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利益平衡与当前高校师德建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利益平衡与当前高校师德建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从道德主体角度看,当前高校师德建设要平衡几方面的利益关系。青年教师要做好自身发展与教书育人的关系,育人关键要有一个反复认识的过程。导师要处理好与研究生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搞好科研项目经费分配办法。学校要处理好教育使命与科研发展的关系,即处理好学校短期提升与长远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利益平衡;师德建构;矛盾关系

大学对社会的道德引领首先在师德,建构师德必须从利益平衡的角度出发,唯其如此才能实现教师道德境界的提升。

一、精力与责任:青年教师自身发展与教书育人的关系

青年教师已经成为各高校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青年教师师德状况会影响到学校整体水平和未来发展状况。青年教师师德培养是学校历久弥新的培训内容,师德师风既影响学生发展,同时也影响青年教师自身的发展。青年教师踏入高校时间不长,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会影响以后的发展。

1.学历进修与教书育人

教师学历进修,一方面有助于工作提升,会促进科研教学质量的提升,使自身有更好的发展空间,也有利于晋升。有的高校已明确规定,没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不能申请高级职称评定。另一方面,教师在自己学习的同时还要承担日常教学、指导学生实习、毕业设计等各项工作,处理不好会产生矛盾冲突。学习研究的内容很窄,与授课没有必然关联,缺少备课时间,影响了教书育人工作。

另外,大量教师有序与无序地考学,也影响了整体的教学秩序与教学质量。有些教师三五年内的主要精力在考博与读博方面,教学工作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教书育人投入精力太少。一段时期以来,博士考试竞争激烈,特别是文科类院校录取比例更低。一些教师要排队,考两三次是很正常的事。在攻读博士期间,很多学校要求至少要在CSSCI发两篇文章,有的要求更高。博士毕业论文要求有一定的创新性,一般字数为十万。全日制博士生做好论文也不是容易的事,而高校教师边工作边学习,往往是顾此失彼。

以前,学校要求教师读博期间完成半额工作量即可,现在由于教师缺编,一般学校会要求全额工作量,这对读博教师的时间分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双向的压力使中青年教师往往难以平衡,如果把主要精力放在攻读学位上,教书育人工作就会受到影响。而且,有些教师在读博期间需要在读书学校和工作单位之间来回奔波,有时难免疲于应付。为了更好地集中精力写论文,教师往往要集中授课,有时候课时安排过密,教师无法充分备课,学生无法消化内容,上课质量难以保证,更谈不上在教书中渗透育人。

2.个人生活安排与育人工作的投入

青年教师正处于起步阶段,对教师职责的认识仅仅局限于专业课教学方面,没有花时间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业规划、和教师的责任。

青年教师一般为硕士、博士毕业,很多都进入婚育年龄,需要面对的事情很多。青年教师在个人生活方面,面临买房偿还贷款的压力;青年女教师还需要照顾孩子,事业与家庭无暇兼顾;还有些青年教师上课任务繁重、安排课程较多,往往备课到深夜。

青年教师师德构建不是在真空中形成的,也很难通过劝导保持长时间的工作热情。他们只有在工作中才能逐渐树立教书育人的观念,改变敷衍教学、轻视教学的观念,正确理解教师职业的内在使命。所以,面对求学与本职工作的时间冲突,教师需要适当压缩自己的休闲娱乐时间,根据博士毕业的弹性学制和自己的能力、精力安排学业与工作。

学校尽量制定和落实考博政策,认真考虑教学工作量的安排,为教师提供宽松的学习、工作环境。系、教研室主任给青年教师排课的时候,应充分考虑青年教师的身体承受能力,为青年教师的顺利过渡开创一个良好的环境。在个人生活方面,学校尽量为教师提供安居乐业的便利,使青年教师愿意并能够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二、利益与引导:导师与研究生关系调适

导师与研究生矛盾冲突弥漫于校园中间,有些甚至公开激化诉诸媒体,很大部分是由于利益纠葛。导师与研究生是双向选择的结果,他们之间是师徒关系,理应更为和谐。导师与学生有明确的责任与指导关系,导师一般带的研究生比较少,不像本科生那样大班上课,导师与学生之间更容易交流。但是,由于研究生的扩招以及一些经济利益的影响,师生之间也出现了一些急需处理的矛盾。

1.导师指导研究生数量过多,水平下降

由于各个学校不断追求办学层次升级,不断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迈进,出现导师指导学生过多、质量难以保证的情况。一般,一位导师能指导十多个研究生,再加上指导的博士生,规模更加庞大。因为导师工作繁忙,有些研究生一学期能和导师见一两次面就不错了。师生之间见面少,感情自然不深。更深一步考虑,导师有时难以悉心指导学生,所以培养质量就会下降。有些导师给研究生上课往往不能上足课时,上课(下转第26页)(上接第9页)时间有时选择晚上或者周末。讨论班也难以进行,培养质量难以保证。总之,导师指导研究生过多大大影响培养质量。

2.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出现利益纠纷

在科研项目资金分配方面,由于没有一定的规章制度约束,有些导师与研究生之间产生了诸多矛盾。比如,有些导师横向研究项目比较多,学生为了替导师完成项目,分工合作。博士生完成理论部分,研究生做实验采集数据,导师就成了项目“包工头”,如此形成了一条产业链条。因此,很多学生一般称呼为导师为“老板”。师生关系演变成为雇主与雇员关系,难免出现一些矛盾。

一般而言,导师的横向研究项目对博士生的学业往往帮助不大,因为其缺乏理论深度,难以以项目带动科研,也难以发表高水平的论文,所以,有时候博士生就心有怨言。还有些导师为了让学生为其完成更多的科研项目,刻意延长学生的毕业时间,这更加激化了师生之间的矛盾。

此外,在学生时,有些导师不管有没有指导,都明确要求把自己的名字排在第一位,借此获得更多科研奖励(有些学校规定科研奖励只奖励首位),这也引发了学生对教师的不满,淡化了师生感情。

为解决这些矛盾,学校应加强对导师的管理,控制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数量,放宽指导研究生的资格,如有些博士毕业的优秀讲师也能带出高水平的研究生。建立科研资金的分配办法,实行按劳分配。从导师角度看,少数导师考虑学生利益太少,认为学生给导师干活是理所当然,是培养学生的一个途径,学生不应提额外要求。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认为自己付出了努力与辛苦,理应得到回报。研究生导师自身也不能放松自己道德的修养,应该关爱学生,努力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使命与发展:学校教育使命与学校科研的关系

“教学为本、科研为辅”,对高等学校的发展来讲相当重要。当前,内地很多的高校实际上重科研,轻教学;而香港一些高校则非常重视教学,以教学吸引高素质生源。教书育人是高等学校最基本的使命,优秀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排名,学校排名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声誉,吸纳更多的人才,从而更好地实现教书育人。但当前,教书育人与学校排名之间也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

1.教育使命难以落实

有些教授几乎不给本科生上课,却担当教育部教学质量工程精品课程负责人,教学成果主要是材料整理。有影响力的排名一般以科研水平为标准,教学与科研相比,容易出现“教学一手软、科研一手硬”的现象。有教师戏称,高校教师如一生把全部精力都用在教学上,那是“毁灭自己,照亮别人”。此话虽然有失偏颇,但揭示了目前部分高校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的现状,教学被边缘化,受重视程度低。所以有人说,在学校里什么都重要,就是教学不重要。目前,评选教学名师、师德标兵等有利于促进教书育人,但往往名额太少,力度不够。一般教学名师全校名额才三四十名,师德标兵全校才一二十名,大多数学院还分不到一个名额,这自然难以起到鼓励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

2.排名标准影响教书育人

学校排名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是论文的层次和被SCI,EI等所索引文章的数目。所以,学校建设也注重追求文章发表的级别、数量以及科研项目的层次。高水平的论文受学校、学院重大奖励,学校对不同级别的项目进行资金分配。相反,教学方面很难发表高水平的文章,教学项目的名额也太少,往往难以更多地展现教师的教学成果,难以展现教书育人的价值。

目前,学校逐渐重视教书育人,但往往有些措施不得力。教学院长刚刚提出学校重视教学的措施,科研院长又宣读了学校科研奖励的措施与科研目标,重视教学的措施流于表面,重视科研的措施则比较扎实。因为科研这一指标决定着学校的排名、声誉和地位,事关学校的前途命运,比如能否纳入重点院校建设、能否得到经费支持等。所以,科研指标成为指挥学校运转的一支魔棒。

总之,从根本上注重学校内涵建设,应把培养人才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学校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之地,应减少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国家应对不同的学校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不能采用一个标准进行评价。有些学校定位为“研究型大学”,工作重点偏重于科研,但不管何种层次高校,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不容错位的。国家应强化对教学的奖励力度与奖励比例,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运霞.高校师德现状、成因及对策[J].理论月刊,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