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以孝为本的儒家伦理思想体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孝为本的儒家伦理思想体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孝为仁德之本,是儒家伦理思想体系建立的基础。孝最基本的意义是“善事父母”。孝由家庭延展到社会,具有了敬长、忠君等思想。孝可以施教于民,教民行孝道,从而促进了儒家伦理思想体系的维系。

关键词;孝;伦理思想体系;维系

《孝经开宗明义章》即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是说,孝是德行的根本和教化的开端。《论语・学而篇》中所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说,孝悌是仁的根本。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而孔子以孝为仁之本,这些足以说明,孝在儒家思想中根本性地位。

一、孝作为家庭伦理要求

孝,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其意为:“善事父母者。从老者,从子,子承老也。”显然,孝的基本含义就是“善事父母”,其规定的是在家庭之中,子女对父母的侍奉与承接,阐明子女对父母的道德义务和责任,具有明显的伦理意蕴。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将孝纳入其思想体系中,赋予其丰富的伦理意义和道德内涵。

孝作为家庭内部伦理道德观念有两个基本的要求。其一是敬,敬不仅要有对父母发自内心的尊敬之情,而且还要在行动上表现出来,比如孔子说“色难”,就是要求对父母和颜悦色。其二是无违。无违不仅有对待父母不要违背礼节的意思,还有对父母正确行为和志向需要加以继承的要求。敬和无违最终让子女对父母孝符合礼的要求。

敬首先就是对待父母的发自内心的尊敬的态度。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对父母的孝不仅要做到对父母的奉养,还需要发自内心的严肃恭敬之情。因为仅仅做到养活父母,将与狗马没有什么区别,狗马也能做到。人作为儒家伦理道德的主体,在孝父母上要与狗马区分开来就要做到敬。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子女要做到孝,在父母平居无事的时候也应当保有敬谨之心。敬是子女孝父母的不可或缺的要求。敬作为一种内心的感情,有其外在的表现,“色难”便是其中之一。子夏问孝。子曰:“色难。”“色难”,杨伯峻将其解释为“儿子在父母面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是件难事。”《礼记・祭义篇》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孝子在父母面前保持愉悦容色,是发自内心敬爱父母的一种表现。

无违要求侍奉父母要遵循礼的规定。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活着,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了,依规定的礼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不能违背礼节是无违的一个重要规定。除了对礼的遵从,无违还有另一层意思,即对父母正确行为和志向需要加以继承。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说:“当他父亲活着,(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他父亲死了,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合理的部分长期地不加改变,就可以说做到孝了。对父母志向和行为合理的部分长期的加以保留,这体现了无违的另一个方面的要求。

二、孝由家庭推延到社会

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要求,是以孝父母为根本的。然而人不仅要作为家庭成员而存在,还要作为社会成员而存在,儒家要求人在齐家的基础上还要有更高的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孝就不仅要作为家庭内部的道德伦理要求还要作为整个社会的道德伦理要求,成为社会成员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并且,在儒家伦理思想体系中作为社会的伦理道德要求的孝依然是建立在家庭内部孝的基础之上的。那么孝是如何在孝父母的基础上突破家庭成为整个社会伦理道德要求的呢?

孝是一种对父母对亲人的爱,这种爱推广到别人就是一种对他人的爱,一种博爱。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亲爱自己的父母人便不敢对于他人有所厌恶和怠慢,更不会对他人的父母厌恶和怠慢。《孟子・梁惠王上》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同样是在说明这个道理。基于“推己及人”的道德修养方法,儒家要求人们像尊敬、孝敬自己的父母一样尊敬他人的父母,像恭敬自己的兄长恭敬他人的兄长。“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所以,君子在家能够孝敬父母,在外自然对国君忠诚;在家尊敬兄长,在外对长者自然礼顺;能够把家务处理好,自然能够把公务处理好。这样孝便由家庭推延到社会。

三、教与争

孝作为儒家伦理体系的根本,具有可教的特点,是教化的出发点。“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的这个特点是至关重要的。正是因为孝可以通过教化在天下流行,才使得人人都可以走向孝道,以孝为根本的伦理体系才能够得以维系。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孝由自觉的家庭伦理观念,通过教化推广到天下,有理顺天下、教化万民的作用。在孝道流行的地方,人与人和睦相处,上下级之间没有怨恨。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君子用孝道教化人民,并不是挨家挨户的去说教,天天当面教人行孝。以孝道教育人民使得天下做父母的都能够受到尊敬。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治理天下的大道应该以教化为先,教民相亲相爱,没有比孝道更好的了。孝道可以通过教化,盛行于天下,使得天下一家,亲爱和睦。

孝作为家庭、社会的伦理秩序,并非对父母、对国君、对上级言听计从,没有任何异议。孔子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父母、君主、上级也难免会有出现过错,难免有做出违背道义之事的意向和举动。当我们面对的是这样的情况,应该大胆的进行劝导、劝谏,引导事情往正确的方向发展,尽量避免父母、君主、上级、朋友走向不仁不义之境地。

孝不可教就很难在天下推行;面对父母、君主、上级将做不义之事而不去劝谏,便称不上是孝。这两方面对于维系儒家以孝为根本的伦理体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汪受宽.孝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