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实实在在指导学生读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实实在在指导学生读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社会不断发展,教育不断改革。在一浪高过一浪的课程改革中,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式,可谓五彩缤纷、精彩纷呈。但其中也不乏流于形式者,正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那么,阅读教学究竟该怎样做才能提高有效性呢?苏教版语文教学提倡“务本、求实、简约”。笔者以为,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要以读为根本,着力培养四种能力,即实实在在指导学生读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认读、感悟、探究和概括表达四种能力。

一、 初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是阅读教学初读阶段的重要目标。认读能力,是指学生拿到一篇新课文,通过练读,把生字的字音读准,结合语言环境初步感知一些词语的意思,把课文读准确、读流利的能力。认读能力是阅读教学应重点培养的最起码的能力,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但中高年级也不可小觑。怎样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呢?

(一) 放手让学生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叶圣陶先生说,阅读一篇课文的第一步应当是“通读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学习一篇新课文,可以围绕课题做文章。比如,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徐悲鸿为什么励志学画?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的呢?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怎样?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对文章的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

(二) 让学生边读书,边识字,把字音读准确,并初步理解字、词的意思。阅读教学要以识字为先决条件,教会学生读书,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随着学生生活范围的扩大,识字途径的增多,生字表上的字对学生来说并不都是生字,应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进行教学,对待生字不要平均使用力量。以《虎门销烟》一课为例,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可以进一步提出自学要求:(1) 读课文,遇到“寨、泄、侮”等生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 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水泄不通”、“欺侮”、“嚣张”等词语的意思。在学生自学之后,可以借助生字表检查字音,借助语言环境理解词语。

(三) 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把读通训练落到实处。读通课文是培养阅读能力最重要最基本的要求。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完成“五不”的要求,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要求做到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不回读,停顿恰当。要达到这些要求,学生必须“眼到、口到、心到”。教师还要作必要的读通检查。

只有这样实实在在地指导学生初读课文,学生才能读通课文,才能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初读课文也才真正有了效果。

二、 精读品味,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是阅读教学精读阶段的重要目标。感悟能力,是指在阅读中,品味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呢?

(一) 要重视读中指导,充分发挥教师朗读的示范作用。有些章节学生读不好,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做示范。边读边提醒学生注意哪里停顿,哪里读重音,哪里读轻声等等。使学生辨别出老师的范读和他自己读书的不同效果,从而感悟课文内容表达的意思。

(二) 研读重点词语,让学生品味词语使用的精妙。“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彩,体会其表达效果。”也就是说,感悟词语要联系语言环境,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要让词语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如,学习《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可以让学生品味“荡漾的碧波轻抚着河畔的小草”中“轻抚”一词使用的精妙。在学生品味了这一词语运用的精妙后,还可以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练习说话:“柔和的春风轻抚着……”“蓝蓝的海水轻抚着……”“老师温暖的手轻抚着……”这样把品味词语与运用词语有机地结合起来,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三) 让学生在读中投入自己的情感和智慧,读出情趣和理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见《课程标准》)感悟的过程是学生亲历体验的过程,需要认知的参与,需要情感的参与,需要理性的思考,需要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比如,学习《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师可以这样提出问题:冰心奶奶为什么不到游人多的地方找春天,而“只拣儿童多处行”呢?这是一个既能让学生读出情趣,又能让学生读出理趣的问题。其一,少年儿童朝气蓬勃,充满生命的活力;其二,儿童多处春光美;其三,海棠是自然的春光,儿童是人一生中最美的春光;其四,有童心,有爱心,就有了一切!

在精读过程中,通过品味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三、 思考提问,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能力,是指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的能力,是感悟能力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感悟与探究是交织使用的,学生感悟不透,教师引领学生探究,然后再深入感悟。这样,学生的感悟能力和探究能力就得到了培养。怎样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

(一) 教师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是不成熟的阅读者,需要教师智慧的引领和启迪。问题是思维的发动机。比如,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可以直奔重点段,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大家想一想,到底是什么力量促使司马迁能够在痛不欲生的情况下完成史书的呢?学生认真读书,瞻前顾后、上挂下联,就会明白:其一,“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其二,司马迁小时侯很喜欢历史故事。他还受到了父亲的影响,特别是司马迁父亲的临终嘱托。以上两点是司马迁之所以能够活下来,并从绝境中走出来的力量源泉。

(二) 让学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尤其要珍视这一点。比如,笔者听《谈礼貌》一课,有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可见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不但沟通了人们的心灵,而且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我明白这句话是夸赞的,但他的这些品质从哪儿体现出来的,我不明白。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价值,于是,这位老师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有的说:“我从提示语‘安慰他说’可以看出宽容、和气。”有的说:“‘这不能怪您,怪我咳嗽没有向您打招呼,还幸亏您刀子躲得快哩!’这一句简单的话连用了三个‘您’,处处带‘您’,句句带‘您’,可以看出对朱师傅十分尊重。”“我从‘还幸亏您刀子躲得快哩’可以看出,说话非常幽默。”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价值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深入。阅读是一个探寻、发现的过程。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智慧引领,内蕴丰富的文字能打动学生的双眼,款款深情能融合学生的心灵,富有情趣的语言能转化成理趣。

可见,课堂上鼓励学生勇于思考提问,才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四、 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概括能力,是一种捕捉要点的能力,是指学生通过读书,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把文章由厚读薄,把长文章读短的能力。概括能力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呢?

(一) 训练学生提炼小标题。有些课文段落起止明显,可以让学生分段,提炼小标题。比如,《郑和远航》一课,可以提炼出“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小标题。

(二) 训练学生抓住要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比如教学课文时,让学生用“谁怎么样?”的形式,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往往可以把各段的内容有机组合起来。这样做,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 训练学生抓住文章的大概,概括自己的感受。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课文资源自身的思维价值。通过阅读,依托语言可以唤起“活的形象”,让学生用精练的语言对其概括感受。比如,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时,可以这样提问:为什么对这座破败的古寺如此细致描写?这与李时珍有什么关系?以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我想还是要实实在在指导学生读书,并在读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感悟能力、探究能力、概括能力。学生具备了这些能力,将一辈子受用不尽。

(作者单位:昆山市高科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