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诗歌艺术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艺术主要体现于语言的凝练,意象的丰富,主题的含蓄,形式的独特,等等。在诗歌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在设计各个教学环节时要充分考虑到诗歌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期真正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教”的课堂目的。

关键词:诗歌教学;语文教学;教学策略

某种程度上讲,诗歌教学凝聚了所有语文教学中的精华内容,集形式之美、内涵之美、语言之美等众多美育因素于一体;某种程度上讲,我们语文诗歌教学的目的就在于能够让学生领会这种诗歌之美,并将这种诗歌之美运用到自己的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当中。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我们教师要积极提升自己的诗歌素养,积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与理念,让学生喜爱诗歌,主动探究诗歌特征,在学生自己的不断探索中追寻诗歌学习的最高境界。

一、吟咏诗歌是开启理解诗歌大门的金钥匙

某些古诗的主题理解起来比较晦涩,而现代诗的理解则相对容易得多,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的诗,不管是主题明晰还是主题晦涩的诗,诸多教育工作者都主张将吟咏诗歌作为理解诗歌魅力的第一步。但在具体的诗歌教学过程中,笔者发觉其中存在着种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譬如有的教师一上来就让学生背诵、默写,进而反复背诵,反复默写,将诗歌本身的魅力消磨殆尽,极度扼杀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笔者主张在吟咏诗歌的时候,首先要在朗读的过程中能够用心领悟诗歌的特色与内涵,即使是不易理解的诗歌,我们也要尽量在班级教学中创设一定的吻合诗歌主题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对诗歌的本质有一个质的把握。

二、深入了解作者性情与时代特征

诗词是作者在特定情境下抒发自己情感的工具,那么必然有着其鲜明的主体性和时代性。因而,在诗词教学中,要准确把握诗词内容,必然要去研究作者、时代背景,即“知人论世”。这方面很多教学者都论述过,故而这里不再详细论证。对于学生来讲,对著名的作者生平经历,常见的历史时期如六朝、南宋等要有一定的认识。以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为例,下设第一道题目为:作者心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如果学生对柳宗元没有必要的常识积累,在解答题目时必然会失分。注释中在交代宗一时,这样写到:“柳宗元的从弟,元和十一年春,自柳州赴江陵。”其实这里已经隐性地在交代柳宗元当时在柳州。提到柳州,对柳宗元熟悉的学生马上就能想到他是被贬柳州,远离家乡,自然也就有了报国无门的感慨。因而,广大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提醒学生必要知识的积累要到位,这也是一种素养的培养。

三、了解作者新颖的立意及这种立意的用意

在目前的诗歌教学过程中,有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像分析记叙文一样将诗歌肢解得支离破碎,极大地破坏了诗歌本身的魅力与美感。笔者强调在诗歌教学中要能够以大声朗诵为龙头,引领学生经过多种教学方式领悟诗歌新颖的立意与这种立意的用意。譬如在讲授余光中的《乡愁》时,我们不应把诗歌分成几个小节,不应让学生寻找诗歌中的时间顺序与具体意象,我们应当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氛围中能够反复朗读,经过自己的思考与和同班同学的交流,自然能够意识到文章由普通的思乡之情上升到了爱国之情,上升到了盼望祖国统一的高度。而作者是通过一系列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为载体来流露这种深沉的家国之思的。最后我们还可以拿来席慕容的《乡愁》做比较,让学生体会同样的思念,既可以像席慕容那样通过几个画面来表达,也可以像余光中那样通过具体的意象来加以表现。

四、弄懂诗歌中意象的意义

只有弄懂诗歌中意象的意义,尤其是那些特殊、经典意象的意义,才可理解选用意象之下的情感。因而,在诗歌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去积累一些常见典型意象的象征意义。以方干的《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为例:“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下设题目中有这样一题: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蕴含了什么样的感慨?学生在答题中主要障碍在第二问,很多学生只会答到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蝉鸣叫着,飞向别的树枝,表达了作者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而给出的参考答案则为:表达了怀才不遇、虽自视清高、脱俗却又无可奈何的感慨。比照两个答案,学生明显的短处在于对情感把握不到位。究其原因是没有理解颔联中“蝉”“鹤”两个意象。这两个意象象征着清高、脱俗、隐逸。一旦理解了这两个意象,问题就迎刃而解。尤其是托物言志诗中的物象,一旦“泡”开了,思想内容就可以把握到位了。故而,意象的积累是很重要的。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有这方面的意识。

五、透过字句,领悟诗中所蕴涵的哲理性

就像许多古文中流传下来的成语一样,诸多古诗歌中的哲理名句也极大程度地丰富了汉语语言的内涵与内容,我们的故事教学就要十分注意这种诗歌中的哲理名句的学习,不但要学习这些哲理名句现在的运用意义,更要理解这些哲理名句在诗歌中的原本意义、语言环境还有其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的历史嬗变。譬如李商隐的《无题》一诗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我们现在都能理解它广泛地被运用于赞颂教师的奉献精神,但在原诗本身中的意义是形容真挚的爱情,是在历史传诵的过程中,我们对它的理解逐步发生了改变。类似的还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等等。

总之,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当着眼于当前进行得如火如荼的课程改革,坚决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依据课程标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实践性,充分创设符合诗歌意境的课堂情境,注重整体感知,拒绝支离文本,就如杜甫在《春夜喜雨》一诗中所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不断地朗读中领会诗歌意象,领悟重点诗句所蕴含的哲理,让学生在整体感悟中一步步地提升自身素养,让学生在诗歌的美感浸润中丰富他们的心灵,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起到巧力拨千钧的效果,真正回归我们语文教学的本真上来。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诗歌教学中一步步地提升,学生的整个道德培养也会受益匪浅,我们会在全力贯彻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祖国的未来建设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