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统计数据准确性及影响因素的调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统计数据准确性及影响因素的调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指出了当前作为衡量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的统计数据准确性已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以政府统计工作者为对象调查了其对统计数据准确性及影响因素的判断,结果表明:当前我国统计数据质量总体比较可靠,但是一些地区统计指标的数据准确性较低,“水分”较大,领导干预是影响统计数据质量主要因素。

关键词:统计工作者;统计数据准确性影响因素;专题调查

中图分类号:C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223-03

1统计数据准确性的基本特征评价

本次调查了4个反映统计数据准确性的基本特征,分别为:统计数据反映实际情况的准确程度,统计数据的关联项目之间的一致性,统计数据在时间维度上的连续性和不同来源、部门、项目的统计数据可比性,评价程度依次分为高、较高、一般、较低和低5个等级。

为了定量分析被调查者对上述4个基本特征的评价,采用Likert量表法对每个特征的评价进行评分,具体做法为:按照评价高低不同,依次赋予5分、4分、3分、2分、1分,以评价人数比重加权平均计算各质量特征的得分。

1.1统计数据反映实际情况的准确程度

调查显示,统计工作者中认为统计数据反映实际情况的准确程度高或较高的占42.13%,认为准确程度低和较低的人数略多于10%。可见被调查者认为,当前我国统计数据基本上能够反映实际情况,但准确性仍然有待提高。

从交叉分组来看,工作年限越长,对统计数据反映实际情况的准确程度的评价越低。工作5年以内、5~10年、10~20年和20年以上的统计人员对统计数据反映真实情况的准确度评分分别为3.48、3.27、3.11和3.33分。

从职务分组来看,职务越高者对统计数据反映实际情况的准确程度的评价越低。一般统计人员对统计数据反映实际情况的准确程度的评分为3.42分,中层干部的评分为3.29分,而单位领导的评分最低,为3.28分。

1.2统计数据关联项目之间的一致性

多数被调查者人认为统计数据的关联项目之间的一致性处于一般水平以上,人数比重达49.59%,认为一致性高和较高的也超过4成,认为一致性程度低和较低的未超过10%。

交叉分析,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对统计数据关联项目之间的一致性整体评价越低。4个工作年限段的被调查者评价得分依次递减,分别为3.52、3.26、3.26、3.19。同时,职务越高者的评分越低,单位领导、中层干部、一般统计人员的评分依次为3.18、3.24、3.59。

1.3统计数据在时间维度上的连续性

被调查者认为我国统计数据在时间维度上的连续性较好。认为连续性高和较高人数占总人数近一半,而认为连续性较低和低的不足7%。但是,职务越高的被调查者,对该特征的评价也越低,职务从高到低,对该项质量特征的评分依次为3.31、3.54、3.73。

1.4不同来源、部门、项目的统计数据可比性

被调查者认为不同来源、部门、项目的统计数据可比性较差。认为可比性高和较高的人数不足15%,而认为可比性低和较低的人数近40%,该特征平均得分仅2.72分,远低于前述三项质量特征的得分。

2地区主要统计指标数据准确性评价

根据调查数据整理,得到统计工作者对地区主要统计指标数据与实际水平的差距程度主观判断如表2所示。

2.1地区生产总值

从调查结果来看,被调查者普遍认为地区生产总值统计数据比实际值偏高。近60%的被调查者认为地区生产总值数据比实际水平大5%以上,甚至超过15%的被调查者认为大了20%以上,只有8.63%的被调查者认为比实际水平小5%以上,而认为地区生产总值比实际水平大或小5%以内的人仅占三成。而且,工作年限越长、职务越高者认为该指标数据偏高的人数比重就越大。工作年限在10年以上者认为地区生产总值被虚增5%以上的人数超过了6成,单位领导中也有6成认为地区生产总值被虚增5%以上。

2.2地区工业增加值

与地区生产总值准确性评价结果类似,近六成被调查者认为地区工业增加值比实际水平大5%以上,更有近20%的被调查者认为大了20%以上,仅有7.97%的被调查者认为其值比实际水平小5%以上,认为地区工业增加值比实际水平的差距程度在5%以内的人仅仅占到34.49%,说明被调查者普遍认为地区工业增加值同样存在一定的“水分”。而且,工作年限越长、职务越高者认为该指标数据偏高的人数比重就越大。工作年限在10年以上者和单位领导、中层干部中均有超过六成的人认为地区工业增加值被虚增5%以上。

2.3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高达62.69%的被调查者认为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统计数据较实际水平偏大5%以上,甚至有24.88%的被调查者认为该项数据大了20%以上,仅5.97%的被调查者认为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比实际水平小5%以上,31.34%认为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比实际水平大或小5%以内。与其他统计指标相比,被调查者中认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超过真实水平5%以上的人数比重最大。工作年限在10年以上的人以及单位领导中均有超过7成的人认为该指标数据偏大5%以上。

2.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调查结果表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准确性处于较高水平。被调查者的选择更多地集中在“大或小5%以内”,选择偏高5%以上的人数略多于选择偏低5%以上的人数。与地区生产总值、地区工业增加值和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比较,被调查者认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真实水平的程度相对较高。有趣的是,单位领导认为该指标数据被低估的比例最大,达到27%。

2.5农民人均纯收入

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类似,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准确性也处于较高水平。被调查者的选择更多地集中在“大或小5%以内”,选择偏高5%以上的人数略多于选择偏低5%以上的人数,单位领导认为该指标偏低5%以上的比例最高,达到34.83%。

可见,凡是与收入相关的统计指标,被调查者均认为其被低估的可能性较大,程度较高。这主要是因为被调查者倾向于低报真实收入以及高收入者不愿接受调查所致。

2.6粮食总产量

调查显示,45.77%被访者认为粮食总产量比实际水平大或小5%以内,该指标的准确程度较高,但也有42.61%的被访查者认为粮食总产量比实际水平偏大5%以上,该指标数据含有“水分”可能性也较大。从工作年限、职务交叉分析,也呈现出工作年限越长、职务越高的被访者认为该指标数据被高估的比重就越大的特点。

2.7地区能源消费总量

调查显示,被调查者认为地区能源消费总量数据的准确性高。近50%的被访者选择“大或小5%以内”,只有28.47%的人认为其值比实际水平大5%以上,在各评价指标中这一比例是最低的。但工作年限越长的人认为它被低估的比率就越大,职务越高者认为被低估的比率也越大。

为了便于综合比较,将各指标赋分如下:大或小5%以内得5分、大或小5%~10%得4分、大或小10%~20%得3分、大或小20%~40%的2分、大或小40%以上的1分。

按人数比重加权计算各指标准确度得分,依次为地区能源消费总量4.15分、粮食总产量4.13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5分、农民人均纯收入4.01分、地区生产总值3.76分、地区工业增加值3.7分、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3.52分。从评价的偏态来看,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数据严重偏高,地区生产总值、地区工业增加值和粮食总产量数据偏高,地区能源消费总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偏低。

3统计数据准确性影响因素评价

影响我国统计数据准确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次调查所拟定的影响我国统计数据准确性的因素主要有社会风气、统计管理体制、领导干预、统计方法制度、统计法律法规、统计队伍状况和统计工作条件。调查数据分布如表4所示。

采用Likert量表法对每个因素进行评分,计算各因素的综合得分:

“社会风气”= 84×5+179×4+234×3+ 68×2+38×1=2012(分),

“统计管理体制”=150×5+261×4+149×3+ 24×2+19×1=2308(分),

“领导干预”=246×5+228×4+ 96×3+ 19×2+14×1=2482(分),

“统计方法制度”= 79×5+208×4+228×3+ 54×2+34×1=2053(分),

“统计法律法规”= 54×5+132×4+259×3+102×2+56×1=1835(分),

“统计队伍状况”= 65×5+212×4+196×3+ 77×2+53×1=1968(分),

“统计工作条件”= 82×5+191×4+215×3+ 65×2+50×1=1999(分)。

依据上述评分,得分越高则表明该因素对我国统计数据准确性影响越大。对影响我国统计数据准确性的因素排序如下:

“领导干预”>“统计管理体制”>“统计方法制度”>“社会风气”>“统计工作条件”>“统计队伍状况”>“统计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1] 朱新玲,黎鹏.武汉城市圈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12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