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焰火之谜 《白日焰火》本为卖片却擒双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焰火之谜 《白日焰火》本为卖片却擒双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得奖前

2月13日,《白日焰火》在柏林的媒体场首秀,并没获得太好的排片优势。相较有着1600

>> 白日焰火 蔡国强:白日焰火 焰火在白日绽放 《白日焰火》真实比焰火更寂寞 《白日焰火》的女性观 柏林最佳影片《白日焰火》这只“熊”能否烧起市场之火 上海影评人奖揭晓《天空》、《白日焰火》等片获奖 浅析《白日焰火》中的救赎主题 蓝海上,如何升起“白日焰火” 《白日焰火》的视觉传达表现 电影《白日焰火》的视觉符号解读 《白日焰火》获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等10则 《白日焰火》:中国式黑的璀璨之光 《白日焰火》――中国黑探索道路的曙光 《白日焰火》:廖凡书写坏小子的逆袭 扬威柏林兼顾观众与个性表达的《白日焰火》 电影《白日焰火》之人物性格解读 试析中国式黑《白日焰火》 电影《白日焰火》中人物性格分析 存在主义视域下的《白日焰火》解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医学 > 焰火之谜白日焰火》本为卖片却擒双熊 焰火之谜 《白日焰火》本为卖片却擒双熊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张海律")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得奖前

2月13日,《白日焰火》在柏林的媒体场首秀,并没获得太好的排片优势。相较有着1600个座位的电影宫,附近CinemaxX7号厅603名的观众容量,实在太小。小一半的影院,倒没有妨碍各国媒体记者和影评人去理解和欣赏这部电影,电影放映中,笑点本来就低的西方观众,也因开头不久廖凡饰演的张大力笨拙抓捕嫌犯的动作,而善意地哄堂大笑;电影结束后,有德国本地记者对影片的置景地哈尔滨产生了兴趣,“那个总在下雪的地方是哪?不怕你们怎么想,我就喜欢看反映中国阴暗面的电影。”

其实,这个总容易被拿来与东野奎吾小说《白夜行》比较的电影,一点都不阴暗,甚至根本不太悬疑,不必担心观影时身旁的讨厌鬼非给你剧透。电影诚如导演刁亦男所说,“还呈现出很温暖人心的感觉,就像片尾大片天绽放的焰火,比夜晚的更美,更富有真正的希望,真正的温暖,真正的复苏。”当然,对那些总试图从故事、环境、配乐以及艺术性升华结尾里看出点隐喻的西方记者,只要是来自意识形态相异国度的作品,再是怎样漂亮地向黑致敬,他们也会极度牵强地去和政治、社会扯点阴暗关系。

所幸,在映后的新闻会上,并没有记者太纠结于隐喻。除了国际电影节中国导演“必答题”的审查问题,只另有一位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德国女记者,针对桂纶镁扮演的冰美人吴志贞,好奇导演会不会借鉴了《聊斋志异》的故事?现场的刁亦男也被这个极有想象力的解读哽住一阵,才借着西方类型电影里常见的蛇蝎美人,去差异化地阐述这个角色。不过,现场问题不够多不够尖锐,也是出席会的记者人数有限所致,绝大部分时间段,多语种同传现场,都成了说着中文的自己人交流时间。不得不承认,即便此次电影节涌入大批华语军团,但除去好莱坞明星参演电影和主场作战的德国影片外,其余作品真的很难引起稍大一些的国际关注度。

这也是《白日焰火》最佳擒获金熊后,西方媒体人大跌眼镜的原因,他们好多都还没看过这个电影的。 场刊

理查德·林克莱特的《少年时代》同样是在2月13日亮相,比《白日焰火》早了4小时。耗费12年光阴,专注让伊桑·霍克和帕特里夏·阿奎特带着两个小演员,去表演、呈现成长历程的精雕细琢方式,实在太打动人了。也让大批还沉浸在这番“光阴的故事”中的观众,很难再去接着吸收下一部风格和气质都完全迥异的好电影。于是,赶场看了《白日焰火》的大多数人,或许只是赞美几句,“这部中国电影还不错,但金狮奖无疑已敲定了《少年时代》。”次日,林克莱特神片的口碑还在发酵,场刊《SCREEN》也为《少年时代》打出远远高于其他竞赛片的3.7分(满分4分),而作为华语竞赛片最高分的《白日焰火》也仅获2.3分。 工作人员

当然,电影节颁奖从来就不是能够量化的奥运赛事,它只是为人们建立一种赌徒心态,让大家都去关注只有几个人拍板的结果。根据很多电影节的经验,影评人口中的最佳影片,很少能是评委会的最终选择。不过,《白日焰火》剧组也不敢就着这种“经验”而做过高幻想,当颁奖夜前被要求留到闭幕式上走红毯时,就已经非常满足了——这意味着至少能拿一座银熊奖。片方工作人员也在微博上流露着欣喜之情,却也谦虚地认为金熊还是拼不过《少年时代》。 媒体

与此同时,电影节赞助商的几位中国工作人员坐在休息间里,还聊着“听朋友说《白日焰火》是个大烂片”。接着,廖凡影帝的消息传来,休息间的职员们哑口无言……

几个小时后,各奖项获胜者纷纷亮相记者会。林克莱特非常大度地表示自己只是热爱拍平凡人物的电影,“而拍电影从来就不是一项竞赛。”刚开始,还有中国记者面对外媒祝贺时,纷纷为《少年时代》鸣不平,但又旋即意识到《白日焰火》的大获全胜,更有决定性意义,它对缩在边缘的中国独立电影太重要了!刁亦男和廖凡捧着金银双熊压轴登场,“不好意思,我还没回过神来。”没有一句话的官方概述性解释,只有状态非常舒服的失魂出窍。

规则 怎样才能成为大赢家? 营销方式 并不想做独立制作

据该片营销方光合映画副总经理郑玲和本刊记者介绍“该片在剧本阶段时导演找了很多大公司想进行合作,从他想找大公司合作来看,这个片子并不完全冲着文艺的调调去的,导演在拍两部电影之后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平衡商业性,他想注入更多的商业元素,并不想做独立制作。”在接到《白日焰火》这部片子的宣传时,其实是在项目的前期,光合映画并不知道影片会送去柏林,更无从知道得奖。所以前期是牢牢做好电影的品质感包装,包括受好评的预告片、海报都是“磨”出来的。“对营销公司来说,能参赛柏林并且获奖是好事,但是我们更在意是自己本职工作有没有发挥最大效力。”郑玲说。中期影片成型后,对品质有了评估后,光合映画就与片方做好了两套营销方案,一个是参展柏林,另一个是不能参展柏林。郑玲告诉本刊记者:“参赛柏林后,我们信心还是比较足的,认为入围应该没有问题,所以对电影的营销是从影片宣布片子入围柏林电影节开始正式启动,有质感的海报、预告片也在电影节期间陆续”。

电影节方向 为什么选柏林而不是戛纳?

《白日焰火》的监制沈暘主要负责电影的海外发行和电影节事务。她告诉周刊记者,因为刁亦男此前的作品《夜车》在法国有不错的反响,所以最初剧组是计划报名戛纳电影节。后来考虑到暑期档、国庆档、贺岁档,全部是大片的天下。“柏林,或许是一个好的契机。”知道电影选择了柏林,戛纳电影节方面还特别遗憾。

沈暘至今记忆犹新,接到入围通知的时间恰好是冬至,当晚十二点左右,柏林的电话来了,“从此以后,每天晚上要处理一堆一堆的文件。”沈暘觉得,必须要在去柏林之前就确定好电影的海外发行公司,因为这会对影片在海外的宣传、包括在电影节期间会对评委的影响都会产生意义。因此,冬至过后,沈暘便开始积极主动地寻找海外发行公司,2014年1月15日,柏林电影节正式公布入围名单,“立马有四五家公司写了邮件给我。”最终,剧组还没有到柏林,便确定了由Fortissimo来进行电影的国际发行。Fortissimo帮助剧组做了电影节期间的宣传策略,电影节期间,《白日焰火》成为最忙的一个剧组,有国际发行、国际公关,也有国内的宣传。因为电影放映接近电影节后期,市场相对人气减弱,针对这个情况,Fortissimo公司临时问组委会要了两场市场放映,口碑相当好,在影片全球首映前,已经卖出四个国家和地区,获奖后,在三个小时内,发行公司收到超过16个国家和地区的购买需求。迄今为止,这部电影的海外版权卖出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宣传力度 比同期华语片大很多

在柏林电影节期间的《白日焰火》作为主竞赛单元的影片,自然要加重宣传,片方请了专业的公关公司,衔接片方与组委会的联系以及协调国外媒体的采访安排。国内宣传方这边做的更多是将在柏林电影节发生的事很好地向国内媒体传达,覆盖演员采访,于是在国内门户网站对于柏林电影节的呈现上,确实《白日焰火》的宣传力度要比另外两部同在主竞赛单元影片《无人区》和《推拿》大许多。 谜面 金熊究竟如何诞生?

谁是刁亦男?

法国影迷给傅冬的facebook留言:你知道刁亦男这些年在做什么电影吗?

在《白日焰火》“擒熊”后,署名“荞麦”的文字在微博上流传,为大众补充了一些百度百科上的“刁亦男”看不到的生动讯息。影片投资方江苏幸福蓝海的副总万娟说,荞麦是公司的文学策划,文章描述的刁亦男代表了整个公司对他的观感。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了解到,刁亦男是中戏戏文专业87级最帅的男生,他有像孟京辉、蔡尚君这样的好基友,第一部长片《制服》拿到温哥华国际电影节龙虎大奖,之后是《夜车》入围了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那是2007年。当然,最有趣的细节是,这个被幸福蓝海团队誉为帅大叔型的导演,大部分时间宅在家里,养一只猫,读大量的欧美文学,因为爱看波拉尼奥,一度想把《白日焰火》的名字改为《郊野侦探》。王娟反复强调刁亦男对作品本身的专注精神。这一点也深深折服了沈暘,她对周刊说,“我不认为刁亦男是横空出世的,他的电影也绝对不是无人问津。”

几年前,沈暘碰到法国著名影评人让·米歇尔·傅冬,他说在他的facebook上,有法国观众在问,你知道那个拍《夜车》的中国导演刁亦男,他现在在拍什么?沈暘想起来,也曾有两个法国朋友说着不标准的发音提起过“刁亦男”这个名字,这让沈暘有些困惑,作为前上海国际电影节业务副总监,她对这个名字是陌生的。后来她终于在盛志明的一个聚会上见到了刁亦男和他的工作伙伴、多部独立电影的制片人文晏,“那是2008或者2009年。”在沈暘的印象里,这不是两个善于交际的创作者。而周刊记者在向编剧圈打探刁亦男其人时,亦有编剧表示—因为他不混圈子,所以不熟悉。

从《夜车》到《白日焰火》,中间间隔五年之久,沈暘相信,这五年对创作者本身是一种煎熬,尤其当他周边的人都在出成果。蔡尚君是刁亦男的同班同学,两年前,蔡尚君凭借《人山人海》拿了威尼斯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好朋友盛志明早在2007年就凭《浮生》崭露头角,捧起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亚洲最佳新人奖”。曾负责幸福蓝海影业项目开发的章杰也曾和刁亦男有过不少接触,在他的回忆中,第一次见面时,刁亦男穿了一条短裤,配了双皮鞋,个子很高,这个曾被誉为是中戏87戏文最帅的人,在他眼里感觉有点潦倒,“大概因为他东奔西跑地为投资操心吧。”章杰甚至很好奇地问刁亦男:“这些年你都靠什么在生活呢?”刁亦男回答,我也写剧本。

沈暘说,“我想他心里一定有焦虑的地方,但在残酷的市场下,他仍然有所坚持,对创作的标准要求非常高。几乎没有做别的工作,他的阅读非常丰富,有西方小说,也有哲学,前辈的电影他会反复观看。”刁亦男的忍耐与坚持同样体现在片场,万娟不太记得刁亦男有发火的情况,唯一一次大声是拍摄一场群戏,他对着那些溜冰的群众演员喊,动起来动起来。万娟印象最深的是,在寒冷的东北拍摄时,因为环境太糟糕,很多原定的外景拍摄常常会临时搁置,有一次再度因为计划外景出现状况后,整个剧组陷入了烦躁不安的情绪里,而刁亦男站起来走到一边,好像进入了另一个独立的世界,冷静思考的模样犹如他这么多年坚持的电影路。 谜底 《焰火》质量是否鹤立鸡群

注定被雾霾掩盖的焰火

《白日焰火》的英文名颇有意蕴——Black coal,thin ice。黑的煤,薄的冰。一节又一节载满黑色煤块的车厢在遍布薄冰,积雪未融的平原上驶过,而车厢上散落的除了煤炭,还有一袋袋装着尸块的编织袋。无德无良,仗势欺弱的有钱人,浑浑噩噩,色令智昏的普通工人,恪尽职守,机智敬业的警察……最后都同样被装在这编织袋里,消失在漫长的铁路线尽头,成为飘荡在冰原上的游魂。而这罪行的肇始,则和所有的故事一样,都发端于人心的一己之私。

和导演刁亦男的前两部作品《制服》、《夜车》一脉相承,《白日焰火》也将权力,身份及二者间的关系作为母题:有人为了“爱情”放弃“身份”,有人则为了“身份”放弃“爱情”。刁亦男镜下荒凉破败的城市犹如凛冬已至的荒原,每个生灵都要竭尽所能谋求自保,那些爱人和依靠人的,则必将成为他们所爱者,所依靠者的献祭与牺牲。爱情之于这里的人们,终究只不过是白昼里绽放开来,却注定要被雾霾掩盖了炫丽的焰火。

雷蒙德·钱德勒说过一句话,一直被黑与冷硬派侦探小说奉若圭臬——侦探必须是他那个世界里最好的人,同时,也应该是任何一个世界里足够好的人。若是以此衡量,《白日焰火》其实并不能算是一部血统纯正的黑。廖凡饰演的男一号,由警察被贬作保卫干事的张自力绝做不到像《马耳他之鹰》里的鲍嘉一样面对美色仍能抵制诱惑,给蛇蝎美女以应有的惩罚,相反,他对那个永远面无血色的“黑寡妇”吴志贞所做的,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卑劣(尽管她确实罪有应得),但观众却对这个男人恨不起来,因为我们都无法肯定地宣称,自己若是站在他那个位置,必然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张自力这个角色,和去年《毒战》里的蔡添明一样,都没法让人猜透他们的下一步会向何处去,不同的是,蔡添明处心积虑为逃脱布局,张自力却更多是凭本能浑浑噩噩地向前冲。起初是凭曾经的猎人本能,后来则是找回曾属于自己“身份”的欲望占了上风,本质上讲,仍是一种“自保”的本能。刁亦男对这个角色的设置,几乎让人想起贝尔托鲁奇的《随波逐流的人》。尘埃落定的那场庆功宴上,领导举杯祝他,他劝住领导让出第一杯,我们原以为他是要敬为办案牺牲的他的好兄弟,刑警队的前队长,没想到他举起杯来,敬的竟是现队长的领导有方。那一刻你便不难得之,环境对这个人的异化(或者说,同化),已经完成。借由讲述这个被贬谪者为了“重回天堂”而放弃人性的故事,刁亦男成功地再度将权力与身份的母题,完成了精美而富艺术性的嫁接。 “安眠药”太多,它们便尤其明显

连续十天的持续看片、采访、影评,对于常跑电影节的影评人和记者来说,确实是一场需要巨大体力和智力的高强度战斗。因此,影院里常见这样的画面,中老年们优雅落座后,和旁人寒暄两句,继而掏出纸笔,灯灭了,或许另一个乏味故事就开始了,在漆黑中盲记几笔后,困乏的他们相继睡去,直至剧情里突然的尖叫枪火,或是结尾字幕升起时,才在自责中醒来,抹抹口水,拍掌叫好,“Bravo!”一天到晚,五到七场,真正半天的时间没有了。睡不上几个小时,又起来继续与爱恨交织的电影缠绵。

此次柏林电影节入围的大多数竞赛片质量,继续保持着和以往一样的稳定,一样远逊于戛纳、威尼斯。或许正因为在23部电影中(其中20部参评),有着太多有助于睡眠的良药,才让《白日焰火》、《少年时代》、《小小的家》、《十字车站》等寥寥几部显得鹤立鸡群。

以往柏林电影节一贯主动强调的政治倾向性,因这一次相关作品的较低质量,而被自动忽略了。较为明显隐射希腊和阿根廷债务危机的《斯彻特斯》和《恐惧史》,前者成了一部连风格化都没建立起来就在叙事情绪里失足的矛盾体,后者高度的实验性让它更适合摆在美术馆里;直接关于战争的《世界之间》和《71年》,关于阿富汗战争的前部,体现着德国人拍商业片是多么糟糕,而后者置景曾经内战边缘的贝尔法斯特,倒是制造了相当紧张的气氛,但因放映排片靠前,不幸地在早早收获叫好声后又被人遗忘。男孩们尤其是早早担负责任小大们的成长,意外地成了这次相当数量竞赛片可供归纳出的共性。阿根廷孩子、德国孩子、车臣孩子、美国孩子,因所处环境各异,自然有着各自不同的成长烦恼,但无论提前多久早熟,他们都会经历着《少年时代》里Mason那样从调皮幼稚到些微成熟世故的转变。可惜除了林克莱特以时间雕塑家般态度打造的《少年时代》,包括《河的第三边》、《杰克》、《马贡多》和《在空中》里的男孩成长,都带有创作者过多非常不平实的欲望,而让一个个极端的小大人毁掉了孩子本来的面目。

因盲目追求票房经济,而被我们自己诟病几年的内地电影,或许开始觅到一条聪明的折中之路。金银双熊的《白日焰火》,就曾一度被担心会不会过于“好看”而无缘奖项。既带有追求创新的独立光泽,又有着观众喜闻乐见的故事逻辑,希望华语电影这次的大获全胜,能真正打通以往相互不买账的电影节电影和电影院电影之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