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静静的嘛呢石》诞生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静静的嘛呢石》诞生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学生作业到DV短片

这部名为《静静的嘛呢石》的电影,采用实景拍摄,藏语对白,剧中人物全部由藏族非职业演员出演,原汁原味还原,全景式展现了这个神秘高原民族的独特精神气质和深厚文化底蕴。可以说,这是中国百年电影史上第一部由藏族导演执导的本土电影,也是第一部反映藏族当代现实生活的故事影片。

然而就是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影片,它的原始雏形却是从一个学生作业开始的。

2002年该片导演万玛才旦到北京电影学院就读于文学系影视编导班,刚刚上了一个学期的电影课,主任教员苏牧老师就要求每个学生在寒假的时候拍一个DV短片回来。为此他写了一个简单的本子,然后约上三个同学携带一个手掌大的家用SonyDV,利用春节回家的机会拍了DV短片《静静的嘛呢石》。其故事的框架就是后来电影的雏形,讲述的是他家乡的日常生活。回来之后正好赶上大学生电影节,要求报送的短片控制在30分钟内。他们拍的素材有10多盘,于是从中剪成了30分钟的短片。当时他们班有30个人,每个学生都拍了DV短片,是集体给送去的,结果他得奖了。就是这个奖给了他将来做电影的自信,把他的电影梦往前推进一步。

翻开万玛才旦的拍摄履历,很容易地发现,2003年他曾拍摄过30分钟的剧情短片《静静的嘛呢石》和30分钟的纪录片《小活佛的一天》。其中,《静静的嘛呢石》在国内外获了4个奖项:大学生电影节第四届短片竞赛单元专业组剧情类优秀奖,北京电影学院首届“金字奖”优秀影片奖,北京首届国际DV论坛剧情片大奖,第二届亚细亚国际短片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从30分钟的DV短片到102分钟的胶片

当短片《静静的嘛呢石》获奖之后,他的老师苏牧觉得这个DV可以扩成一个长片,其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题材都适合做一部电影。于是万玛重新写剧本,在2年的时间里五易其稿,扩成了100多分钟的电影剧本。然后是老师帮着找投资,说服了两家民营公司投资这部影片,但他们的资金仍然不够做一部电影,万玛又回家乡自筹了一部分。万玛说当时最愁的就是剧本有了,所有的工作都准备好了,可以开拍了,而资金却没有到位。

影片《静静的嘛呢石》以纪实的手法讲述了一个身处偏远寺庙的小喇嘛从大年三十到初三下午过年回家的故事。从寺庙到村落,又从村落回到寺庙,在三天的时间里,充满好奇心的小喇嘛被电视节目深深吸引着。在世俗生活和宗教生活之间,在现实世界和神话传说之间,在本上文化和外来文明之间,小喇嘛既感新奇又感迷惑。

《静静的嘛呢石》就像一幅藏区深处的风俗画卷,藏区的人觉得这部影片非常真实,反映的就是他们的家乡,跟他们家里的事情一模一样,虽然地点不同;而外人看了无不称奇。由于是以纪实的手法拍摄,影片的那种纪录性,那种传神,带给了藏区以外的人一种新鲜,人们相信它是真的。看过影片的很多人间万玛:“它是不是纪录片?”也难怪如此,因为影片太原生态了,喇嘛是真喇嘛,活佛是真正的小活佛,刻经的老人在生活中是真正的刻经人。可能是因为他们扮演的角色跟他们自己的身份很相似,把自己的生活在影片里还原,再加上真实的场景,比如寺院的僧舍、村庄里的房屋都没有搭景,所以给人一种纪录片的感觉。

当万玛他们准备拍电影时,他们辗转青海、甘肃一带的藏区,当时找演员的模式就是想让角色的身份和演员的身份基本一致。他们去了好多的寺院,看了好多僧人,最后觉得还是原来短片里的那几个人比较好,因为他们毕竟拍过短片,有些经验,所以就用了他们。其中请小活佛参与拍摄,他们花了很多功夫,因为活佛是不愿意演的,一般忌讳别人太接近他,在他身上乱摸,尤其是不能在他头上乱摸,但拍电影就避免不了这些事情。而且这个小活佛只有十二三岁,他们托人找各种关系才说服他来拍摄。费这么大劲,全都是为了达到神似。因为在生活细节上让他们演会非常真实,比如披那个袈裟,这个简单的动作就不是一天两天能学会的,一般演员在很短时间内找不到那种感觉。

因为是非职业演员,虽然反映的是他们的生活,但背台词难坏了他们,尤其对影片里扮演爷爷的80岁老人来说,更是非常难的一件事。他根本记不住台词,只能是硬撑下来,有一场戏拍了20多条。万玛说其实表演自然的后面有许多的不自然。他希望把藏语的台词做得完美,不能让藏族人挑出毛病。

拍片的时候他们专门到青海的一个嘛呢石墙,那个地方专门有刻嘛呢石的人,好多经文就堆在那儿,堆得像一堵墙一样。拍刻嘛呢石经的老人的戏时,他们在当地找了一个刻经老人,头天已经跟他说好了,等第二天开拍的时候那老人却不同意,可能是听说戏里有死人的场景,老人忌讳。后来他们只能临时又找了一个。

影片里的插曲非常好听,那是影片的录音师、一个叫德格才让的藏族小伙写的,也是他自己唱的。德格才让也来自安多藏区,他跟万玛一样,是学藏语言文学的,以前是db音乐坊录音师兼音乐制作人、loveto black乐队主唱,现在北京电影学院学习电影录音及音乐制作,还有美术松太加,现在也在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读书。

在万玛才旦的记忆里,《静静的嘛呢石》已成往事,但是在修改剧本、寻找资金以及拍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难以预料的事情,部让他回味无穷:没有找到投资之前找投资比较难,有了投资之后创作上会出现很多问题,拍摄过程中也会有很多问题。比如藏区的气候变化非常大,这个戏讲的是三天的故事,光线接起来就比较难。拍摄嘛呢堆时,要等到中午才能拍,可是突然刮起风来,就完全不能拍了。再比如录音,风大就不能录,因为是同期录音,就得等……

从中专生到小学老师,从大学生到国家机关公务员,从文学青年到硕士生,万玛种种的不安分,都是为了追寻电影的梦想,在美国基金会的赞助下,几经辗转他进入北京电影学院,经过短短两年的学习,顺利地进入了导演行列,令同行羡慕。但他还是感叹:在中国做电影是太难了。

好在2005年拍摄的这部102分钟的同名剧情长片,又接连让他获奖:9月,该片获得了第24届加拿大温哥华国际电影节“龙虎”特别提名奖;10月,在第10届韩国釜山国际电影上斩获“新潮流”特别奖;11月,在美丽的三亚,在第2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上摘取最佳导演处女作奖。

2005年,不知道对万玛才旦的人生意味着什么。但至少,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奖的获得,将是他在影视道路上能够通关的一个资格认定。从另外一个意义上说,从剧本到DV短片再到胶片,万玛的拍片经历对年轻导演来说,仍不失为一条可循的蓝图。

我觉得整个藏区就像嘛呢石一样

生长在藏区的万玛才旦就是想通过这个简单的故事,表现藏区日常生活表面的平静之下传统与现代的交织渗透,表现浓厚宗教氛围下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纯朴的人对信仰的虔诚。其实,这就是他故乡的真实面貌,那种平淡朴素里的灵光。他说:“我是藏族人,迄今最大的梦想,就是拍出纯粹的藏族电影,关注最普通的那一个群体,然后完整地艺术地再现。不需要刻意地虚构,创造什么东西,不像以前写小说,我必须把自己藏在镜头后面很远的地方。”

“静静的嘛呢石”让人浮想联翩,尽管身居其中的人宛如平常。嘛呢石是指在藏区刻有经文或者佛像的石头,它表达了藏人的一种祈愿。万玛说:“我觉得整个藏区就像嘛呢石一样,几百年、几千年来,一直静默着。但那些细小的变化却时刻在发生着,身处其中,也许不会感觉到。好多人建议我改片名,但我还是坚持了。”

这部投资不到300万的《静静的嘛呢石》,是中国百年电影史上第一部由藏族导演独立编导的藏语电影,该片的编剧、导演、演员等主创人员全部都是藏族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电影填补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项空白。

万玛才旦就像他的“静静的嘛呢石”一样,给人的感觉是沉静。浓密的黑发卷曲着,硬硬地向上飞扬,浓浓的眉毛,浓密的连毛胡子,西北人说普通话的那种硬硬的感觉,声音小小的。许是没有喝酒的缘故,没有想象中康巴汉子的那种豪放,倒更像是内地的一个文学青年,细腻,敏感,深沉,甚至还有点腼腆。但你可以感觉到他内心激情的进发,随时可以流淌在他的笔下,飘洒在他的银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