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是”的用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是”的用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摘 要:“是”除了作为判断词外,在古代汉语中,它还有指示代词、复合连词词素等多种用法,并且它们在句中的句法成分也多种多样。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是”的用法作了一个详细的归纳,并在此过程中贯穿着“是”成为主要判断词表示判断的演变轨迹。

关键词:是;指示代词;主要用法

现代汉语中,直接用判断词“是”构成判断句,如:“我是一个大学生”。但古代汉语一般是不用判断词的,那么“是”在古代汉语里是怎样的一个情况呢?

“是”在古代汉语中实属重点词汇,从以前的研究成果中不难看出,其用法多种多样,有作指示代词、复合连词词素等用法,但在众多用法中,很容易看出,作为指示代词的例子最多,下面将分别举例并加以阐述。

1 “是”用作指示代词

即指称各种事物和现象的代词,既有代替作用又有指示作用。在句中常充当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译为“这”“这样”“这个”等。

1.1 作主语

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侑》)

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史记・李广传》)

以上的例子都是典型的“是”作指示代词表近指的情况。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政,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这类“是”,用于复指前文主语的情况,因为主语太长了,为了使整个句子结构更加紧凑,而用“是”复指,作主语。但,

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天论》)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

这类例句,主语简短而又因结构形式的单独放置而显得主语鹤立鸡群,这时的“是”,其复指主语的指代功能就显得不那么重要,而联系主语和谓语的功能则大大加强了。

“是”作指示代词,很多场合可以被“此”替换,他们都具有指代和指示两种意义。同样,用“此”的地方也大多可以替换成“是”,如: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孟子・梁惠王上》)

但,不是所有的指示代词“是”都可以替换成“此”,因为有时“是”指代时,不可避免地加入了主观论断或主观意念,这部分“是”已不是单纯指代,而是在指代的同时带上了论断的意义。这就是下面要分析的作谓语的情况了。

1.2 作谓语

王力先生在《中国文法中的系词》一文中曾讨论过“是”的语法性质,他认为:“其用途在乎‘是认’某一些例证”。后来在《汉语史稿》中又进一步补充:“‘是’字复指上文,近似‘就是这个’、‘就是这样’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它仍旧是指示代词”。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论语・微子》)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孟子・梁惠王下》)

这类用“是”的句子,其特点是先说出某一类情况或事理,然后举出实例,再用“是”字说明所举实例就是“这”或“这样”的。“是”字的作用在于复指先说出的某一类事物或情况,从这种用法中不难体会,“是”中蕴含着借代和确认两层含义,它已部分具有了系词的某些功能和特点。这类句中的“是”就不能用纯粹指示代词替换了。

1.3 作宾语

作宾语的情况又可以归纳成三个部分。

(1)作动词的宾语。

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学冶长》)

非尽族是,天下不安。(《孟子汉书・高帝纪》)

这类“是”或与及物动词连用,指代动作的直接承受着,或指代动作涉及的对象,虽不是动作的直接承受着,但动作和它有关。

(2)作介词的宾语。

介词和“是”成为谓语的一个成员,“是”借助介词和谓语发生联系。

否,我不为是也。(《孟子・梁惠王上》)

此句“是”作“为”的宾语,指代动作行为的目的。

诸侯、宋、鲁于是观礼。(《左传・襄公十年》)

此句“是”作介词“于”的宾语,但在整句中作状语,指代动作发生的处所。

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此句“是”作“以”的宾语,指代论断的依据。

(3)“是”复指前置。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齐桓公伐楚》)

今吴是惧而城于郢。(《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当“是”复指宾语时,它仍为指示代词,只是其位置必须前置,放于动词之前。

1.4 作定语

“是”位于名词性成分之前,起指示区别作用,组成主从词组。

是子也,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左传・宣公四年》)

夫子至于是帮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

1.5 作状语

当“如此”“这样”讲。

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论语・子路》)

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论语・宪问》)

2 “是”为复合连词词素

指示代词“是”通常会与介词“以”“唯”或连词“故”组成“是以”“唯是”“是故”词组,在句中起连接作用。

(1)“是以”“是用”。

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恶皆归焉。(《论语・子张》)

狄应且憎,是用告我。(《左传・成公十三年》)

“是”指代上文所述的内容,在“以”“用”之前,组成用法相同的“是以”“是用”。它们在句首或谓语之前,使上下文紧连,强调本句是上文所述事由的结果。结构上它们独立在谓语之外,但句意上仍有帮助本句谓语说清事实的作用。

(2)“是故”。

子曰:“是故恶夫佞者。”(《论语・先进》)

曰:“为国以礼,是言不让,是故哂之。”(《论语・先进》)

“是故”多用于句首,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译为“如此所以”,上下文之间一般有因果关系。

(3)“唯是”。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左传・僖公四年》)

“唯是”是句中承上启下的成分,它强调上面刚说完的情况,下问再追加说明。

3 判断词

“是”为判断词,经历过很长一段时间,先秦时用例很少,到了西汉,“是”有了很大发展,直至魏晋隋唐时期,其用法已经相当成熟了。

先秦的例子有:

俄又复得一,问人曰:“此是何种?”对曰:“此车轭也”。(《韩非子・外储说上》)

判断词“是”在西汉时使用较广泛,在皇帝的诏令、史家的传记以及词赋中都运用很多,其发展的标志在于:“是”的功能单一了,它只表示“肯定”和“判断”,其前多有其它指示代词,代替“是”的指代意义。

齐庄公出猎,有螳螂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者:“此何虫也?”御曰:“此是螳螂也。”(《韩诗外传・卷八》)

这个时期的“是”作判断词,常和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连用,如例中的“此”“余”“其”等,这些代词充当句子主语,“是”后则是说话人要举出的名称,在句中作宾语,“是”起确认作用,确认那个要举出的名称就是当前那个人。

判断词“是”到了魏晋隋唐时,其用法已经相当成熟,基本上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是”。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本是朔方土,今为吴越民。(曹植《门有万里客行》)

终上所述,“是”完全成为判断词,构成判断句,句中常呈现以下特点:①“是”在句中作谓语,联系主语和宾语,并对宾语起确认作用,但施事主语在言外,句子的主语是受定论的对象;②“是”前除了有代词,通常还有副词,起修饰限制的作用,如“必”“皆”等;③“是”与其前的名词或名词词组不是同位关系,而是确认、判断名词怎么样的关系。

从“是”用法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得出:“是”最初多用作指示代词,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复指主语。在长期的使用和演变过程中,其指代作用逐渐虚化并被另外一些单纯指示代词代替,最终只剩下将谓语联系于主语的功能,表示确认或确定。“是”在古代汉语中有作指示代词、判断词等重要用法,而指示代词“是”最后发展演变为今天的判断词“是”。

参考文献

[1]王力.中国文法中的系词[J].清华学报,1937,(1):149.

[2]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