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满足需要与激发需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满足需要与激发需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最近听了两节同题异构课《荷花淀》。

第一位老师采用了讨论的形式,将学生预习后提出的问题归类合并成四个,并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充分的讨论:

1.本文为何用诗情画意的手法来表现血雨腥风的战争?2.本文的写作背景是战争,为何要选择一群荷花淀女人作为 “主角”?3.本文人物语言朴素自然,尤其是划船寻夫过程中的 “妙语”令人忍俊不禁,请用 “实话实说”的方法“译出”她们的“潜台词”。4.小说最讲究细节,请找出文中有关的细节,并研究这些细节的作用。

问题虽然不多,但教师能够删繁就简,涵盖了文章最主要的艺术特点。在对这些问题的推进过程中,教师或精彩点评,或适时点拨,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把问题各个击破。不仅有场面的热闹,更有心灵的共鸣。第二位教师则像一个熟悉路径精于鉴赏的导游,用朗读法、比较法、改编法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细致体会、深入揣摩,在一些注目或不注目的地方品读小说的新颖精巧的构思之美,诗情画意的景物之美,富有个性的对话之美和含蓄传神的细节之美。整个教学流程在教师精心的设计下完整流畅,抓住了学生的思维,达成了“深入语言,体会美感”的教学目标。

无意评说两节课孰优孰劣,我只是想到了一个问题:面对语文课堂,我们究竟该满足学生的需要,还是努力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在讲授《荷花淀》时,我们常常会把教学目标锁定在“人物形象分析”、“生活化的人物语言”和“抗战中妇女的成长”等方面,把我们对作品的分析想当然地认为也是学生需要的。而教学实践表明,这些通过点拨、朗读、思考和讨论,学生并不难掌握。我们“设定”的学生的需要事实上并没有构成知识的层递,只是一伸手就能摘到的苹果,只能满足多数学生的浅层次的需求。而且,统一设立的教学重点难点也没有考虑不同认识层次学生的个性需求,没有了更有趣的、更令人兴奋的发现和探究,天长日久,势必会消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语文教材所选篇目无论从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到体裁的运用,从对生活的思考方式到感情的表达习惯,还是从审美趣味到语言特色,无不显示出各自的特点,每篇文章都是一种情感的释放和生命的绽放。那么,语文课上,学生到底需要什么?需要大胆的尝试、需要成长的空间、需要文本的理解、需要教师的激励、需要学术的探究、需要对权威的质疑、需要生活的感悟……归拢到一个词,就是需要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兴趣的产生需要长期地培养,而消失,却可能就在那几节枯燥乏味的语文课堂上!所以,合格的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并且能够不断满足学生的需要;而优秀的教师更善于创造一种情势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

学生对于文本的解读,会经过思考萌生疑问。如果在教师的启发下,由学生自己去发现、概括、求得答案,那他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就一定高。而且克服的困难越多、越大,他的学习会愈加积极,内在学习的需要会更高。很欣赏第一位老师,以学生的需求为课堂的基点,放手让学生提问题。在一个又一个问题里,老师能够看出端倪:学生理解了什么?不理解什么?对这些问题的整理归类,自然就抓住了学生的实际需要,而解决这些问题就是当务之急。但又不能止步于此。下一步就该是怎样激发学生内在的需要,引领他们深入文本,事实上,也只有在不断满足这种需要和创造需要再满足的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才会被不断地激发出来。有这样一个细节。

师:芦苇在古代叫蒹葭,《诗经》中有一首《蒹葭》——

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师:后来琼瑶写的电视剧《在水一方》的主题歌,是根据《蒹葭》这个意境来改编的。

师:从《诗经》到《在水一方》,芦花在中国文化当中象征着爱情。谈谈你对这篇文章中“芦花”这一意象的理解。

生:(小组充分讨论后得出结论)芦花的圣洁,芦花的幽怨,在芦花荡,发生了多少扣人心弦的爱情故事。《荷花淀》中,孙犁写的芦花荡,通过跳动在女人怀中的洁白的苇眉子,飘落在发际间的芦花,我们能够穿越时空看见它交织了多少女人们对丈夫的思念,对正义战争的支持——同样是爱情,这是战火中的爱情。

教师的问题是一个有梯度的问题,设置看似不经意,实则匠心独运。小说把笔墨集中在普通百姓的夫妻之情、家国之爱上。通过描写这些善良、纯真的人们,在战争环境中表现出人性的光辉,来表现人民不畏、保卫家园的精神状态和对亲人的深情,对国家的忠诚。即使是战争年代,表现这种自然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不正是“荷花淀派”小说一贯的风格吗?从学生的回答看,对于什么是“诗化的硝烟”,自然应该是理解了,而且我还吃惊于学生严谨的思维和流畅的表达。由这个问题的解决,教师又抛出了一个总结性的问题:“战争留给人们的似乎只有无尽的眼泪和悲伤,可孙犁为什么要写得那么美呢?”一堂课,总该有让学生深思的地方。从当时的执教情况来看,这个问题的设计是整堂课的亮点,把课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学生真正在用心思考问题。随着问题的解决,看着学生们的表情,我相信热爱家乡、呼唤和平的感情已不仅仅停留在课本中,而是植根到了每位学生的心里。

其实,最佳的学习需要在于对积极探索的欲求,当学生对所学材料“有所发现”时,会产生发现的兴奋感和自信感。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中,学生从已知出发,在“有所发现”的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从而产生进一步求知的愿望,也就是激发了学习的内在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一旦满足,便会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这又是下一场求知过程最优质的动力资源。

一般来说,年龄越小的学生,其学习行为往往越会受外在动机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内在学习需要的作用会逐渐增大。教师可以通过采用反馈、评价、竞赛等各种强化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在两位教师的课堂上,随处都有精彩的评价。

满足需要激发需要是相融相生的事物的两方面,只是满足了需要的课堂是寡淡的课堂,我们的语文课堂要满足学生的需要,但学生的需要不是教师想当然地分析出来的,它从学生的思考中来,带着稚嫩,伴着差异,色彩斑斓。而激发学习的需要,正是把潜在的、或形成中的学习需求充分调动起来。满足是激发的前提,激发又伴随着新的需要的产生。教与学的过程就是这些需求不断地被满足,然后新的需求被激发,再被满足的过程,就是师生智慧不断碰撞、绽放和沉淀的过程。只有以满足需求为出发点,学生的学习需要真正被激发出来,那样才会是活力四射的课堂!

(作者单位:无锡市锡山教师

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