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课程倡导师生新关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课程倡导师生新关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广大教师带来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关键在于是否真正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及怎样的师生关系。教师需从传统中的主宰者走向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学生要从接受者走向主体者,从学教材走向学生活。

课程改革师生关系新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切教学艺术、技巧、方法产生的基础与源泉,是新课程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对师生双方良好的品质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革新师生关系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必然要求,必须运用新课程理念,构建其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能否真正的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成为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

一、从“操纵——依附式”到“合作——主体式”的转变

反思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师生交往过程的控制者,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主宰者,他们总是在尽心训导,竭力传授,呈现出权威无边,积极有为的态势,而学生成了客体和附庸,成了被牵着鼻子走的顺从者,或是被强制的逆反者,他们经常体验的是被动、无为、无助和无奈,这就是典型的“操纵——依附式”的关系。导致的后果必然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形成阻隔乃至对立,真的是“唇焦口燥无一应”,教学活动难以高效顺利进行。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更难以得到培育和发展。如在处理七册(下)“种子的结构”一文中,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向学生灌输现成知识,学生机械式的接受知识,死记硬背,久而久之,造成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厌学,扼杀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而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处理,让学生分组自行讨论,探究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种子结构得出结论,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教师共同参与合作,建立其师生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使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和理解,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求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就需要教师和学生脱离“操纵——依附式”的关系,形成“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新课程理念。

二、从“教教材”到“用教材”,从“学教材”到“学生活”的转变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敢也不能超越教材,纯粹是教教材上的知识,于是为教教材而教学成了最终的目标。学生从教师中获得的知识,只是课本的知识,一旦离开书本,知识在生活中则将毫无用处。如时下正值电力紧缺时期,一位父亲想购买一台发电机,想测试一下就读初三的儿子的知识,于是问道:“你说要是我们家的全部用电器能正常工作,应购买几千瓦的发电机呢?”儿子竟然无言以对。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新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作出明确规定,但没有规定如何实现这些目标;规定了学习领域,但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达到课程目标的途径是多样的,体现了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这样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就会面临如何选择的问题。那么,教师根据什么来进行选择呢?无论选择的依据有多少,不可忽视的一个依据就是学生的需要,而以往的教学总是给予书本知识以举足轻重的地位,个人知识和经验则无足轻重的,而人类积累的文化财富浩如烟海,教科书中的知识信息,不过是沧海一粟,应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应该使学生认识到书本知识以外,还有另一类知识,那就是日常生活的知识。如七册(下)“嫁接”这一课时,若仅仅在室内完成嫁接各环节,学生可能只学会纸上谈兵,教师就会考虑如何处理使用教材,使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更学会生活中知识的运用。于是我就带着学生来到植物园,让学生再一次领略科学的生活化,生活的科学化,这种知识才是最根本的、最重要的,这就需要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活世界,与学生之间不断沟通,交流,彼此尊重,建立起和谐的关系。

三、从“师动”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转变

过去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往往老师在做演示实验(动手),提出问题(动脑),并给予解答,学生一味的聍听,记忆,教师活动,学生不动,学生就成了只是接受现成知识的容器。

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整合课堂、学校和社会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式,(采用一节课不超过讲20分钟,剩下的时间让学生提问,相互讨论所学内容,而老师只起答疑和组织讨论引导的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对话,以及同学之间的交流,鼓励学生提出有深度、开放性的问题,并相互问答,寻求正确答案,积极开展学生主导的学习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都想“动”,将“要我动”转变到“我要动”,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要,努力创设“大家都要动,都在动,乐于动”的教学环境。更多在兴趣的驱使下,能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合作交流,以促进学生和谐、均衡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拓展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

四、从“局部收获”到“全面收获”的转变

实施新课程,教师要摒弃过于注重知识讲授,书本知识和学科本位的教学观,加强教学科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切实加强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善于整合课程资源,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指导和鼓励学生设定符合实际且具有“挑战性”即略微高于自己过去的成就水平,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要信任任何一个学生都能学好,相信学生的缺点是可以改正的,把学生当作课堂教学伙伴,且将这种信赖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对学习充满信心,对缺点有改正的勇气;要针对学生易受暗示性、好胜心强等心理特点,向学生灌输“每个人都能成功,也必将成功”等激励理念,通过对学生布置一系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梯度学习任务,如课堂作业,家庭作业等,并根据目标完成情况,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如口头表扬、作品展示(如制食盐晶体实验后,展示制得的食盐作品),使之体验成功的快乐和成就感,激发和建立学生的“学习动力”,树立“我能成功”的坚定信念,培养有兴趣、有信心、有能力的学生。使更多的学生有更全面的收获,使教师的综合素质有更全面的提高。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以改革创新的勇气去面对,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去实践,以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去攻关。要求每一位教师走下“天、地、君、亲、师”的神坛,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确立学生即是“上帝”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才能开创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局面,才能提供适应21世纪需要的优秀教育。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

[2]走向新课程的教师教育行为.科学教育,2002,(11).

[3]新课程倡导师生关系.科学教育,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