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空白中的艺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空白中的艺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其精练、含蓄著称于世。中国推崇的好诗要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旨”,就如戴维・拉铁摩尔说的中国诗歌往往“以把动作的描写简化成几个重点和暗示性的细节,省略了衔接和上下文为特色。……模糊在诗中可以达成好几个艺术的目标。诗歌叙述中交代不明的地方,像在一幅画中的一样,可作各式各样的解释,可使整体效果不像全靠显著地构图因素那样来得那么刻板。空白的地区,……留给读者淋漓尽致地发挥想象,于是藉个人的投射能力来参与审美……”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空白处并不像一幅画来得那样清楚,教师此时应做的就是引导他们寻绎体会隐藏在诗歌后面的形象、风景,表现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体会诗歌具有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并形诸笔端。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国学素养的同时,能提高作文能力,写出声情并茂的文章呢?我认为“抓白”是不可或缺的艺术。“抓白”可分三步走:寻白、填白、留白。

一、寻白,拓展想象空间

古诗是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它既讲究构思的缜密、语言的凝练,也讲究意境的优美。我们欣赏古诗,既要品出其特有的感性之美,又要析出其蕴含的理性光芒。这些就是古诗中的“白”。

熊海滨老师在上《十五夜望月》时,充分体现出了寻白的艺术,找准了改写的切入点,所以整节课如行云流水,娓娓道来,学生才能写出如诗的画面和深刻的感受。课堂上,教师问“这首诗到底写了什么景?这些景物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使学生立刻找到了“景”的空白之处,随之展开想象。后又提出“这时候的王建是怎样的心情?”“望着这轮明月,他思绪万千,他会想些什么呢?”这些“情”的“白”又让学生不禁浮想联翩,与之同愁同忧。又如在讲解最后一句“不知秋思落谁家”时,抓住一个“谁”字,陡然拓展了想象的空间,作者的情感不再局限于自己的感受,而是月光笼罩下的许多人的情感,他们又各有不同的经历,情感也各有不同,学生也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寻白是古诗改写的基础,而寻白的基础却是对诗文的理解和情感的共鸣。那么引导学生首先要感知情境,作为一名教师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完成的是酝酿诗歌,酝酿出诗意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去体会情真意切的情感,还原诗歌的创作情境。再探究诗意,当然,我们在这里的分析不仅仅是局限于字词的解释,我们更要从诗歌整体的意境中、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中去剖析和探究。最后,把握、升华情感就必不可少了。“诗言志”,诗歌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它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是作者精心选取并将自己的感情依附其上的,情感构成了诗歌的艺术生命,诗歌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体悟诗歌的情感。诗歌教学如果把握了诗歌的情感,就能使欣赏诗歌的品位大大提升,从而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二、填白,充实画面空间

找到了诗文的空白之处,“填白”则是古诗改写的一门增色的艺术了。就像一幅画,寥寥几笔,略显单调,恰当地加上几笔,能使画面更丰富饱满,如果添得不合适,结果将适得其反。填补空白的方法各种各样,我略举几例:

1.把握形象,放飞想象。在这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地白”、“树栖鸦”、“冷露”、“湿桂花”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几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中秋之夜的凄冷环境氛围和作者幽幽的思亲愁情。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熊海滨老师在学生找到“庭”、“地”、“树”、“鸦”、“露”、“桂花”后,随即问道:“这样一些景物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学生立刻知道结合诗句的意境来说,然后问:“当这些词语结合在一起,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场景?”学生自然而然地在脑海里想象出一幅寂寞而又清冷的夜晚的画面,胸有成竹了,焉有写不出来的道理。

2.联系实际,展开联想。虽然古诗的“象外之象”较容易想象,但由于作者年代久远,离学生的距离太大,学生对古诗的“味外之旨”即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却把握不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

例如熊海滨老师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时,并不直接问作者的情感,而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问:“你们过中秋节应该是怎样的?”学生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是团圆的”“是高兴的”……熊老师话锋一转,问:“那为什么在作者眼里是寂寞而又清冷的呢?”当学生疑惑之时,不失时机地出示了王建的资料,了解到王建是唐朝人,一生坎坷,“从军走马十三年”,“终日忧衣食”,“白发初为吏”,他非常同情百姓疾苦。通过对作者的了解,学生也与诗文拉近了距离,诗人那种“月圆人缺”的心境也能感受了。又因为知道作者是一个心怀百姓疾苦的人,那么“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谁”也就不难联想了,他肯定不光是写个人内心的愁苦,更多的是想到月亮光照下的人家,有的儿子出征,有的丈夫久未回还,多少离愁别绪,这样不仅让写话更具体,而且内容也更丰富。

三、留白,巧设遐想空间

熟悉绘画的人一般都知道“留白”是一种对作品全局绝佳的衬托方式。在美术作品中,有些时候“计白以当黑”自有其令人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留白主要是中国画的一种手法,但也是中国各种艺术门类的一个重要共通观点,显示着中国传统艺术的智慧。留白与着墨相对,虚与实相映,两者相互依赖,相得益彰。我们知道,古诗凝练却意味深长,因为这也是一门留白的艺术。我们指导学生改写古诗需要填白,但不是面面俱到地罗列事物的各个方面和事件的所有细节,而是有所侧重地抓住若干最有感发意义的画面和瞬间进行描写,也就是常说的有详有略,这样才能更准确地表达诗人对于世界与人生的看法。

小学阶段,特别是到了高年级,学习古诗,在理解古诗意思、理解背景,吟诵古诗中走进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的基础上,进行改写,既可以加深感悟古诗美的意境,启迪想象,在眼前展开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思乡惜友之情,同时教给学生阐事明理,为人处世之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我们任重而道远,引导学生在古诗的空白间演绎出增色的艺术我们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