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广东省英德市九龙镇大沟谷地区金矿地质特征浅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广东省英德市九龙镇大沟谷地区金矿地质特征浅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从区域地质、矿区地质、矿体地质、围岩蚀变特征、构造发育的角度阐述了研究区的金矿地质特征,认为近南北向构造为一系列中酸性岩脉与成矿关系密切,矿区内F7、F9、FV分布区均有进一步勘查的潜力和必要;明确了成矿带赋存于震旦系乐昌峡群第一岩性段 (Zlc1),受控于北西向断裂构造中的纳长石化-碳酸盐化带。

[关键词]围岩蚀变 中酸性岩脉 乐昌峡群 纳长石化-碳酸盐化带

[中图分类号] Q969.26+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4-38-2

1区域地质

据《广东省区域地质志》[1],矿区位于佛冈-丰良构造带北侧,吴川-四会断褶带北东段,粤北山字型构造前弧西翼外缘(图1)。

区域出露的地层有震旦系乐昌峡群(Zlc)、寒武系八村群(∈bc)、泥盆系中下统桂头组(D1-2g)、中统棋梓桥组(D2q)、上统英德群(D3yd),石炭系下统刘家塘组(C1l)、石磴子组(C1ds)、测水组(C1dc),二叠系上统水竹塘组(P3s),三叠系小云雾山群上统(T3xy),侏罗系麻笼群(J2-3ml)及第四系(Q)。

区域构造按其展布方向分为近东西向展布的背、向斜及断裂构造;北东向为吴川-四会断裂带的北东段组合,矿区东南角的长冲尾断裂及西北角的苦竹径断裂属其组成部份,该组构造控制了金矿床(点)的分布;区域内主要有燕山早期 (γ52-1)的中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细粒黑云母花岗岩。

2矿区地质

2.1地层

矿区主要分布震旦系乐昌峡群和第四系冲坡积层。震旦系乐昌峡群为主要容矿地层。

2.1.1震旦系乐昌峡群(Zlc)

为一套以区域变质作用为主,叠加有动力、接触变质的复杂岩性组合。主要有二云母石英岩、二云母石英片岩、二云母钠长石英岩、钠长石英岩、石英岩等组成。该群厚度>800m。分布于整个矿区。按岩性组合,分三个岩性段:

(1)第一岩性段(Zlc1)

下部为灰白~深灰色片状二云母石英岩、二云母石英片岩,具鳞片花岗或花岗鳞片变晶结构、片状构造、眼球条带状构造,矿物组成石英(45~65%),黑云母、白云母(20~50%),钠长石(1~7%)。

中部为灰白―灰绿色二云母钠长石英岩,鳞片花岗变晶结构,局部具变余鳞片花岗变晶结构,块状构造。

上部为棕灰色二云母石英岩、间夹灰―灰绿色二云母钠长石英岩,是主要容矿层位。该段总厚度>310m。分布于矿区北东向的大部分区域。

(2)第二岩性段(Zlc2)

底部岩性复杂,为后期热液充填或交代原岩产物。有钠长石岩,交代残余结构,矿物组成钠长石(80~98%)白云石、方解石(1~5%),少量金红石、绢云母等,风化成松软的白色高岭土。

中部为灰―灰白色二云母钠长石英岩夹棕灰色二云母石英岩,具块状构造,局部片状构造。

上部为灰―棕灰色二云母石英岩间夹二云母钠长石英岩和二云母石英片岩。其中底部的钠长石岩、白云石碳酸岩为第一岩性段分层标志。该岩性段总厚200~300m。主要分于矿区南、西、北大部分区域。与下伏岩性段呈断层接触。

(3)第三岩性段(Zlc3)

底部岩性有杂色粘土化钠长石岩,眼球条带状构造,矿物组成钠长石(70~75%),石英(10~15%),粘土类矿物(10~15%)。风化后呈粘土状、松散砂状。碳酸岩,花岗变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组成方解石(61~65%),石英(20~25%)炭质(1~12%)。具黄铁矿化、褐铁矿化及金矿化,如Ⅶ号带;

靠下部为灰绿色片状钠长石英岩,上部为灰―灰白色石英间夹二云母石英片岩。该段总厚>200m。分布于矿区外南西侧。

该段岩石以石英含量高,且颗粒较粗,云母含量少而区别于第一、第二岩性段,加上底部的钠长石岩、碳酸岩作标志,可与下岩性段区分。

与下伏岩层呈断层接触

2.1.2第四系(Q)

岩性由砂质粘土及砂砾层构成。以石英砂为主,固结中等偏差,厚3~12m,矿区范围内坡积层一般

3构造

矿区内褶皱构造主要表现为单斜构造,总体倾向南西,倾角较缓,一般15~40°,局部较陡>60°。

矿区断裂构造,按其方向可分为北西向断裂组、近南北向断裂组和北东向断裂组三组。

3.1北西向断裂组

有FⅨ、FⅩ、FⅪ、FⅫ、FⅩⅢ等五条大致平行的断裂带组成,为大沟谷金矿床主要的控矿断裂。走向320~340°,相距5~90m不等。断裂由钠长岩、白云石碳酸岩、糜棱岩、碎裂岩、碎裂二云母钠长石英岩等组成。其中钠长岩呈透镜状产出,有往南东倾伏的趋势,沿倾斜方向延伸较小(一般小于200m),属于主要的含矿构造。

3.2近南北向断裂组

有F9断裂带,区域上呈近南北向展布,向两端延伸出矿区,走向变化大,倾向西~南西,倾角较缓(一般仅15~20°),它是在层间挤压揉皱的基础上发育的,经历了压性到张性的过程,错断了Ⅸ~ⅩⅢ断裂。又同时受钠长石化、碳酸盐化。

3.3北东向断裂组

F15断裂带:分布于272~260线西侧,走向20~40°,倾向南东,倾角42~60°,实际控制长500m。破碎带宽2~10m,由碎裂云母石英岩、糜棱岩、碎裂钠长石英岩组成,破碎带顶底常见有平直光滑具斜冲擦痕的滑动面。于276线附近切断FⅨ~FⅩⅢ和F9断裂带,破碎带南东盘往南西方向斜冲,从+160m标高水平截面图上看,水平错距约140m,从268线剖面上看,垂直断距约40m,其形成时间晚于FⅨ~FⅩⅢ和F9断裂带,属成矿后扭性断裂。

4变质作用和围岩蚀变

4.1变质作用

区内岩石经历了多次程度不同的变质作用,形成了现在的岩石面貌。

(1)区域变质作用:形成一套低绿片岩相变质岩。

(2)动力变质作用:区内动力变质作用,按与成矿(矿化)的密切程度分为三期。

(3)接触变质作用:在岩浆活动以及深源钙碱性热液活动的影响下,接触带和断裂带及其旁侧的岩石发生了热变质,产生了绢云母化、红柱石化、钠长石化、碳酸盐化等蚀变,形成了红柱石石英角岩、绢云母化云母石英岩、钠长石化二云母石英岩及钠长石岩、白云石碳酸岩等岩石。

4.2围岩蚀变

区内近矿围岩蚀变主要为:钠长石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

5矿体(层)地质

矿区内的五条金成矿带(Ⅸ、Ⅹ、Ⅺ、Ⅻ、ⅩⅢ)[2]的12个矿体(均在塌陷区),五条金成矿带赋存于震旦系乐昌峡群第一岩性段 (Zlc1),受控于北西向断裂构造中的纳长石化―碳酸盐化带,产于F9断层下盘,属碳酸盐-纳长石岩型金矿床,总体走向320~340°,倾向北东,倾角较陡,一般60~80°,呈透镜状、脉状,具膨胀狭缩现象,总体趋势沿走向往南东厚度渐变薄,往北被F15错断,沿倾向往深部亦渐变薄。

6结论

从控矿角度而言,近南北向构造为一系列中酸性岩脉与成矿关系密切,矿区内F7、F9、FV分布区均有进一步勘查的潜力和必要;近南北向构造为一系列中酸性岩脉与成矿关系密切,矿区内F7、F9、FV分布区均有进一步勘查的潜力和必要;明确了成矿带赋存于震旦系乐昌峡群第一岩性段 (Zlc1),受控于北西向断裂构造中的纳长石化-碳酸盐化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