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质疑解疑,语文高效课堂的开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质疑解疑,语文高效课堂的开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前,各地的高效课堂建设已初见成效,很多教师的观念已有了很大改变,基本上能从过去的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转变成“以生为本”,以学定教。于是,学生动起来了,课堂上热闹起来了,但很多课堂的合作探究性学习流于形式,学生的肢体动了,但思维并没有动,甚至有很多课堂只是把教师讲演变成了部分优秀学生讲,大多数学生仍然只充当路人甲路人乙的角色。因此如何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创造出自己的高效课堂,一直是困扰广大一线教师的难题。

长期的教学实践也证明了:“激发学生在思考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到乐趣,感到兴奋和激动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窍门”。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自觉发现疑问,自主探索,并能解决问题。这才会达到我们语文教学的目的——授之以渔。

一、激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语文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给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似的推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陶行知先生这段话,把教会学生学习的含义讲得十分清楚。教师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在发现与探究中自主学习的本领。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帮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1.鼓励学生对老师的观点大胆质疑

师生之间是教学相长的关系,要使语文课上得生动、丰富,并且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有真正的提高,思想得到健康发展,语文教师应致力于充分保持学生思想的自由,鼓励学生直抒己见,并大胆地针对老师的观点提出质疑。学生能够有疑,说明他已经动了脑筋,下了工夫,他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学生的观点无论正确与否,教者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然后再对观点的正确与否进行评价。如果学生的观点不正确,教者要委婉而耐心地指出错误所在,让学生心服口服,切不可简单甚至粗暴地给予否定。有一种情况值得我们认真对待:有时学生的质疑是正确的,教者反是错误的。这时教者切不可为了面子坚持错误,压制学生,糊弄学生,我们应知错就改,坦然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不忘当众表示感谢学生提醒,鼓励学生今后更积极更大胆地质疑。

2.鼓励学生在自学课文中自疑,提出问题

新课标要求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假如学生阅读课文后,什么问题也提不出,这就表明他不会学习。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在自学课文时质疑,提出有一定深度、价值的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于漪老师在学生初步自学课文时,要求做到“三看一查一提问”;然后把学生生疑由文章字词的表面导向篇章内部,把文章的前前后后,段落之间联系起来思考;当学生生疑有所进展时,再拓开他们的思路,要求学生把课文与课外阅读,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思考。这样步步诱导,持之以恒地培养,对有质量的问题加以鼓励、表扬,或组织讨论,学生发现问题的积极性就增强了,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3.教师要适时地激发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更好地去思维

根据笔者的经验,常见的方法有:内容的关键处激疑引思。如《爱之链》,可针对“乔依认为帮助人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他一直就是这么做的”这句话,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思维活跃,有的提出了:“一直”一词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他认为帮助别人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这些激疑都能够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处,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二、解疑,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个性化思维方式

思维从有疑开始,但要不断深入进行,并能形成一定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却有赖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逐步展开。教师引导学生生疑后,要注意析疑、解疑的条件和气氛,引导学生谈看法、摆见解,比较、分析、判断、推理。学生由于其知识结构,经验阅历的差异,对课文理解会有不同认识,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表现。这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也能充分体现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特点。常见的解疑方法有以下几种。

1.教会学生分析问题、分散难点、理清思路

课程改革后,教材变化了,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去教学,教会学生从解决学习问题中获取更多营养。课本上的有些问题是比较复杂的,综合性强,往往是若干个小问题组合而成的。这些问题对学生来说贴近生活,既有兴趣,又难以下手,教者把握不好,就会令学生对学习产生恐惧,处理得恰当,可激发他们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教会学生找准切入口——分解问题,理清思路。让学生在问题的分解中,掌握到编题的意图,这样,学生便会灵活地学会自我提问,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2.灵活运用各种比较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语文教学中比较的方法很多,可以纵向比较,如古今作品比较,课文前后比较,抓住课文关键词句或某些段落引导学生进行前后对比,可帮助学生把握事物的本质。可以横向比较,也就是说在一个时间平面上同时将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比较,开拓学生视野,培养思维的广度,培养学生学会比较全面地、具体地分析问题。如教学《钱学森》一课,教师不必急于总结出“钱学森是一个爱国的人”,而应该指导学生反复地读,在读中比较和感悟,理解钱学森放弃那么优越的条件选择了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可见他的爱国情深,钱学森在船上就希望脚下是火箭的舱壁可见他报国之心切,而语言描写更是直接地表现了他深深的爱国情。这番解疑,定能使学生情绪激动,课堂气氛热烈。

3.鼓励创新,培养求异思维

解疑时,教师无论如何不能以自己思考问题的范围和方式,要求学生答案的唯一性,教师要善于把握各种因素,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学生的奇思妙答给予及时的肯定、表扬,学生就会受到鼓舞,学习热情、学习兴趣也会随之高涨。对其他学生也会产生积极影响,他们的思维会变得更新、更异。

如笔者在上古诗鉴赏课时,和学生们一起探讨了许多古诗名篇。临近下课,忽然有个同学推荐了《春夜喜雨》,趁着兴致,我便把这首诗抄在了黑板上学生先自由朗读。等到我指名学生站起来读的时候才发现这里面有个问题,“花重锦官城”中的“重”有几个同学念了“zhòng”,还有几个同学念了“chóng”。这可怎么办?课前都没查阅资料,究竟是哪一种读音是正确的?我灵机一动,还是把这个问题推给学生,看看他们有什么见解。于是学生们开始认真地研究起来。五分钟后,几只手举起。“我认为读zhòng,因为花儿经春雨打湿后,沾满上雨水,花枝又被压弯了,看上去很厚重,所以读zhòng”,“我认为读chóng,因为花儿经过一夜春雨的滋润,开得更盛了,重重叠叠,生机盎然。”我笑了,此时我已无意再想它应该读什么了,学生有了自己的理解,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并能言之有理,已经足矣。学生的这些新思维,就像一艘艘扬帆的小船,教师的鼓励无疑是及时的风,助帆远航。

卢梭说:“问题不在于教他播种学问,而在于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研究学问的方法。”当我们帮助学生从无疑到有疑时,也要帮助他们从有疑到无疑,在探究疑问中,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体会到自主学习的真正快乐,创造出真正的高效自主的语文课堂。此时,教者无憾。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