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巧设数学问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巧设数学问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提问”是一门很有技巧的艺术,如果把老师比作是“导演”,那么学生就是“演员”,只要老师“导”得好,学生肯定会“演”得好。只要老师把“问题”精心没计好、把握好问题的“度”,学生一定会把问题演绎得很精彩。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相应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下面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和自己从教二十几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巧设数学问题,情境激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中的许多问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所以我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使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例如“比的应用”中的“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学习的。因此,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我创设了学生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情景:“百家福超市是富川县目前最热闹的超市,它是由两个老板合开的一家超市,有位老板投资了35万元,另一位老板投资了15万元,结果他们一个季度赚了15万元。问题出现了:(1)你们说怎么分这笔钱合理?说说你的理由。(2)每人应分得多少万元?你是怎么想的?(3)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也是按比例分配的?”这是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索氛围中,对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就会理解得比较深刻。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巧设数学问题、导学引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兴趣的产生是以一定的需要为前提的,学生只有明确了学习目标,才会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在新课改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更加需要激活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索中来。例如,在教学“对称”时,我利用一个童话小故事巧设问题:“为什么说蜻蜓、蝴蝶和树叶在图形王国里是一家人呢?”一“问”激起千层“浪”,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图形的知识块被激活:有的说它们应该不是一家人,有的说蝴蝶和蜻蜓是一家人……正当学生为它们有什么联系而苦苦思索时,我导入新课,并鼓励学生比一比,看谁学习了新课后能够正确地回答这个问题。这样通过“激疑”,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

三、巧设数学问题,引思促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走向自主探索的道路,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例题:“同学们做黄花25朵,做紫花18朵,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做了多少朵红花?”我结合张人利教授主讲的《后‘茶馆式’教学》中“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在揭示教学目标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设计问题如下:(1)红花朵数比什么花朵数少3朵?(2)要求红花多少朵,必须先求出什么?要求小组合作并交流,让他们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在集体智慧的相互影响下,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认识到要求红花多少朵,必须先求出黄花和紫花的总数,这样便找到了中间问题。在教学中,我有目的、有意识地设障立疑,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有问题可想,有矛盾可解决的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四、巧设数学问题,促思固趣

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学生不但可以解决问题,还要会提出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对典型的问题要进行有目的、多层次、多角度的演变,使学生逐步理解数学学习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由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了分数应用题后,我出示两个条件“男同学20人,女同学16人”,并设置问题:根据所给条件,你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并且解答吗?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同学们的参与热情很高,连学困生都能提简单的问题:(1)男同学和女同学一共有多少人?(2)女同学是男同学的几分之几?(3)男同学比女同学多几分之几?(4)女同学比男同学少几分之几?(5)男同学比女同学多百分之几?(6)男同学是女同学的几倍?……这样抛砖才能引玉,使学生再度陷入问题的探索之中,而且这种求“变”,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学生思维潜力的发挥都起到了一个拓宽视野的作用。

五、巧设数学问题,悬念激趣

一堂数学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的终结。“学贵存疑”,有疑是对知识“学而不厌”的需要。小学生年龄小,对新事物易产生好奇心,喜欢追根问底,倘若课堂结束时在教材的“新”、“奇”、“特”之处设置疑问,则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探究新知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周长的认识”这节课结束前,可以提出问题:“如果我们想知道长方形的周长该怎么办?”学生回答:“用尺子量。”此时,教师设置悬念:“每个图形都用尺子量你会觉得怎么样?”“会很麻烦。”学生回答。“有没有一种很好的方法呢?下一节课我们就来解开这个谜。”这样,在提示矛盾的同时制造悬念,使学生在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探求新知的欲望。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师只要正视并重视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和艺术性,数学课堂一定会变成富有诗意的教学境界,教学效率也一定会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