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随文而教 构建“本色”课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随文而教 构建“本色”课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给中的语文课堂是忽而过度重视“工具性”,语文课堂则显得死气沉沉、索然无味;忽而过度重视“人文性”语文课堂则显得热热闹闹、华而不实,广大一线老师也总有一种无所适从之感。众多语文教育专家学者和广大的一线教师,经过近十年的实践与反思,都提倡语文教学要理性地回归。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思考、实践、反思,也产生了一些肤浅的想法。自我觉得不管什么样的文章,只要坚持随“文”而教,因“文”择法,就能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就能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赋予语文课堂本色之美。

一、因文而读,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情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一学段提出的共性要求,也是广大语文教师备课时确定的首要教学目标。“正确”、“流利”很容易实现,而“有感情地朗读”却总有一种若即若离之感。在教学教材曾经选用的《白鹭》一文时,许多学生们虽然小时候农村长大,但是许多学生并没有留心观察过白鹭,只凭想象,很难感受到白鹭的“精巧”与“韵味无穷”,课文朗读时就显得旁白无力。于是我根据文本特征,引导学生品读文本,在品读中感悟美意,在美意中生感。从“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点儿则嫌短,素一点儿则嫌白,深一点儿则嫌黑。”中感受白鹭颜色、身段的精巧、和谐之美;从白鹭在清水田里觅食、清晨的树枝上栖息、晚霞的余辉下飞行的情景中感受白鹭给人的意境之美;从作者巧妙的联想、丰富的想象和诗一样的语言中感受作者的情意之美。在此基础上,再大屏展示白鹭各种优美姿态的图片,配上深情的小提琴曲,让学生看着图片,听着音乐再读课文。每一位同学都读得情趣盎然、意味深长。在总结课堂,让学生说一说学习感受时,有一位学生声情并茂地说:“今天的语文课上,我好象真的来到了乡村的田野和树林,有一大群白色的小天使在我的眼前自由自在地飞翔,我的心就好象与它们一起飞向了蓝天。”

学生在语言品味中悟情,在感情朗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精美和大自然的和谐之美,并通过自己的声音把这种情感真实地表达出来。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文素养都得到了提高,真是一举两得。

二、适时地挖掘教材空白,提高学生的品读内涵

矛盾先生的《白鹭》一文中“可它真的是在了望吗?”这一恰到好处的追问,开拓了学生个性想象的艺术空间。不同的性格,不同生活背景的学生就有不同的感受。笔者特摘录几句供同行们欣赏。

“那是一只孤独的白鹭,出生不久妈妈就突然地失踪了,从此它忍受着饥饿与寂寞,它每天早晨都站在高处盼望着妈妈的早日归来。”一位小女孩深情地说。

“不!它正满脸忧愁,它是在低声地呐喊:‘人类呀人类!河水越来越脏了,鱼虾越来越少了,为了我们鸟类,为了我们的和谐共处,你们不能再污染环境了!”一位大男生神情庄重地说。

“是的,那是一位幸福的母亲,一大早它的儿女们都出去捕食了,它在满心欢喜地等待着儿女的归来。”又一名女学生欢快地说。

……

教学时,我情不自禁地为学生们的个性感悟叫好;为自己的成功预设叫好;为新课程改革叫好。这样的课堂充满了活力,充满了灵性。

苏教版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蕴藏着这样的资源。《大江保卫战》、《孔子游春》、《印度洋上生死夜》、《爱之链》中的几处省略号都为学生创设了想象的空间,搭建了张扬个性的舞台。我们教者如果能善于挖掘它们,巧妙地运用它们,凸显学生的品读内涵,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能彰显生命的活力,绽放出充满“人文性”的魅力之花。

三、开发学生的生活资源,升华对文本的感性理解

教学《夹竹桃》一课时,我问学生能不能感受到月光下的夹竹桃所带来的幻想,学生们是一头雾水,任凭我怎样形容、描绘,就是没有一个学生有信心的回答我。我问他们今天为什么都像霜打过的茄子一样。有一位学生小声嘀咕着说:“我从来没有注意过月光下树的影子,让我怎么幻想吗?”听到这句话,我的心里很纳闷:这些农村的孩子怎么了?连月光下的树影都没有见过,我真想狠狠地批评他们一顿。可是转念一想,也许在物质文明进步的今天,孩子们已经习惯于在明亮的灯光下学习、看电视,谁还会有那份闲情去欣赏月光下的树影呢?那天,恰好是金秋十月的中旬,我灵机一动,为何不把这节语文课转移到教室外呢?我们学校的大多数学生就住在学校旁边的小区,我让孩子们晚上八点准时到学校中心路两旁的香樟树下集中。孩子们是既惊讶又激动,他们准时地来到学校,在香樟树下高兴地唱呀、跳呀。一阵欢跃之后,我先让学生静静地观察月光下树的影子,能不能与作者产生同样的幻想,然后放了一段悠扬的笛音,再让学生轻轻地闭着眼睛想象、感受。听着、听着,学生争先恐后地喊了起来:

“老师,我好象看到了一幅世界地图了。瞧!那两堆影子就是亚洲和非洲。那一小簇影子大概就是大海中的孤岛吧。”

“老师,我好象看到了一大团一大团水中的荇藻。”

“我的眼前好象是透着万家灯火的村庄。听!远处还传来了阵阵汽笛声呢?”

……

孩子们的回答让我又惊又喜。惊的是生活资源的魅力如此之大。喜的是孩子们对文本理解的如此深刻,孩子们的回答如此精彩!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犹如硬币的两个面,谁也离不开谁。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是工具性的“精、气、神”之所在。离开“工具性”来谈“人文性”,如有舟无水,寸步难行;同样只有“工具性”,没有“人文性”,如有水无舟,平淡无漪。语文教学中我们只要多探索、多思考,针对不同的课文,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一定能平衡“工具性”与“人文性”,营造出轻松、和谐而赋有“本色”之美的有效的语文课堂。

【作者单位:苏州高新区长江小学校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