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地下600米升起的市民样本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地下600米升起的市民样本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编辑留言】与老一代农民工“白天机器人,晚上木头人”的单调灰暗生活相比,新一代的农民工更倾向于把自己定位为城里人,不准备再回农村,希望能够像城市人一样体面地活着。

看似司空见惯、不足为奇的户籍农业与非农,福利待遇、社会保障、阶层地位等等方面的背后,牵涉到的却是公民社会的公平正义大问题。在阜新矿业集团公司五龙煤矿,在地下600米工作的一群农民工们,他们已经乘坐着身份转变的升降机――

长短相对时不同

2010年12月22日,15:30,辽宁省阜新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五龙矿岩掘队职工学习室,岩掘队副队长杨金秋带领工人做班前安全宣誓:“为了企业利益,为了家庭幸福,为了个人安康,我坚决做到:遵章守纪,标准施工,文明作业,保护自己,关爱同伴,用忠诚和良知确保人矿平安。”

听着20多名矿工们齐刷刷的声音,五龙矿工会主席高金学忍不住感叹:这些农村年轻人赶上好时候了,从乡下人变成城里人的速度,比自己可快多了。瞧瞧,进城才几年光景,当初这些无生产技能、无安全知识、甚至连名字都写不全的农民工,就已经和训练有素的工人没什么两样了。

高主概是最有资格慨叹这一现象的人了。多年前,他曾有过和这些农民工一样的市民化转身经历,只是,要艰难和漫长得多。

“1983年,我17岁,接父亲班从农村来到阜新矿务局下属的清河门矿,当了一名掘进工,从某种意义上说,我算是早期的农民工了。”高主席并不介意自己的乡下伢出身,但对当年转型的艰辛,却感慨良多。

“农村孩子进城,最直接的感受就一个字――怯。瞅啥都新鲜,又瞅啥都别扭。”农村孩子的好学和实诚,加上写得一手好文章,高金学很快迎来了命运转机,被推荐到矿党办当上了调研员。先是以工代干,后来转为干部编制,“当时,虽说当了干部,离开农村也好几年了,自己又一直努力学习城市的生活方式,但仍然能感觉到和城里人的区别。直到娶了城里姑娘,有了自己的家,才真正觉得自己是个城里人。可这时,我进城已经七八年了。”

其实,高主席是那个时代的幸运儿,很多农村人用了更久的时间,却仍然徘徊在城市的边缘。温故看今,高主席的转身之所以“长”,是因为如今五龙矿农民工蜕变的过程实在太短。

进来民工出去职工

杨金秋今年40岁,来自人多地少的山东。作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中的一员,他来五龙矿之前一直在青岛等地辗转,靠四处打短工养家。因为没技术,只能从事一些力气活儿。那时,他最好的工作是四轮运输。

“2005年底,有个远房亲戚告诉我五龙矿招农民工,待遇好,又稳定,我就来了。2006年1月,我成为五龙矿的合同工。先进行安全培训,然后学采煤技术,两个月后,由老矿工带着下井。下了班直接去洗澡,澡堂里洗浴用品都预备好了,全是免费的,还能洗桑拿。晚上就住在矿上的农民工公寓,白天有人打扫,铺盖统一发放,衣食住行矿上全管了,没有啥花钱的地方,我们只要安心工作就行了。”

这样的环境,给杨金秋的可不只是“安心”。在这里,他用两年时间,从一个“三无”农民工,成长为熟练的掘进工。随着综合素质逐渐提升,他由普通工人,成长为班长、段长。现在,他已经是岩掘队的副队长,管理135个兵,还入了党,月薪6000有余。

眼下,杨金秋正准备在阜新市区买一套大房子,把母亲、妻子和两个儿子都接过来。就他的工资水平和阜新市的房价而言,这个愿望足以实现。而这些,杨金秋只用了不到四年的时间。

黄凯的经历和杨金秋很相似。他是锦州义县人,初中毕业,也曾四处打短工。2006年3月,经人介绍来到五龙矿,培训后当了一名掘进工。“本以为采煤是脏活、苦活,干上才知道,在五龙矿当煤矿工人,一点不比干别的差。”讲起在这里的生活,黄凯颇有几分得意,“我们在井下冬暖夏凉,一年四季温度适宜。下了班不必到地面,直接从地下的巷道就能进澡堂,一个个出来都干干净净的。每人内外各两套衣服,脏了由专人负责洗,坏了也有专人给缝补。食堂每顿8个菜随便挑,只收1元钱。农民工公寓的暖气,烧的比我们老家的火炕暖和多了!”

对黄凯来说,更重要的是,五龙矿是国有大企业,签长期的正式合同,还有“三险一金”。他今年33岁,已经是综掘队的副队长,月薪6000多元。这个数字足以让大都市的所谓白领汗颜。而他已经在阜新市内买了房子,把妻子和儿子都接了过来。

黄凯有更高的追求,他刚刚报名进入集团职工大学采煤专业大专班学习,像他这样乐于“折腾”的职工并不在少数,因为他们希望“未来更有奔头”。

从2005年底五龙矿招收农民工起,短短几年时间,就有近600多名农民工变身为国企职工。在农民工公寓里,每年都有几十名职工搬出,住进在阜新市区买的商品房。在国家大力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大背景下,五龙矿只是阜新矿业集团公司的一个缩影,阜矿集团这个建企60多年的老字号国企,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在阜新矿业集团公司这个熔炉和学校中,有几千个“杨金秋”们实现了进来是民工,出去为职工的转身,成为时代变迁下个人命运变迁的助力典范。

一列招员提速的快车

站在办公楼顶俯瞰矿区,高主席感慨万千:“阜新是座有标本意义的城市,它因煤而生,它的历史可以折射出资源型企业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谈起阜矿集团的兴衰,阜矿人都会唏嘘不已,因为心中沉淀了太多的辛酸往事。

阜矿集团曾有过让阜矿人难忘的辉煌:旗下海州露天矿曾是亚洲第一大露天矿;开矿使用的电镐图案印在了1960年版的伍元人民币上;一五期间,国家156个重点建设项目,有3个摆在了阜新矿区;作为全国四大主力煤矿生产基地、为共和国贡献了6.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