大主题"选"小切口"

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有道是:"一滴水可以映出太阳的光辉","从一粒砂石,可以品味大千世界;由半片花瓣,能够领略万紫千红"。

1993年12月,为了迎接新一年的曙光,报社要求增加改革开放成就的报道。面对这一大主题,我最后确定的选题是:"郑州,离海近了"--紧紧围绕郑州与海的"距离"这么一个小小的切口,努力向深处采访,向深处挖掘,向深处展开:过去,郑州的人们只能通过海盐、海带之类品尝一点海的味道;如今,想吃生猛海鲜,到街头酒家或集贸市场去,几乎像萝卜白菜一样容易寻找。……过去,郑州没有口岸,进出口货物需跑到沿海或沿边去办理繁杂的手续;如今,就地装上国际标准集装箱,就等于交到了海外客商的手里。从而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地球变小了;改革开放,使郑州离海近了。接着,从空路、陆路和电信路等多个侧面,通过大量典型生动的事实,说明郑州正在全方位、多层次地架桥拓路,走向大海,走向世界。由于选择的切口很小,稿子篇幅虽然有限,却凸现了预期的重大主题。

"老问题"找"新视角"

著名记者艾丰曾经说过:"经济报道常常被人认为专业性强,因而容易写得枯燥、不通俗。我想这除了写法本身(主要指语言文字等)需要改进外,最重要的是选材和开凿的角度要改变。"这确是经验之谈。

一些老事物、老问题,一旦采取新视角来反映,有时可能独辟蹊径,获得特佳的效果。我看到一幅法新社记者在我国首都北京拍摄的新闻照片,题材和标题都是"大白菜"。由于历史的原因,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物资匮乏,市场萧条,即使北京市民,冬储大白菜也年年如火如荼。大白菜成了"老事物"、"老问题",记者年年采访,年年报道,也成了"老生常谈"。法新社记者1999年拍摄的这幅照片,采用广角镜头,较低角度,特意渲染了几棵大白菜的硕大、细腻,极富视觉冲击力;背景中两位北京"板爷"拉着平板三轮车经过,颇具北京特色。其图片说明写道:"随着北京市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曾作为北京人主要过冬蔬菜的大白菜的地位也受到了威胁,由于市场需求急剧减少,今年大白菜种植比去年减少了五分之一。"视角这么一变,虽然是老事物、老题材,却新颖而深刻地反映了一个重大的主题。

时代在发展,改革在深入,要使经济报道不断出新,确实需要不断变换和提高我们观察、分析、报道和反映事物的视角艺术。比如,有人提出要重视"经济现象的非经济视角"和"非经济现象的经济视角",我觉得就十分及时和重要。

所谓经济现象的非经济视角,是指在报道经济新闻时,不仅仅局限于用经济角度报道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而强调把经济现象、经济活动放到整个社会背景中进行透视,从社会的、文化的、历史的甚至哲学的角度来把握和剖析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揭示纯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这样的报道才有深度,才能给人以入木三分的感觉。

反过来,对一些非经济现象,诸如文化和社会新闻,也可调个视角,从经济活动的立场来观察和报道。比如影院戏院的兴衰、歌星影星的身价、精神产品的商品化等等,仅靠狭义的文化观念和传统的文化视角,很难说得清楚,更难说得深刻,而从经济的视角观察和解读,也许更能鞭辟入里。还有像旅游文化,如果仅停留在对湖光山色、人文遗迹的描述与赞美上,读者可能会有陈旧的感觉,而从旅游资源、假日经济的视角来剖析,也许给人的启发更新、更深、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