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走进梵.高与蒙克的艺术空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走进梵.高与蒙克的艺术空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文森特・梵・高与爱德华・蒙克是西方的两位伟大艺术巨匠,他们生活于同一个时代,同样经受着生活的磨难,然后都将人生经历、人生感悟、人文思想、人生之爱通过艺术之窗外化,凝结成一幅幅感人至深、震撼心灵的杰出画作。走进他们的画作,就会走进他们的艺术空间,走进他们的艺术空间,就会发现一个更加深邃的,将人生艺术与艺术人生相融的空间。

关键词:梵・高 蒙克 人生 画作 艺术

在西方艺术史上,梵・高与蒙克是同等重要的艺术大师,他们的绘画在西方绘画发展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今,在整个世界都已引起了强烈的震撼。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走进二人的艺术空间

一、梵・高与蒙克的人生

文森特・梵・高(1853~1890年) , 荷兰表现主义画家。生前,梵・高的作品几乎无人问津,唯一的崇拜者和支持者是他的弟弟提奥。他的生活极度困顿,在爱情方面也是屡爱屡伤,更重要的是他患有精神分裂症,这种精神疾病时刻折磨着他。梵・ 高也意识到自己有着严重的精神疾病,他在写给弟弟提奥的信中清清楚楚地分析了自己的精神病:

“我经常令人感到厌恶,而我自己则感到心情抑郁,容易激动,如饥似渴地想得到人们的同情。如果我得不到这种同情,那么我就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并经常火上浇油。我既不喜欢参加社会活动,又不乐意与人交往,跟那些人交谈经常使我感到为难。不过你知道,这种感觉从何处来的吗?这是由于精神烦躁。在我那灵敏的感觉方面,这些年来当我觉得最难受时,它不仅仅反映在身体上,而却也反映在心灵上,这样我便会产生一种不祥之兆……但愿你或某个人不必再考虑,责备我如何自寻烦恼,因为我与此作了斗争。但是,我的性格却一点儿也没有改变。假如我有坏的一面,那么我也有好的一面。难道人们就不能考虑到这一点吗?”

梵・高希望在面对经济、工作、朋友和爱情的挫折而进行抵抗时,能得到他人的理解、支持与帮助,但现实却是不尽如意的。这让他的心灵更加痛苦不堪。并在精神错乱的时候切割下自己的耳朵,“苦难永不会终结”,这是他对弟弟说的最后一句话。其中充满了无限的痛苦、无助与绝望。

爱德华・蒙克(1863~1944年),挪威表现主义画家。蒙克的一生是与疾病、死亡和不幸相连的一生,他5岁丧母,疼爱他的姐姐在13岁时因结核病离开了他,唯一的妹妹又是精神病患者。从小体弱多病的他因肺结核病差点失掉自己的生命,生命的脆弱过早地给蒙克幼小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使他对死亡、疾病、痛苦的感受异常敏感。形成了他忧郁、孤独的精神世界。这种精神上的创伤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它需要释放。蒙克选择了通过艺术来表达情感,可以使他自己达到一种较为平和的状态。所以,蒙克的作品充满压抑和悲伤的情愫。倘若不是通过大量的创作来表达自己。那他也许早就像其妹妹一样过早地精神崩溃了。但,蒙克还是在1908年精神分裂了。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不幸,这也许是最好的结局。在精神分裂中,他的精神得到了最彻底的解脱。1944年,蒙克以81岁的高龄去世。

二、梵・高与蒙克的艺术

(一)梵・高与蒙克艺术作品中的色彩

梵・高的艺术作品强调生活的真实和主观情感的表现,通过追求色彩绚丽和增加色彩的明度传递信息,在梵・高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色彩、阳光、运动构成的躁动不安的色彩世界。红色与绿色的对比形成的可怕情调,如《夜晚的露天咖啡座》,令人旋转的黄色、飞动的笔触又表现出生命的活力,如《向日葵系列》。在梵・高的作品中,最常见的色彩是黄色,作品中注入了过多的光辉,火一般引起人们对生活的向往。通常黄色有两种含义,一种是表现画家对生命的希望和热爱,一种是躁动不安的神经质的内心体现,这两种色彩情感都反映出了一个真实的梵・高。

蒙克喜欢用象征死亡的黑色、血一般的色表达一种痛苦与不安的心理感受。正如他自己所言:“对我的艺术来说起了决定性的影响的是我的生活。”这与其说是画家个人的独白,倒不如说是画家经历了疾病、死亡后出现的压抑、悲观、抽搐、痛苦的心理反应。也就是这样的人生经历,在他思想深处形成了一种挥之不去的阴影,恐惧、忧郁伴随了他生命的始终,于是孤独、忧郁、死亡,始终是蒙克艺术表达的主题。如《呐喊》,是蒙克对生命及死亡主题的诠释,画面气氛阴郁,人物表情惊恐,色彩阴沉凄凉,揭示了画家处于死亡边缘状态下发自内心的、无法遏制的本死的切身体验为基础创作出的一幅作品。

(二)梵・高与蒙克艺术作品中的线条

线条是创造形象的基本要素,可以创造出各种奇异的形象。蒙克和梵・高的线条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单纯、粗犷、厚重、富有动感,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

从梵・高的诸多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满是旋转、飞动的色彩笔触和线条构成的画面,构图、色彩、线条随心所欲,处处积聚着一种强大的情感力量。单纯的色点、旋转的线条、短促的笔触密集有序排列在画面上,色彩纯度与明度并置,产生粗犷明亮富有动感的艺术效果,分不出是黑夜还是白昼。这种由笔触颤动而产生出来的漩涡式的线条和色彩明亮的画面效果,形成了梵・高绘画与众不同的风格。他用闪动的笔触来表现幻想出的形象,用爆发的色彩光点描绘闪闪烁烁的星星、月亮和太阳扩散的光斑。《星夜》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这些来自视觉上强劲有力、狂热动荡的线条和笔触,全部归结于梵・高心灵之音的外化,几乎无人能及。

蒙克作品中的形象,满是惶恐惊悚的表情,近似死亡前的木讷与呆滞,这种印象也是他内心情感的忠实流露,是灵魂与死亡这一概念的极端体现。他表达情绪的途径主要依赖于弯弯曲曲的线条来完成。他笔下的线条单一、弯曲、流动,起到了简化形体的作用,形象被弯曲的线条压迫产生了严重的挤压效果。《呐喊》中的人的形象就是人在极度恐惧状态下形象被高度夸张了,变形扭曲的面孔,圆睁的双眼,凹陷的脸颊保持着尖叫的状态,头颅画成了骷髅,加之蓝色的水、棕色的地、绿色的树、红色的天,紫色的衣服衬托出苍白的脸,完全是地狱走出的鬼魂,没有经历过死亡与病痛的画家是不可能画出这样令人毛骨悚然的形象的。

纵观蒙克与梵・高的艺术作品无论是梵・高《向日葵》中那耀眼的金色,还是蒙克《呐喊》中阴郁的气息,或是梵・高《星月夜》中那飞旋的笔触,都在表达着同一个主题 。蒙克和梵・高两位绘画大师在各自的生命历程中,一直承受着病痛与精神的折磨,有着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他们作品中所具有的惊人表现力都源于他们内心世界的忠实表达,而且用近乎疯狂的艺术形式来表达精神世界的痛苦和忧郁。但是由于命运和经历的影响,使其呈现出不同的绘画心理特征。

三、体会梵・高、蒙克的艺术人生与人生艺术

蒙克的一生虽然是死亡与苦难伴随的一生,一般人无法承受如此的苦痛,但蒙克却在其中找到了突破口存活下来,并且是漫长的81年,每个日日夜夜。可想,如此磨砺过的心灵该是如何的坚韧!他正是通过艺术,绘画的方式将自己的人生描绘出来,将自己的苦痛一丝不留的通过色彩、线条呈现于画布,为的只是将心灵的情愫外化,不至于让心灵因承受不起而完全崩塌。

因此,观者所看到的画作其实并非画作,而是蒙克受伤过千万次却依然坚强的心,一颗纯粹的真心。每一幅画作都令人感动和震撼。然而蒙克是一位并非为艺术而艺术的大艺术家,艺术的磁场渗透到他的每一个细胞,所以蒙克的艺术是最真、最美的艺术、无需进行任何的修饰与点缀。

世人都为梵・高惋惜,实为天妒英才。并喻梵・高为太阳之子,他是一生追逐太阳,却怎么也没有追到的狂人,他对太阳的忠诚,无人可比。透过他那画作中纯净而明亮的黄色和每一笔激动的笔触,足以看到梵高那颗狂烈、炽热的心和对美好的向往与追寻。梵高终因先天及后天的诸多因素而选择了自主离开这个带给他无限伤害与痛苦的世界。梵高艺术的魅力,绝不像人们所说的,因为他的精神病发而创造出来的,说梵高的艺术才华是与他的病发成正比关系的。梵高的精神病发可能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他对社会、现实、人生的看法,但并不能对他的创作起决定性作用,更不可能认为他的杰出作品是在病发时创作的。据研究,梵高在病发时,根本无法进行完整的创作。通过梵高的画作,看到的是他诚挚的心和美好的愿望。他的心是热烈而执着的。最后他选择了一种极端的方式轰轰烈烈地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

两位伟大艺术家的人生,让世人叹息。真正伟大的艺术定是与创作者的人生经历、感悟、思想、爱恨联为一体的。艺术创作到最高境界时,没有什么具体方法可言,而是法自心生,随性而来。这样的艺术境界,是融所有而贯通,取其所需。这样的作品,无论是文学也好,音乐也罢,还是绘画等领域,都是感人的、震撼的杰作。

将人生的所有融入艺术,将艺术的真谛融入人生。世上不可能出现第二个梵高、第二个蒙克,谁也无法复制一个梵高、蒙克的人生再活一次,唯有感悟他们的人生,顿悟他们的艺术,用以珍惜自己的人生,创造自己的艺术。

参考文献:

[1]甄巍.“太阳之子――走进凡・高的《向日葵》”[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2]焦俊亮.《试论蒙克和梵・高绘画的异同》[J].集宁师专学报 ,2010.9 第32卷第3期

[3]吴铜虎.《蒙克的色彩与梵 ・高的线条――鲁迅如何以文字形式实现表现主义倾向构图》[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 5期(总第 160期)

[4]王峰.“《日出印象》与《星月夜》之比较”[J].大众文艺 ,文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