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议玄学之科学解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议玄学之科学解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旨在通过科学的解释来阐明玄学的由来及其合理性。长期以来,由于玄学之玄及其有悖常识而难以被人接受,加之大量的人为弄虚作假的成分而被斥之以“迷信”和“妖术”。更有甚者,不少“科学人士”冠之以“伪科学”之大名。然而,极具讽刺意义的是,几千年来玄学非但未因此而被扼杀掉,反而伴随着时间的考验而发展起来。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玄学是否有其合理之处?玄学与科学是否有相通的地方?倘若能在二者间搭起一条桥梁,想必人类的思维将有质的飞跃。那将是人类之大幸。正是基于这一想法,本文拟从玄学之五大基本元素(无、太极、阴阳、五行、八卦)入手尝试着对玄学进行科学解释,以还玄学之本性。

关键词:玄学;科学;太极;阴阳、五行

从上世纪20年代的“科玄论战”以及2004年由杨振宁教授在文化高峰论坛上的演讲(“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所引发的辩论中,我们不难看出科学界与玄学界往往各说各话,彼此不屑一顾。这不可不谓人类之悲哀。然而,不难预见,千百年来人类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尽管出发点及其方式各有不同但终将是殊途同归,因为万物同出一道,同出一理。因此,若抛开各自的成见,科学与玄学其合理成分必有可通之处。本文拟尝试用科学之识(定理、定律及假说)来阐述玄学之理,即玄学的合理之处。权当引玉之抛砖,以就教于同行。

“玄学”之名始自魏晋,最早见于《晋书·陆云传》﹐原指对《 老子 》《 庄子 》及《 周易 》等三玄的研究和解说。“玄”字出自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广义的玄学(即中华玄学)已远远超出以清谈或玄谈为主的“魏晋玄学”之范畴。其内涵被不断地扩充,已然成为名副其实的“玄远之学”。它既着重于“有无”“本末”“体用”“言意”“一多”“动静”“自然与名教”等一系列具有思辨性质的哲学范畴,同时还包括源自道家及五行阴阳家的术数、方术、占卜、算命、星相、堪舆、择日、姓名学等,以此形成了包括山、医、命、卜、相在内的五大体系,亦称玄学五术(术数)。

不可否认,玄学之术常常被冠以“迷信”及“妖术”之名。这正是因为它太玄,一来不易理解,在常理之外;二来确实存在着大量有意或无意的人为故弄玄虚甚至弄虚作假的成分。然而,倘若剔除其糟粕,我们不难发现玄学还是有不少合理成分的,尤其是其源头及核心部分。千百年来中华玄学的生生不息,本身就说明了这一点。其实,所谓迷信,那是迷迷糊糊、稀里糊涂的相信,若知其所以然而相信那就不应该是迷信了。

巧幸的是,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宇宙学家和历史学家都不谋而合地意识到开启未来的钥匙在于过去。“观之大古,周其所以。”因而,在对待传统文化问题上亦有必要追本穷源以正本清源。

玄学确实不同于科学,二者不可同日而语。科学系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其方法主要是归纳法和演绎法并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形式逻辑)。其特征主要表现为:理性客观,可证伪,存在一个适用范围及其普遍必然性。

玄学与科学二者的最大区别主要体现在研究方法的不同:科学是用求证的思维做研究,而玄学则用纯解释的思路做研究。也就是说,玄学常常从无法验证的假设中通过悟性推演出普适性的规律,即采用“取象比类”“观物取象”等归纳手法。《周易系辞正解》:“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纵观人类思想发展史,科学与玄学各自沿着适宜的路径自我发展,长期以来二者既“井水不犯河水”又彼此不屑一顾。然而,窃以为,作为人类对真理的追求及对自然的探索之手段,二者必有可通之处。彼此非但不该相互嫌弃,而要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

然而,不幸的是,一些所谓的“科学人士”常常因为玄学存在着诸多糟粕并无法验证且超出常理,而给予一棍子打死,全盘否定。动辄扣以“非科学”“伪科学”之大帽。这种行为其本身就不是科学,更谈不上科学的态度。科学在不断地发展,也只有发展的科学才称得上真正的科学。

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将来某一天科学与玄学彼此在研究路径上打通,二者由相弃转为互补,那将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可以肯定地说,这必是人类之大幸。人类的智慧必将有一个质的飞跃。其意义绝不亚于物理学上的几次大统一。

事实上,不少古往今来的大师级人物,二者虽有侧重但都兼而有之,他们通常在其研究的领域里从对方身上获取灵感,受到启发。这也正是本文立论的依据。

中华玄学博大精深、玄妙无穷,但归纳起来不外乎5个基本数字而已:01258。0=无;1=太极;2=阴阳;5=五行(金木水火土);8=八卦(乾、坤、坎、离、震、艮、巽、兑)。这5大基本元素统领着整个玄学,是玄学的根基,是玄学的原理所在。

当然,除上述5个基本数字之外还有4个数字也挺关键,它们分别是3、6、10、12。3≈2,“二生三”,三由二派生出来,二里含有三。二之所以成为二是因为有了三,无三不成二。6≈5,五运六气。五与六说的都是主体(被感体)所处的空间(方位)及其所受的影响,“五”指人在地之上所能接受到的来自前后左右及上方等空间的“辐射”;而“六”则是指地球作为独立的被感体所受到的来自前后左右上下等空间的“辐射”。十是五的倍数(5×2=10),十天干;十二是六的倍数(6×2=12),十二地支。此处的2与上述无别,2=阴阳。下面就尝试着用科学之识逐一解读这5个基本数字,以释玄学之理。

1.关于零,0=无,即空、虚,道之本体。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我们所处的整个宇宙及其万物均来自于我们人类所创造出的这个‘无’字所表达的东西,它乃万物之真源,万物之真本。有形世界的万物均来自于无形世界并受其支配,因为‘无’才是道的本体,它无时无处不在并主宰着整个世界。正如霍金在其《大设计》里所说,由于存在万有引力等定律,因此宇宙能够,而且将是从无到有自己创造了自己。

量子论的最新研究结果:在微观领域中,某些物理量的变化是以最小的基本单位(量子)跳跃式而非连续性不间断的进行。由此可以大胆地假设,我们所处的宇宙只不过是自发地从无中出现的许多宇宙(平行宇宙)中的一个,每个宇宙具有且遵循着各自不同的自然定律。

其实,这个所谓的“无”,只是相对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的“人类”而言的,它不仅是我们肉眼哪怕借助有限的科技手段也无法感觉得到而已。“故唯圣人能察无形,能听无声。”正因为人类的局限性,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只能是相对的正确,不可能做到绝对准确。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又称测不准原理)也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充其量也只能借助这个“无”字来表达这么一层意思罢了。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不仅存在着无数我们尚未熟悉的黑洞,而且弥漫着大量的暗物质和暗能量。我们所能看到的、也就是常识中的有形物质只占整个宇宙总物质量的10%不到,约5%左右,而90%以上是暗物质(包括暗能量)。整个宇宙的运动是由我们尚不能监测到的暗能量(暗物质)来推动的。

2.关于壹,1=太极,壹即一体、一同。小至一个粒子(如上帝粒子),大至整个宇宙(世界),都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因为它必然包含有二和三,即1≈2≈3。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作为一个完美无缺的整体性,这个“壹”与生俱来,不生不灭,不增不减。

全息理论认为,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各部分之间紧密关联的整体,任何一个部分都包含整体的信息,窥一斑而知全身。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世界和历史,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之中。

首先,宇宙大爆炸理论告诉我们,宇宙是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于137亿年前一次大爆炸后膨胀形成的。之后宇宙在不断地膨胀,温度在不断地降低,产生各种基本粒子。随着宇宙温度进一步下降,物质由于引力作用开始塌缩,逐级成团。在宇宙年龄约10年时星系开始形成,并逐渐演化为今天的样子。

其次,物质不灭定律(又称质量守恒定律)认为,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在任何与外界隔绝的体系中,不论发生何种变化或过程,其总质量始终保持不变。改变了的只是原有形态或结构。

第三,能量守恒定律亦认为,现有的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不变。并且由于引力的存在,所有的物质都会彼此吸引。

第四,我们浩瀚的宇宙存在着并且只存在着四种自然基本力,它们分别是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力、强相互作用力和弱相互作用力。自然界的万物都是由这四种自然力构建起来的。

第五,去年底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科学家终于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迹象,这种碎片被称为“上帝粒子”,因为它是宇宙中所有物质的质量之源。希格斯玻色子被认为是建造宇宙的基本模块,是描述粒子和力相互作用的“标准模型”理论中最后一种尚未发现的粒子。

3.关于贰,2=阴阳,二即两仪,就是一体之两面,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 “阴阳不测谓之神”。如前所述,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无论其大小必然包含有二,1≈2,一体必有二面,对立统一是也。大千世界存在着成双结对的“矛盾”现象:正面与背面,雄性与雌性,南极与北极,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正粒子与反粒子,正物质与反物质,黑洞与白洞,引力与反引力(负引力),正电荷与负电荷以及东西南北上下等等。

牛顿第三运动定律认为,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一对相互作用力必然是同时产生且同时消失,其成立的条件是,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增加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简单概括为:异物、等值、反向、共线。

在粒子物理学里,反物质是反粒子概念的延伸,由反粒子构成,是正常物质的反状态。反物质的研究者认为,宇宙中存在着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反物质世界”,它的基本属性同我们周围的世界正好相反。反物质与正物质若发生碰撞将会变为光子或介子,100%地完全湮灭,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辩证法三大规律之一的对立统一规律告诉我们,一切存在的事物都由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一对矛盾组合而成。矛盾着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从而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然而,说到二必然离不开三。“二生三”,三由二派生出来。二之所以成为二是因为有了三,无三不成二。所以说二亦是三,三亦是二。但这个三确实不好理解,没法具象,没法描述,完全靠“悟”,故,只可悟难以述。 玄学之玄就在于此:1≈2≈3。所以说玄学是悟性的学问,对它的把握仰仗的是悟性而绝非仅仅是知性。

4.关于五,5=五行。行,运行也,运行不息,四通八达。“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所谓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元素及其运动变化。这是古人对大千世界的高度概括与抽象,旨在解释宇宙起源和世界多样性的统一及其变化发展。然而,问题是为何不多不少偏偏用5而不是其他数字来概括呢?即五行之五由何而来?

我们认为,“五行”之五应该是由“空间”悟得,即我们的先贤受到空间的启发而发现了五行。不妨设想一下,人站在地之上(尤其是在山之巅),其空间无非就是前后左右和上方而已,即5方、5位,不可能更少。故,人受到外界空间的影响(诸如辐射、引力、射线以及气等)经高度概括至少来自5个方面。因此,五行表面看起来是用5种物质来高度概括万事万物,但其出发点却是五个方位,五行之五根系空间。而且这五个方位是非固定的,是相对的,随着地球及宇宙天体的圆周运动而在不断地变化,故而取“行”字而不用其他。

如前所述,“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于137亿年前一次大爆炸后膨胀形成,也正是这个奇点及其爆炸产生了空间、时间以及万物。因此我们不难得出如此结论:空间乃存在之源,存在之本。空间是“有”的存在形式。换句话说,没有空间就无万物可言。时空与世界万物同时存在,对空间的高度概括也就是对物质及其运动变化的高度概括。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我们的宇宙是由时间和空间构成的。而时间即是空间,四维时空也即四维空间。

空间说白了就是一个“场”,是一个集合,最基本的元素是点,点的集合是线面体,三维体的运动产生了时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四维空间,时空的概念,也即动态的空间。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任意两个质点通过连心线方向上的力相互吸引。因此,无论是人还是物,除了相对固定的下方(即地下)外,它更多地受到来自前后左右及上方的变化不定的影响。将这5个方位抽象为5种基本元素、5种影响力、5种功能以及5种德性,那就是五行了。

人们或许会问,为何不干脆叫五位或五方,而叫五行?之所以不说五位而说五行,是基于方位的概念较为固定,难以反映世间千变万化的万事万物,且运动着的物质其位置总是相对的,不会一成不变。此乃最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

由五行发展而来的是五运六气(运气学说)。“五运”指五行之气运化在天;“六气”指风、火、热、湿、燥、寒六种气候的转变,它们分别是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是形成气候变化的空气形态因素。“六气分治,司天地者。”

六与五数虽不同,但同出一理,均根系空间。如果说“五”是人站在地球之上而感受到的来自前后左右及上方的影响,即不可再少的5个方面的影响,那么“六”就是地球在宇宙中所受到的来自前后左右上下6个方向的辐射及引力。作为站在地球之上的人或物,同样也会间接感受到其影响,况且地球本身就是巨大的引力场,只是相对于具体的人或物而言无太大变化而已。因此,六气更多的是指太空(太虚)对地球的直接影响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对地球上的人、物的间接影响。

5.关于八,8=八卦,是4的倍数,64是其倍数,所谓“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八卦亦称经卦、单卦,三爻卦。实际上它们是八种基本符号(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人们或许会问,为何偏偏是八,而不是七,不是九或其他呢?也就是说“八”字由何而来。

其实,与上述“五六”一样,“四八”也是由“空间”悟得,是对平面空间的高度概括:四不可再少,八不可再多。“四八”与“五六”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侧重于水平面而后者则是立体全方位的。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由各种各样的场(如引力场、电场、磁场、信息场及气场等)构成的地球之上,尽管时时刻刻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外界元素(如各种射线、引力及信息等)的影响,然而,人们所最直观、最真切感受到的无疑是来自四面八方之风,即八风。

风作为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是由太阳辐射热引起的空气相对于地面的水平运动,所以说风能是太阳能的一种转化形式。而太阳能则是由内部氢原子发生聚变释放出巨大核能而产生的能,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量。其最大特点是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无坚不摧。它直接影响着包括人类在内的世间万物。而风向在空间上的概括非四则八,即东南西北风外加东南风、西南风、东北风及西北风。

当然,“四八”虽只侧重于平面,其实它亦无不顾及整个空间,是全方位的。地球是一个运动着的球体,所谓的前后左右上下,那只是人的概念而已,即人在一个特定时间内所感知的具体的标的物之方位,是相对而言的。因此,“四八”与“五六”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的先人正是由于受到八风(八方、八极)的启发而创作出八卦,并依此推演出六十四卦,以囊括宇宙间万事万物。八卦与五行同出一辙,同出一理,二者的对应关系是乾、兑为金,巽、震为木,坎为水,离为火,坤、艮为土。

参考文献

[1]朱谦之.老子校译[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4(11).

[2]金景芳,吕绍纲.周易全解[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6).

[3]张玉萍.黄帝内经.素问[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2).

[4]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6).

[5]常秉义.黄帝阴符经集注[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6).

[6][英]史蒂芬.霍金.赵君亮,译.宇宙简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5).

[7][英]史蒂芬.霍金.许明贤,吴忠超,译.时间简史[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

[8]罗志希.科学与玄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