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折得群芳香满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折得群芳香满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校本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开设。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域优势与特色,结合校情,发挥教师特长,开展以“情系乡土,弘扬地域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通过采取探索课堂模式、编写教材、多元评价、家校联合、艺人指导等措施,形成了独具乡土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保障校本课程的高效开展。

【关 键 词】乡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实施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1-0130-03

漫步百花齐放的教育园林,总能感受到“折得芳香满袖”的喜悦。在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我校师生便有着如此的享受。

一、等闲识得东风面――校本课程的发展历程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也是一个难点。我校围绕综合实践活动,开设校本课程。回顾几年来的发展,我校的校本课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过程。

(一)多措并举,塑造活动氛围

课程实施伊始,如何围绕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校本课程,学校领导和老师们既缺乏理论认识,更缺乏实践经验。我们结合校情,一边组织教师学习《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原则和方法》、《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等相关的知识,尝试探索课程开发;一边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安排领导和教师走出去,到省内外参观学习。为了少走弯路,我们又多次邀请海阳市教研室领导,就综合实践活动中如何选题、如何组织活动、如何评价等方面做了详细具体的指导,为我们开展校本课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以点带面,探索有效策略

2009年9月,我们认真地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具体分析情况: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各种教学设施比较落后,教师又以男性为主,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年轻教师不足20人,我们的学生,父母大多是农民,家庭条件与市区学校的学生是不能相比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决定,先从“点”上做起,充分发挥年轻教师的作用,每个级部选取一个班级作为试点班,开始探索实践,待到摸索出一套适合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模式后,再全面展开。

确定了基本思路之后,我们成立了学校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我们精心选择一部分责任心强,有能力、有上进心的年轻教师,作为各个级部试点班的指导教师,并由他们组成了我校校本课程的骨干团队。

经过一年的摸索和实践,我们初步积累了一些组织经验和管理策略,充分感觉到了全面展开校本课程的条件基本成熟。2010年8月,我们决定在全校开展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依托的校本课程,要求每个教师都参与指导,每个学生都参与课程。

(三)有条不紊,全面扎实推进

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将全校教师分为学科领导、学校骨干教师、级部骨干教师和普通教师四个层面。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辐射性作用,真正实现“点面结合,师生全参与”。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 制定切实可行的三级《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2. 依据“地情”、“校情”和“学情”开发课程内容。

3. 精心准备,具体指导,不断反思。每次活动之前,指导教师都会做好活动准备,如备课、活动材料、教师个人的技能掌握等。在活动过程中,老师们会俯下身,耐心地给学生以正确指导。在课后,老师们会认真做好活动记录,全面反思。

4. 探索课堂模式,尝试编写教材。综合实践活动虽然不同于语、数、英等其他学科的教学,但也应该有一定的活动模式。我们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尝试探索活动模式。通过出示公开课,大家一起研讨活动课的基本流程、教师的指导和评价、活动课的组织形式以及要注意的问题等。目前,我们已经初步形成了开题课、劳动技术指导课、方法指导课、成果展示课等课型基本模式。同时,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都会将学生的活动过程拍下来,编写活动用书,至此,我校已经完成了十几本综合实践活动用书。

5. 加强学习,不断总结。为了加大活动的指导力度,我们每个月都要召开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会议,组织教师学习理论知识,总结每个月的活动情况,布置下个月的工作要求,同时听听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一起研讨解决。

6. 时间保障,全员参与。为了保障活动效果,按照国家规定,3~5年级每周设置1节综合实践活动课,每次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检查,每个班级都要走上一遍,并留有详实的检查记录和影像资料。活动后,利用校园网及时公布每个班级的活动情况,以此来鞭策老师认真开展活动。

7. 举办校本课程成果展。每到学年末,学校都会投入几千元,购买装饰材料。教师和学生一起整理和装裱活动成果,举办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我们邀请家长们来参加,看着孩子们的作品摆满一个个活动室,家长们不停地惊叹,赞不绝口。当我们的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时,个个兴奋,很有成就感。此后,孩子们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更高了,家长更支持了。

8. 多元评价,提升热情。为了确保学生们的活动热情,及时为之“加油”,我们采取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方式。

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既能及时捕捉孩子们的优胜成果,又能适时地为学生的进步“加油”,是我们的活动得以取胜的重要法宝。

9. 细化考核,促成运转。为提高活动的质量,提高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我们将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直接与教师个人考核挂钩,以确保活动的规范运作。

10. 家长协助,合作共赢。要确保校本课程的顺利有效的开展,必须要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我们每年都要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召开家长会,跟家长阐述开设校本课程的目的、要求、意义,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认可和帮助,为我们活动开展提供了强而有力的物质和精神支持。

11. 艺人指导,锦上添花。为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在课程确立后,积极探寻民间艺人,如草编课程,我们就邀请了孙永东老师的家属帮助指导;软陶课程,我们聘请了于乃孟老师的家属进行指导等等,为课程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万紫千红总是春――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

我们充分利用行村镇当地的地域优势、传统特色,依据校情,充分发挥教师特长,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节假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以“情系乡土,弘扬地域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一)依据“地”情,开发劳动技能课程

1. 巧手比拼――美丽贝壳。我们学校地处的行村镇,是一座濒临海边的美丽小镇,各种各样的海产品美不胜收。我们充分挖掘这一独特的优势,利用海产品中有着独特魅力的贝壳类产品,引导低年级学生收集形态各异的漂亮贝壳,并指导他们进行题为《美丽贝壳》的综合实践活动。

2. 妙手生花――剪纸艺术。行村镇历来有剪纸的传统。每逢过节或家中办喜事的时候,人们喜欢剪一些大红的喜字、窗花,把家里打扮的喜庆漂亮。我们结合乡情,专门邀请民间艺人为一年级的小同学作专题报道讲座,民间艺人手把手的教给孩子们剪出了一幅幅美丽的图案。

3. 特色传承――草编。草编――可谓是行村镇独特的民间艺术。大约20年前,走在行村的大街小巷见到最多的莫过于妇孺皆懂的编织。人们喜欢用麦秆、玉米皮、稻草等草科植物编织成各种精美的饰品:地毯、提篮、戒指等。学生们由简单的小辫,到五彩的草编跳绳器,再到自成主题的海底世界,无不渗透着老师和学生们的汗水,但更多的还是那份浓浓的对学识的爱与追求!

(二)依据“生”情,丰富活动课程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动手画画、捏捏,所以,我们开设了彩色陶泥,刮蜡画、布衣玩具、花棍等课程,深受孩子们的喜欢。

(三)依据“时”情,积极组织社会实践

我们充分利用寒暑假,让学生们利用自己充足的假期进行社会实践。如寒假里,组织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搜集对联,搜集年夜饭的菜肴,搜集春节期间的民风民俗,搜集春节前蒸馒头的式样,学做大饽饽、搜集蛇年文化等实践活动。学生们都积极实践,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四)依据“师”情,开发研究性学习课程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的素质状况和工作积极性,决定了课程的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率的水平。我们充分发挥教师特长,由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与爱好自主申报课题,开展活动。例如,《24节气研究性学习》、《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放风筝》、《六月六回娘家》等,让孩子们倍感生活的乐趣。

(五)完善创新相结合,丰富课程内容

近几年,我校坚持发展完善旧课程与创新开设新课程相结合。如,2011年我校开设了剪纸、贝壳、草编、十字绣、布衣贴花等5个活动课程;2012年我们在保留这5个内容的基础上,又开设了三角插、软陶、刮画、布衣玩具、花棍5个新课程,2013年,我们继续保留这10个课程的基础上再开设新的课程,不断丰富课程内容。

三、折得群芳香满袖――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硕果累累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总结近年来我校校本课程走过的历程,真是硕果累累。

目前,我们开设了布贴画、剪纸、三角插等十几项校本课程;引领学生完成了美味佳肴、春节风俗、二十四节气、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等十几项研究性学习;编写了十几种不同风格的校本教材和教师用书,形成了我校独具乡土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老师们的成果还多次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

在以综合实践为依托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学生们经历了失败的切身体验、成功的愉悦、参与的合作分享,学生们真正融入了校本课程的大课堂。他们的能力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和发展,充分享受到了校本课程带给他们的快乐,并从中学习和体会了更多的知识。这是我们开设校本课程的最大收获。

作者简介:隋柱(1971-),男,山东海阳人,山东省海阳市行村镇第一小学,小学一级。研究方向:品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