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19例十二指肠损伤诊断及治疗体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19例十二指肠损伤诊断及治疗体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探讨十二指肠损伤的早期诊断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对本院1996~2006年手术治疗的19例十二指肠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术后十二指肠瘘2例,胰瘘1例,肺部感染4例,MODS 2例。治愈16例,死亡3例。结论:早期诊断及合理的术式是治疗十二指肠损伤的关键,应用“三管减压法”可以有效预防肠瘘的发生。

【关键词】十二指肠;损伤;诊断;治疗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12-1815-02 中图分类号:R6 文献标识码:B

分析19例十二指肠损伤的临床资料,体会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9例,男15例,女4例,年龄17~ 68岁,伤后入院时间>12小时4例,<12小时15例。损伤原因及部位:开放性损伤3例,闭合性损伤15例,手术损伤1例,十二指肠球部损伤3例,降部损伤10例,水平部损伤5例,升部损伤1例。合并伤情况:肋骨骨折3例,四肢骨折2例,脑挫裂伤3例,肝破裂4例,脾破裂3例,胰腺挫裂伤7例,小肠破裂2例。临床表现及检查结果:腹膜炎体征13例,占68.4%,腹部穿刺阳性11例,占57.8%,2例X线检查有阳性发现。

1.2 手术方式:本组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十二指肠破裂处单纯修补加腹腔引流4例,十二指肠破裂修补加胃造瘘、胆囊造瘘、空肠造瘘12例;十二指肠空肠Roux-en-Y吻合1例;十二指肠单纯修补及经十二指肠破口造瘘术2例。

2 结果

本组19例,14例无并发症,痊愈出院,1例十二指肠瘘经通畅引流,静脉营养支持,痊愈出院。1例出现胰漏经通畅引流治愈,1例并发十二指肠瘘,出现腹腔脓肿,感染性休克,经治疗无效死亡,另外2例因合并伤较重,抢救无效死于MODS。

3 讨论

3.1 十二指肠损伤的早期诊断:十二指肠损伤主要由穿透性损伤、闭合性损伤及手术损伤等原因引起,这种损伤具备以下特点:(1)直接的穿透性损伤:临床上较少见,由于其大部分位于腹腔深部,故一般都伴有其它脏器损伤,因此在剖腹探查时大都易于诊断。(2)闭合性损伤:十二指肠大部分位于腹膜后,由其特殊的解剖特点,其上端为幽门,下端为十二指肠空肠曲,其形成一相对封闭的管腔,当暴力挤压时肠腔内压力突然升高,可造成其破裂。因为大部分十二指肠位于腹膜后,故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往往不易发现,有时甚至剖腹探查时也很难辨认,从而造成严重的后果。(3)医源性损伤:在胆管手术,炎症水肿重以及上腹部粘连较重的手术时,解剖关系模糊,如尚未解剖清楚时,盲目钳夹极易造成十二指肠侧壁损伤,本组中1例术中损伤即是二次胆管手术患者,因十二指肠与胆总管粘连紧密,分离时误伤,术中及时发现予以修补,术后恢复顺利。我们认为以下临床表现有助于腹膜后十二指肠破裂的诊断:(1)有明确的外伤史。尤其是右季肋或右上腹直接损伤者,应高度怀疑。(2)右上腹疼痛向右腰部或右侧会、及右肩部放射。(3)右上腹、右腰部压痛明显,右肾区有异常的浮肿、疼痛等现象。(4)有时呕吐血性液体。(5)腹穿抽出含有胆汁样液体,腹穿液淀粉酶明显增高。(6)直肠指诊骶前可触及捻发感。(7)X线显示腰大肌右肾周围模糊。(8)CT:腹膜后及右肾前间隙有气泡影。手术探查时如发现十二指肠附近腹膜后有血肿、组织被胆汁染黄或在横结肠系膜根部有捻发音,应高度怀疑十二指肠腹膜后破裂的可能[1],此时应仔细的探查十二指肠,对十二指肠壁血肿要剖开浆膜排除血肿。

3.2 十二指肠损伤的治疗:对于十二指肠小的裂伤,特别是球部的裂伤,行清创及单纯修补加腹腔引流,创口表面涂Z-T胶,大网膜覆盖固定,本组4例无并发症,痊愈出院。2例因发现十二指肠破裂时间较长,1例为39小时,1例为50小时,经简单修补后,破裂口周围水肿较重,直接以破口作造瘘术,术后3周拔除造瘘管,3日后造瘘口闭合,痊愈出院。对十二指肠裂伤较大、多器官损伤的病人,全身状况差,缝合后感到不确切,有可能出现肠瘘的病人,我们采取“三管减压法”。即行胃造瘘,将胃管置入十二指肠的降部,空肠上段造瘘插2根导管,一根导管逆行插入十二指肠内减压,另一根导管插入空肠远端行术后肠内营养、行胆总管切开,置T管引流胆汁。我们认为“三管减压法”对十二指肠减压效果好,可以有效地减少术后肠瘘的发生,另外肠功能恢复以后可经肠造瘘管行肠内营养,可以大大减少病人的住院费用,也可将引流出的胃液、胆汁、十二指肠液经空肠造瘘管回转,以维持病人水电解质平衡。对于十二指肠破裂口缺损较大的病人可以利用空肠袢行Roux-en-Y式吻合,本组中1例行此术式,术后病人恢复顺利,痊愈出院。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 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29.

收稿日期:2006-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