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如何看待“退地潮”和“断供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看待“退地潮”和“断供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目前土地流拍和地王退地现象频生,加之深圳“断供”出现,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有人说这是“泡沫破灭的起点”;亦有人指出:“深圳断供现象是个案,不会影响全局,是媒体放大,用不着惊慌。”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理解和看待“土地流拍”、“退地”和“断供”现象的出现呢?宏理调控政策发挥效应的必然反映

自2004年以来,我国一些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的地价、房价超常规地连续上升,其产品的价格严重背离价值。为此,中央热点关注房地产行业,国家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步步升级,从“国八条”、“国六条”到“24号文件”出台,但前三年超常规的房价不仅没有回落,反而更快上升。究其原因,是房地产的过度炒作所致,“投资”和“投机”购房占比例过大,房地产金融支持过多,加上国外“热钱”的进入拉动了价格的连续升高,吹大了房地产的泡沫成分。当2008年国务院出台“24号文件”之后,提出建立以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为主体的住房社会保障体系,调整住房建设结构,小户型必须达到70%以上,并加大了对“投资”购房和“投机”购房的打击力度,“投资”和“投机”购房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使这些炒房者无利可图。同时房产价格上升的预期减少,在这种背景下,“退地”、“流拍”和“断供”的现象才得以出现,应该说,这是宏观调控成果的显示,用不着大惊小怪,地方政府也用不着急忙出来“救市”。

理性回归

2004年之后的中国房地产市场,由于金融支持过度,有些城市炒作成风,“投资”和“投机”购房的比例过高,温州购房团和山西煤老板及少数富人成为购房的主体,他们购房不是为了居住而是为了赢利。加之国外热钱的大量流入房地产,使中国的地价和房价越炒越高,泡沫成分越吹越大,这就扭曲了住房建设的根本目的。住房应主要是为了解决人民的基本居住问题,而不能成为富人挣钱的工具,这种本末颠倒的结果,导致广大的人民群众望房兴叹、怨声载道。

应当说,经过近几年的国家宏观调控,尤其是国务院“24号文件”颁布之后。使一些城市的房地产泡沫得到了挤压,地价和房价逐步有所回落,这是一种理性的回归。任何国家的任何房地产产品,价格不可能永久脱离价值。更不可能只涨不落,应把当前一些城市的地价和房价的回落,看成是一种理性的回归和正常的市场现象,用不着盲目地“救市”或干预,大可按着经济规律行事。

挤压泡沫的结果

房地产是高赢利、高风险行业,近10年来,房地产价格只涨不跌,因此,各个部门和行业都奔向房地产,加大了房地产增值的预期,激发了人们的“投机”心理。所以才出现“土地”的天价,进而推动了房价的快速提升。在价格严重背离价值的情况下,真实的购买力难以与市场价格相适应时,尤其是中央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以后,金融信贷受到约束,这时调控力度步步加大,“投资”和“投机”购房已经大大缩小了利润空间。 “投资”和“投机”购房的份额急剧下降,由此引发了全国不少城市形成“有价无市”的局面。这种局面持续了半年,开发商的资金周转就出现了问题,出现“土地流拍”、“退地”和“断供”现象就不足为怪了。

深圳“断供”之所以出现,大都是由于炒家认为因为房价大幅下降,房产总价值会严重缩水,若此时还每月按期向银行缴纳本息,赔得更惨,还不如将房子交给银行。

土地“招、拍、挂”制度本身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中国城市的改革,是从企业放权和土地有偿使用开始的,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就是要使各种生产要素按着市场经济规律运行。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用市场的形式配置土地资源,是无可非议的,我国的土地“招、拍、挂”制度的建立,是符合市场经济基本规律的。土地“招、拍、挂”运行中出现的一些弊端,如公开、公正、公平度不够,暗箱操作等等,与制度本身不构成直接的关系。更不能在出现“土地流拍”、“退地”现象后,就说“地价、房价”的泡沫是“招、拍、挂”制度吹起的,这种说法是缺乏理论依据的。那么在淡市情况下,土地“招、拍、挂”会走向何方?

笔者认为,在淡市情况下,土地不可能拍出“天价”,土地天价是由市场环境、增值预期过高及盲目竞争导致的,与制度本身无关。不能因为“招、拍、挂”运行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就怀疑制度有问题。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应用深化改革的方法去完善,不能否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