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农村中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农村中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历来为语文教师所重视。而发展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是新课标所提倡的理念。在这种背景下,作为语文阅读教学一部分的农村语文阅读教学,将怎样面对呢?

一、 现阶段农村中学语文阅读状况

笔者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对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有一定的了解。目前,很多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依然是采取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的教学机制,所以仍然没有冲出“少慢差费”的教学怪圈。而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阅读教学同样也是存在阅读材料滞后、阅读面狭窄、资源利用率低等一系列问题。笔者曾做过简单的阅读状况调查,在所教班级中通读过四大名著的学生没有一人,读过《三国演义》的有2人,《西游记》的有2人,《水浒传》的有4人,而读《红楼梦》的只有一人,但尚未通读全书;阅读其他文学作品者也是寥寥无几。这种状况,我想不完全是某所学校的个别现象,而是目前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即学生由于种种主观或客观的原因,不能很好地进行文学阅读。而这种情况所导致的惟一结果就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缺乏理解,对语文课失去兴趣。

二、 语文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

《语文新课标》强调:“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这里,对学生阅读作品的能力有明确的要求。而如何达到这一要求,让学生能从阅读中获得个人的独特感受,将是摆在每一个农村中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面对这一问题,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切实加强阅读教学训练,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要让学生阅读时“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要教会学生阅读,让学生喜欢阅读,进而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去思考、去体验、去理解,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提高个性化阅读能力。

三、 农村中学个性化阅读的实施

1. 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增强学生阅读体验。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一直存在着许多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经典文章,这些文章所描绘的清新自然的山水田园画卷、质朴敦厚的乡土人情,都是农村学生最熟悉不过的内容。而利用好这些文本资源,无疑会极大地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其个性化的体验能力。例如,在教授《荷花淀》时,作者所描绘的荷花淀里的明净、纯真的自然形态,可以引导学生将其与自己生活的环境相对应,从而更好地感知小说中所塑造的人物特点和其所要表达的主题。正像有的学生阅读后分析的一样:“在‘荷花淀’里,我们闻不到一丝战争的硝烟气息,反而感到了一种明净与唯美,而里面的人物也好像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一样,言行中体现着中国农村群众那特有的朴素情怀。”而在《边城》的教学中,也可以通过湘西的秀丽风光,拉近小说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知道,在这偏僻的边陲乡村,有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和淳朴真挚的爱。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生活环境的印证,得出更贴近自己认知水平的主观感受,从而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

2. 增强教师指导作用,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需要审视文本,跳出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进而实现真正意义的个性化阅读。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作品包括具有未定性的文本和读者阅读过程中的具体化,二者结合才是完整的作品。也就是说,作品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读者对文本的接受过程就是文本的再创造过程,也是作品得以真正实现的过程。所以,阅读过程是读者与作品与作者的对话过程。这种对话过程应该充满读者的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究。而对于阅读基础相对薄弱的农村中学学生来讲,要想达到这一点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过程中,就少不了教师的引导。例如在学习《雷雨》时,很多学生都可以意识到戏剧中的主要矛盾冲突,通过对语言的分析也基本可以得出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性格特征。可如果只停留在这里,显然无法实现个性化阅读的目的。而此时教师就应该积极引导,比如设置问题: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不是真的?他对侍萍是否有真感情?他在认出侍萍前后语言的变化说明了什么?……这些长期以来有争议的问题,无疑会激发学生的阅读、讨论兴趣,从而产生出他们自己的观点,而这些鲜明的观点就是个性化阅读的成果。

同时,在教师的引导过程中,要切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讲授《荷塘月色》时,有位学生说:作者开头时写“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可在结尾却只写了“妻已睡熟好久了”,那么闰儿呢?为什么不写?他的问题虽然和文章主旨关系不大,但显然是他仔细阅读的结果,也属于阅读的主观感受。对于这种情况,教师是应该尊重他的独立阅读感受的。

3. 鼓励学生阅读质疑,激发学生讨论兴趣。

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引发自我思维,这是阅读活动的理想境界。作为阅读引导者,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来思考,来判断,即“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有所发现,有所质疑。而实际上,学生的疑问越多,也正说明他们的阅读越深入,也就越有利于个性化阅读的实现。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笔者在分析封建大家族内森严的等级观念和制度,并结合课文内容得出贾府内主仆之间的地位是非常明确而严格的,仆人是不能有丝毫的“逾矩”行为的结论时,就有一个学生表现出欲言又止的神态,似乎有异议,但却不敢说出来。笔者发现了这一情况,就鼓励他讲出自己的想法。他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贾府内的主仆之分如此严格,那为什么文中的丫鬟们却可以宝玉长宝玉短地叫呢?这显然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而要解决它则需要从宝玉的出身、性格及他与丫鬟们的关系诸方面入手。所以,笔者借机向学生推荐《红楼梦》,希望他们阅读原著,能够寻找出答案,解答自己的疑问。

强调个性化阅读,并不排斥群体解读,因为阅读教学作为一种群体活动,是一个多方对话的过程,所以阅读教学过程中的群体讨论,也是一种实现独特阅读见解的途径。比如在学习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时,由于文章的语言比较浅易,而且文中几处景色描写都与江南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及经历接近,所以利用学生本身的地域特点,组织他们自主学习,以小组的形式互相讨论,分别谈谈对这几种冬日生活场景的感受,并从中得出感触:平日里如此熟悉的场景,到了作家的笔下却变得如此韵味十足。从而体会到文章语言的清新淳朴和情致的舒缓淡雅。

个性化阅读教学可以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自我,充实自我,从而培养学生阅读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信心。而这一点对于农村中学的学生尤为重要,当他们也对阅读具有强烈的欲望,也敢于发表独到的阅读见解时,那么他们的阅读天地也会变得更为广阔!

(浙江省绍兴市华甫中学;312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