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医治疗181例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与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R25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0-0303-01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治疗181例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与观察。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治疗组采用中医治疗。结果: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差异( P< 0.0 5 ),提示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标本兼治 出发治疗小儿感发热,疗效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小儿外感发热;疗效。
外感发热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营卫失和,脏腑阴阳失调,出现病理性体温升高,伴有恶寒、面赤、烦躁、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外感病证。外感发热,古代常名之为“发热”、“寒热”、“壮热”等。我院根据这一情况于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共收治181例小儿外感发热患者,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181例, 均为我院门诊和住院的患儿,将全部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100例, 对照组81例。其中治疗组男46例, 女54例;年龄
1.2 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均符合人民卫生出版社《诊断学》 第七版及《中医诊断学》对外感发热的诊断标准。
2 治疗方法
2 .1 治疗组 予常规西医抗感染、抗病毒、对症治疗,同时予银翘白虎汤[4]随证加减治疗。基础方组成:连翘6 g,金银花5g,生石膏15g,知母5g,生甘草3g,牛蒡子6g,粳米6g。邪袭肺卫或卫气同病加荆芥5g 、淡豆豉5g、芦根3g、淡竹叶3g,以增清凉宣透之力;邪热壅肺者加鱼腥草8g、蒲公英 8g、黄芩 5 g以增清热解毒之功;痰多而黄者加浙贝母5g、化红5g、杏仁 5 g 化痰止咳,便秘者加生大黄 1~2g,以通腑泄热;下利黄臭者加葛根8g、黄芩5g、黄连3g泄热止利;发疹者加荆芥穗 5 g、蝉蜕3g、牡丹皮5g、生地5g、大青叶5 g 疏风清热退疹;神昏谵语者加水牛角10 g、菖蒲5g、玄参5g、黄芩 5 g、郁金5 g增清心开窍之力; 热盛动风者加钩藤 6 g, 地龙5 g 、羚羊角粉0.3 g ( 冲服) 以凉肝熄风。上方每剂煎水6 0―9 0 ml,每次20ml,每日1―2剂。
2.2 对照组 在明确西医诊断的基础上针对所患疾病抗感染、抗病毒及对症治疗,高热者辅以退热治疗。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以服药3剂后72h内体温降低幅度及血液分析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计数恢复正常值为统计指标。显效:体温恢复正常( 36.2C~3 7.3C),症状明显缓解;有效:体温较服药前降低,症状体征缓解;无效:体温无变化、 症状体征无缓解。
3.2 治疗结果 治疗组100例中,显效73例,有效2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7%。其中2 4 h内退热者38例,48h内退热者42例,72h内退热者10例。有效病例中最快退热时间6小时,最长72小时。服用后体温呈阶梯式下降,退热平稳且无反复。血液分析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异常者48例中有42例 7 2 h内恢复正常。对照组81例中,显效42例, 有效20例, 无效 19例。总有效率76.5%。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差异( P< 0.0 5 ),提示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
(下转第3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