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细节忠实和诗意追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细节忠实和诗意追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传统画中的美学趣味从北宋前期经后期过渡到南宋,由“无我之境”逐渐向“有我之境”推移。

北宋前期的宫廷画院,因为极度闲暇和条件优越,把追求细节的逼真写实,发展到了顶峰。所谓“孔雀升高必先举左”以及论月季四时朝暮、花蕊叶不同等故事,说明这种对细节真实的追求成了宫廷画院的重要审美标准。

与细节真实并行且更值得重视的另一审美趣味,是对诗意的极力提倡。与上述的孔雀升高等故事同时也同样著名的,是画院用诗句如“踏花归去马蹄香”等做题目,要求画师既含蓄又准确地表达诗意。画面的诗意追求开始成了中国山水画的自觉的重要标准。

这种审美趣味在北宋后期即已形成,南宋时达到最高水平和最佳状态,创造了与北宋前期山水画很不相同的艺术意境。

从马远、夏等南宋许多名家的山水小品如深堂琴趣、寒江独钓等来看,这一特色极为明显。它们大都是在工致精细的,极有选择的有限场景、对象、题材和布局中,传达出某种特定的浓郁的诗情画意。细节真实和诗意追求正是它们的美学特色,与北宋前期那种整体而多义、丰满而不细致的情况迥异。它们在对有限对象的细节忠实描绘里,表达出某种较为确定的情调诗意。比起北宋的意境,南宋山水画题材、对象、场景、画面更小了,一角山岩、半截树枝都成了重要内容,占据了很大画面,但刻画却更精巧细致,抒情性更浓厚、鲜明。像被称为“马一角”的马远的山水小幅里,空间感非常突出,画面大部分是空白或远水平野,只一角有一点点画,令人看来辽阔无垠而心旷神怡。南宋山水画把人们审美感受中的想象、情感、理解诸因素引向更为确定的方向,导向更为明确的意念或主题,这就是宋元山水画发展历程中的第二种艺术意境。

这是不是“有我之境”呢?是,又不是。相对于第一种意境,可以说是:艺术家的主观情感、观念有了更多的直接表露。但相对于下一阶段来说,它又不是:因为无论在对对象的忠实描写上,或抒发主观情感上,它仍然保持了比较客观的态度。诗意的追求和情感的抒发,尽管比北宋山水远为自觉和突出,但基本上仍属于对自然景色的真实再现。所以,它处在“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的过渡中,是厚重的院体画而非意气的文人画。它基本仍应属“无我之境”。

(选自《美的历程》,有改动)

【背景链接】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对“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表述为:(词)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造境即有我之境,写境即无我之境。

周振甫:中华书局编审,著名学者,古典诗词、文论专家,资深编辑家。他选注过《严复诗文选》,著有《诗词浅释》《鲁迅诗歌注》《诗词例话》《诗品释注》等,有《周振甫文集》十卷。

李泽厚:著名哲学家,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1992年至今任美国科罗拉多学院哲学系讲座教授。李泽厚成名于20世纪50年代,以重实践、尚“人化”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美学观卓然成家。90年代,李泽厚客居美国,出版了《论语今读》《世纪新梦》等著作,对中国未来的社会建构给予了沉甸甸的人文关怀。其主要著作有《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我的哲学提纲》《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思想史论》《美的历程》等。

【比较异同】

周振甫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主要是对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说的阐释和补正。所谓“无我之境”是指人在对外界的直觉中与“万物无异”,指外界景物刺激了作者原本平静的心而激起感情,这种感情似有外物传来,达到了“物我合一”。“有我之境”即由于心情的不同,在对景物的描绘中带上了浓郁的主观感彩。但作者对王国维的“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说的看法还是略有不同的。对前者,作者持基本同意的态度,认为不应该是绝对的“无我”,感情还是作者本身所具有的;对后者,作者持赞成的态度。

李泽厚的《细节忠实和诗意追求》是从中国画、诗的追求这一角度谈“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在作者看来,北宋前期的宫廷画院开始自觉,诗意入画渐趋重要;北宋后期,诗意追求成为主流,南宋时诗意追求达到最高水平和最佳状态。他认为,“无我之境”用客观的态度,追求细节的逼真写实,真实再现自然景色;“有我之境”有直接表露的主观情感,有确定的审美感受(或“有诗意地追求”),有明确的意念或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