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生于六十年代(四)宠爱的奢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生于六十年代(四)宠爱的奢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们那个时代,几乎不存在对孩子的溺爱,因为根本没有条件。家里的兄弟姐妹都很多,四个,五个,六个,司空见惯。无论怎样能干的父母,要填饱他们的肚皮,供给他们教育,再为他们找工作、寻出路,那几乎是一个无法完成的浩繁工程。

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没有多少爱的体验。这当然怪不得父母,因为父母所面对的是太多有关生活或生存的压力。我们小时候所做的最多的游戏,名字叫“背马打仗”。两人结伙,强壮的背着另一个向另一对死命地冲撞。战到酣处,常有七八对加入战团,每每以压在最底的人受伤收场。还有一种叫“做老爷”。用砖头一字排在前面,五米后看谁能将指定的砖头砸倒。赢的一方端坐,输的一方被纠着耳朵喊“老爷”求饶。另外还有一些大同小异,最高的奖赏不是打败别人,就是奴役别人。没有温情,没有关爱,在家在校都是一样。你可以看到,等我们慢慢大了,拉个小圈子,结几个死党,组织个什么团体,本事大的人太多。你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之后,许多成功的企业主,之前都是家乡的“孩子王”。他们或许没有像样的学历,没有太好的教养,但他们的组织力、执行力,和勇于担当的优秀素质,几乎都是在那个时候打下的基础。

因为没有太多的关爱,所以打小就得想方设法抱团取暖,或可称之为下意识的行为。

因为没有爱,所以我们这一代婚姻和情感生活是贫瘠的。既不长于表达,也没有勇气花言巧语。所有的就只剩下那点可怜的责任和莫名其妙的自尊或自大。因为那对我们来说太不重要。但等我们认为那很重要的时候,已没有太多学习和培养的机会。

看到现在有太多被宠坏的孩子,我们心里充满了羡慕。

现在我们知道,棍子打不出孝子,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而我们那会儿,只有拿到奖状的时候,选上班干部的时候,才会得到一点点夸奖。更多时间,我们是在自己的“江湖帮派”中建立自信和寻求定位。

像达芬奇那样飞翔

杨志

最近学素描,一面拿着《人体解剖学》研究肌肉,一面临摹各位大师的作品,有点小进步。

素描这东西,七百年历史,人才济济,大宗师却不多。丢勒的素描,笔法严谨,但是太密。鲁本斯画劳动者,肌肉软塌塌,仿佛一掐就出血,失真。伦勃朗才华在光,黑白素描无甚魅力。至于近代的苏式学院素描,精确归精确,缺乏活气。要说大宗师,看来看去,还是文艺复兴三杰。三人里,拉菲尔妩媚精确,堪称神品,但骨气弱了。米开郎基罗气象森然,如冰山巨浪,让你油然敬仰,但缺乏变化,能粗不能细。打个比方,他的素描如同川菜,太多麻辣,其他味道欠了。有点遗憾。只有达芬奇最强:有虚有实,有形有神,且能随物赋形。古代中国画家,我看也没人能达到这水平。

说达芬奇是画家,有些辱没。

他跟米开朗基罗不同。米开郎基罗能雕刻,能画画,能写诗,文艺家里算全才,但不能跟达芬奇比。达芬奇还是工程师、发明家、科学家,有各种领先世界几百年的发明及发现。米开郎基罗很执着,热爱艺术,把艺术当最高贵的东西。达芬奇不这样,他不认为只有艺术最重要,所以,他传世的油画,不过20幅,里面还有好几幅半成品。但是,他画了13000幅素描,传世7000幅。他之所以画这么多素描,不是为艺术而艺术,是因为那时没相机,把素描当研究世界的相机使,一本一本的画。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都解剖过人体,米开郎基罗的目的只是为了艺术,达芬奇则更好奇人的机体是如何运作的。这种胸襟,我以为,是求知者最高尚的品德。毕竟,艺术如同科学,是智慧创造的,是创造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目的。把形式当目的,那就有点舍本逐末,胸襟不够开阔了。

达芬奇一生,做过各种各样的事,但是,贯穿他一生的主题,那就是飞。他渴望飞,不停设计飞翔器械,包括降落伞。

弗洛伊德研究过达芬奇,认为他之所以成就自己,源自儿童时期的。欣赏弗洛伊德,但把达芬奇的成功归结为,恐怕不正确。依我看,答案其实简简单单,那就是达芬奇拥有比任何人都更为强烈的想飞之心。

明白这一点,就能理解达芬奇,同时,理解人类。

只要是人,都会在某个时刻,或者终其一生,想飞。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如同。有一位朋友,河南人,生长在无水无树的老中原,抬头灰蒙蒙一片。有一天,他看了宫崎骏的动画电影《天空之城》,看到男女主人公――两个孩子――在海天之间飞翔,他突然也想飞,于是便离开家,最后来到海南岛,买了一个滑翔翼,真的在大海和天空之中飞了起来。这是我听过的最动人的一个故事,绝对真实。

打动我的,就是这想飞之心。

读过那么多文字,写想飞之心最淋漓尽致的,我以为,是韩愈《听颖师弹琴》里的一句,“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写的是音乐,但用于想飞之心,很熨帖。

不是所有人都想飞。一次,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看到卫星首次发回的地球照片,惊慌失措。他想到人类从此冲出地球,即将从大地之上“连根拔起”,不再以大地为家,害怕了。他把家当成最高价值。屈原《橘颂》讲“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也是这种思路。

热爱家(这里的“家”,我们不必拘泥,也可以理解为传统、风俗和文化),是所有人类的需要以及一部分人的信仰。说需要,是家能保护我们;说信仰,则是一部分人把回家当作生存的最高价值。没人讨厌家,但是,把家当作生存的最高价值,恐怕是有问题的。家只是我们出发的地点、休憩的场所。以家为信仰,只能说明经过了多年动荡,人类需要的是救护车,安稳的生活,而不是梦想。“家”背后的含义是“安全”,不是“飞翔”。

当然,人很脆弱,世界太危险,无家可归,尤其危险。达芬奇最后就遇到了这样的危险。米开朗基罗,一辈子没离开佛罗伦萨,陵墓也在佛罗伦萨。拉菲尔也如此。所以,直到今天,他们都在接受全世界前往意大利朝圣者的顶礼膜拜。达芬奇没有。他最后的时光,是在法国度过的,然后,法国战乱,坟墓被烧毁,死无葬身之地。一次,作家林达路过法国,听说有达芬奇墓,便去朝拜。他不知道,那是衣冠冢,真正的达芬奇,已散骨扬灰于这个世界上,真真是“浮云柳絮无根蒂”了!杜甫诗云:“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讲的是飞翔的代价。

“天地阔远随飞扬”,是大梦想;“浮云柳絮无根蒂”,要大勇气。

我看过一幅达芬奇晚年的自画像,须发皆白,垂垂老矣,仍然拄着手杖研究水流。透过他老去的聚精会神的躯壳,我看到的是:一个智慧的婴儿,那样青春,仿佛刚掰开的新鲜豌豆。

我很激动。

回到《天空之城》。我也喜欢这部电影,但有些不满,那就是宫崎骏先生如同海德格尔,太强调“大地”了。他说:天空之城的居民,之所以放弃天空之城,是渴望回归大地。最后,主人公也回到她的小山村去了。这结局,我不喜欢,我更喜欢的结局是:那两个孩子继续飞翔,越飞越高,就像灿烂的海水追逐更为灿烂的天光……

直到永生永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