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突破初中历史教学的困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中历史课教学作为基础学科教育,历来被束之高阁,不受学校、家长、学生的重视,在十多年的历史教学中,笔者对比有着深切的体会。在一些学校,课程安排中所开设历史课往往是走过场的开始,又或是历史课的教学课时大量缩减。平时一遇课程紧张,历史课可以随意被停课、占用,这种现象极为普遍。而更让历史教师无奈的是:在学生的心目中历史课是可有可无;在教师的业绩考勤中也让历史教师感到无限失落。究其缘由,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不成熟的看法。
第一,“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评价一个学生好坏,主要看分数的高低。这使得中考、高考成为学校教学的指挥棒,片面追求升学率、及格率成为各学校重视的指标,同时也使得各学科有主科和副科之分,由此又令学生心目中认为历史、地理、生物等科目是可有可无的,这样作为社会学科的历史科就被搁置冷落于一旁,导致很多历史教师因为肩上无多大重任,从而缺少奋斗的动力,至于业绩荣誉也无从谈起,这些令从事历史教学的教师感到极为困惑与失落。
第二,历史教育观念陈旧落后。从传统上来看,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习惯于“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以接受为主的教学方法。这样的历史教学,除了应付考试,没有任何用处,很难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是人类的精神故乡,是人类生命力的水源头”,历史的魅力也就荡然无存了。
第三,历史教学手段简单枯燥。旧的历史教学基本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上,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感受,由此激发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对历史重要性的的认识。
以上三点,我认为是当前初中历史教学所必须面对的困难。笔者以自身教学实践的初步,就如何冲出困境,作粗浅的分析,与同行们共同探讨,以求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确立正确的历史教育思想是前提
历史是一部社会教科书,它具有多方面的社会教化和人文精神滋养功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知识宝库,也是人们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一面镜子,因而历史课自然也就成为一门极富生命活力的学科。
历史教育究竟能贡献什么?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人生乐事。”但历史教育在今日中国教育体系中“功用”有限,从事历史基础教育者的欢乐亦有限。“智者受三千年史氏之书,则能以良史之忧忧天下”(龚自珍语),我个人认为这就是历史的使命惑,历史教师的事业之魂。梁启超曾感叹:“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往事,惟此为大。”“历史使人明智”,后来之人,不忘前师之事,要以古鉴今。作为历史教师我们秉着一种敬业精神,不断鞭策和激励自已为完成本职工作而兢兢业业,不因从教“历史”而愧色。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二、在师生中开展互动的探究性学习是关健
“历史探究性学习”是指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和引导学生用类似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方法,即收集历史资料并运用历史资料,去分析问题,做出合乎逻辑解释的学习方式。那要如何做好这项工作?我个人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⒈对探究性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选择
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需以相适应的学习内容为载体。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内容以教材为依据,既可以按照教材的编排选择内容,如《人类的起源》《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等;也可以通过对教材的整合,以小型专题为内容,如《中国传统节日风俗的由来》《中国古代劳动工具的演变》等。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应主要考虑学生的兴趣与基础及注重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⒉教师要勇于接受挑战
对于教师而言,一般对接受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已驾轻就熟,习以为常。开展探究性学习,对其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因此,教师要有接受挑战的勇气和能力,他们必须具备新的教育理念,知识更新的能力和善于指导和激励学生探究的能力。
⒊利用好校外的教育资源
到目前为止,历史探究性学习在获取资料信息方面还局限于校内图书馆和因特网,尽管图书资料和因特网信息量大,但毕竟是纸上的、文字的东西为多,实物史料接触较少。因此,做好探究性的学习可结合学习内容,组织好学生走出校门,到博物馆、展览馆、历史遗迹遗址、名人故居等处去阅读历史,感受历史潮流,探究历史,以进一步拓宽视野,增强对历史的感性认识。
⒋完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主要分成三个方面:①对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此种评价要注意探究过程资料的积累,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写好课题方案或活动计划,记录好每一次活动的内容,并注意及时整理和保存。②对历史学业的评价。此种评价要有利于探究学习的实施,对探究性学习内容评价的比重应加大,尽可能减少单纯的记忆性试题,应该增加思维能力题,或者尝试采用开放性的试题,使学业评价为提高学生的能力服务。③对教师的评价,此种评价要关注其主导的过程及作用,即关注教师设计学习任务的适度性、组织探究活动的条理性、指导学生的有效性等,以促进教师施展自己的教学智慧,使教学成为富有创造性的活动。
三、“学史致用,重铸人格”的目的
让孩子们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发古之幽情,而是通过所学的历史,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与行为习惯。历史的记忆是认识、了解自已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位置,以及自已与全人类之间的联系。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一链条上的一环,人类历史上的善与恶时刻都影响着我们,而我们的现状也将在未来影响我们的后代。无史之人如同无根之树,漠视自已的根和自己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位置,就不会有充分的自我意识和共同的社会意识。
历史作为社会的教科书,不仅以其所传授的历史知识肩负着文化教育的任务,而且在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本闪耀着中国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历史见证,就是一部内容丰富的爱国思想和爱国行动的实录。展开世界历史,更是一本博大精深的人类文明发展史册。历史上众多的光辉典范,如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马克思花了四十年写下了《资本论》;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已任;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等等无不激励着孩子确立与调整自己的人格观,完善自已的人格观。当然,人格的重铸要经过长时间的学、思、行这样的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才能使思想和言行融合,内里与外表完善统一,从而达到道德修养、完善人格最高境界。
要冲破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和困难,还有诸方面需要研究探讨,以上只是笔者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和做法。不过最重要的条件,笔者认为是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教学观念的更新转化。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应重视确立自已的正确教学思想,转变、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抱着“学史致用,重铸人格”这样一个功在千秋的理想,我们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作者单位:湖南省涟源市立珊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