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三个前提,两个角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鉴赏性阅读,是指以语文审美鉴赏为目的和特征的阅读,是一种高层次的阅读活动。它包含着理解程度和鉴赏程度,又伴随着语文审美活动,是对学生感性和理性的全面塑造[1]。诗歌鉴赏阅读,是指以古典诗词为对象的一种鉴赏性阅读。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明确要求:“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对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具有一定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从历年高考及平时教学训练的实际情况来看,古典诗歌鉴赏在卷中所占分值较为稳定,近两年保持为共两三个文字表达小题,共十分,而学生得分均在五分左右徘徊,相对其他题还是偏低。据不少学生反映,他们是喜欢阅读优美的古典诗词的,但往往无从下手,这便形成了一种有趣的现象:古典诗词好像一块烫手的“山芋”。
一
古典诗词诗歌鉴赏教学,不应忽视三个方面。
(一)作品的写作时代及当时社会情况
“文学即人学”[2],而人是社会中的人。一部作品的内容不可能完全脱离写作时的时代及社会,总是直接或间接、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及时代特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风格雄浑、豪放的优秀词作,作者所描绘的壮美的“赤壁图”学生比较容易感受,而对于其中作者所表达出的思想却不一定理解。此时,教师可做适当点拨,告诉学生苏轼作此诗时的时代及现实环境,这样学生就能够理解作者是在以写景、怀古为手段,旨在抒情,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3]”。
即使是同一个作家,也可能因时代、社会的变迁而写出风格迥异的诗歌作品。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早期作品“韵调优美,但限于写闺情相思之类”[4],其原因在于“中州盛日,闺门多暇”[5]。金人南侵,词人被迫南渡后,深厚的故土之思,凄苦的身世之感,一并抒发在她的作品里,风格突变。其后期作品最典型的莫过于《声声慢》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结合时代背景,一味地看章法结构,岂非有些舍本逐末。
(二)握作者的一贯的写作风格
所谓风格,一般应该包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世界观、价值取向、语言特色、表现技巧的使用习惯等多方面。一个作家,总有其大体上的风格特色。人各有志,我姑且用来指代一下这种情况。“温八叉之绮靡,李义山之隐僻”,“杜工部之沉郁,韦苏州之淡雅”(《红楼梦》第49回),李白“清新”“俊逸”,苏轼旷达豪放,李清照含蓄委婉。教师平时可以适当地向学生灌输一些有关的知识;学生也应主动阅读有关文学书籍,多读名家诗作,增进对作家风格的体会和把握。
(三)必要的诗词格律常识
古代诗词大多是与音乐联系在一起的,尤其是乐府诗、律诗等,都有特定的乐调、音韵、节奏。通过诵读,可以将诗词中的语言符号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表现诗人怀才不遇、郁郁不平的悲歌,应告诉学生注重其音节、节奏的变化。“前/不见/古人,后/不见/平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通过直接感受句法音节的错落,使学生体味到一个失意诗人的立体形象,从而为正确理解诗歌奠定基础。[6]
上面所述的是诗歌鉴赏性阅读的前提,具备了它们,就为初步鉴赏古典诗歌准备了基础。
二
实际解题过程中,还应该尽可能多地了解与作品有关的信息,读出作品的“象外之旨”。具体的信息收集,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
(一)正文外的周边信息
1.题目中的有效信息。很多情况下,鉴赏者会跳过题目,直奔作品的正文。殊不知题目中有时隐藏着大量有效信息。“阅读元曲《山坡羊・潼关怀古》,选出正确的一项。”仅这个题目,实际上已经给出了至少四个方面的可靠信息:一是元曲,交代了体裁与写作年代,由此可联想到社会情况;二是“山坡羊”,曲牌名;三是“潼关”,写作的对象或地点;四是“怀古”,直接表明这是一篇咏古讽今的作品。
2.标题以及作者。如果命题者不是以此为直接的命题点的话,这些内容都会放在作品的前面。韩昌黎《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该诗标题可谓丰富,“左迁”交代了写作此诗时作者的处境;“蓝关”表明了写作的地点;“示”暗示了该诗写作目的是以诗歌抒发“无辜放逐的悲愤”,“正言直谏的确良勇气”,“衰朽残年的哀伤”[7];“侄孙湘”则交代了主人公所与痛诉衷肠的对象。作者如果是一个著名作家的话,读题时就该调动记忆中已有的与之相关的知识了。
3.正文后面的注释。古诗词鉴赏阅读题的注解一般也有三种情况:一种是交代作品的出处,但在试卷中很少出现。一种是说明写作年代及社会背景的。宋范仲淹《渔家傲》文后注云:“范作此词时正在北方地区抗击西夏。燕然:山名,汉和帝永元年中,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还。”还有一种是纯粹解释冷僻的字、词或典故的。
4.诗词后所附的习题。目前古代诗文鉴赏题的题型,一般来说有判断题、选择题、文字表达题等几种。出现频率最高的是选择题和文字表达题。选择题中的一些选项。往往能对作品起注释作用。有好些理解起来似是而非的诗句,一经与习题选项比照即迎刃而解。
(二)古典诗歌正文
1.典故。诗歌本身要求言简意丰,而典故皆有所本,写作时使用典故可以大幅增加作品容量,故而“古人作诗,多喜用典,用典说理,用典抒情。”从鉴赏角度看,领会诗歌中典故含义,揣摩作者用典意图,能帮助我们理解思想内容,正确解题。
2.意境。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是无穷的。它往往于有限的字行里显现出辽阔而深邃的意境。这里“意”大于“象”。文学作品阅读致力于研究的应该是“象”,致力于捕捉的应该是“意”,阅读中抓住作品意象可以加深对作者思想与情感的理解[8]。
3.格律修辞。在古典诗词格律方面,中学阶段没有也不可能作过多要求,但近体诗的押韵、对仗等基本知识还是应当掌握一点的。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尾联采用“流水对”来表现欣喜、迫切之情,阅读时还是应当加以注意的。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了大量技巧手法,若能从中入手,其角度新,且方法易,更为重要的是,能帮助学生从正确进入写得好的境界,何乐而不为?
中学阶段古典诗词鉴赏,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学作品阅读素养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在这一阶段,帮助学生建立稳固的文学常识基础,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张兴玉.阅读教学中的崭新境界――鉴赏性阅读.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4.
[2]十四院校《文学理论基础》编写组.文学理论基础.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88.
[3][6]朱家亮.古诗词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之友,2000,9.
[4][5]朱东润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51.
[7]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84.
[8]徐社东.试谈文学作品中意义的领会及把握.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