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恐龙也奥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恐龙也奥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距今2.3亿年前的中生代晚三叠世一直到65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在将近1.7亿年的时间里,恐龙这种奇妙的动物一直是这个世界的主宰者。它们家族庞大,多达800多属、数千种。现在就让我们来观赏一场恐龙的奥林匹克盛会,看看谁是龙之翘楚。

从距今2.3亿年前的中生代晚三叠世一直到65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在将近1.7亿年的时间里,恐龙这种奇妙的动物一直是这个世界的主宰者。它们家族庞大,多达800多属、数千种。但这仅可能是占其全部属数的1/2弱。这些恐龙包括了4辆公交车长的马门溪龙、小鸡大小的美颌龙、一口可吞小汽车的暴龙、温顺育仔的慈母龙、跑得比刘翔还快的似鸵龙、会打洞的掘奔龙、会飞行的小盗龙,甚至还有遨游太空的腔骨龙……现在就让我们来观赏一场恐龙的奥林匹克盛会,看看谁是龙之翘楚。

最喜欢吃鱼的恐龙 重爪龙

说起最会吃鱼的恐龙,那非重爪龙莫属。因为从已发现的化石看,重爪龙的身体结构几乎就是为捕鱼而设计。这种有趣的恐龙生活在距今1.25亿年前的早白垩世,体长9.5~12米,高约3.6米,重约2吨。但这具骨头的本身实际还尚未完全长成,因而成年的重爪龙的体形会更大。重爪龙的头酷似鳄鱼,在近鼻端处同样有一转折区,这能起到阻止猎物逃脱的作用。而它的第Ⅰ指长有大爪,长为31厘米,恰似捕鱼的大“熊掌”。

参照现生的“渔夫”型动物,重爪龙可能有两种猎鱼方式:一种是会站在岸边一动不动,将细长的嘴伸到靠近水面的地方,然后静静地等待,当有疏忽大意的鱼儿靠近时,突然发起袭击,用锥形的细长牙齿将鱼牢牢地咬住;另一种则像北美灰熊捕捉鲑鱼一样,进入水中四处追逐大鱼,当靠近猎物时,它就挥动长在前肢上的大爪子,将鱼打出水面。

最聪明的恐龙 伤齿龙

我们知道,脑容量的大小往往决定着智商的高低。因此,最聪明的恐龙理所当然是大脑最发达的恐龙。在已知的恐龙中,就身体和大脑的比例来看,这个桂冠应落到伤齿龙身上。伤齿龙生活在距今约7600~65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身长2~3.5米,高度为1米,重达60千克。其独特之处在于它拥有较大的脑部。同时,它还拥有相当大的眼睛,这能得到相当好的立体视觉。

1982年,加拿大国家自然史博物馆的古生物学者罗素提出,伤齿龙类如果在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中存活下来,这类拥有立体视觉和较大脑容量的物种将会演化得更聪明,而且还可能演化出类似人类的外表。他与艺术家合作,共同制作出一个进步的、具有智能的类人伤齿龙模型,这就是著名的恐人或者“类人”学说。

最会挖洞的恐龙 掘奔龙

“深挖洞,广积粮”,当那颗夺走恐龙家族生命的巨大陨石坠击地球之时,有没有哪种恐龙能想出这样的妙招来躲避打击呢?莫非恐龙就清一色露天筑巢,任凭风吹雨淋?这些有趣的猜想在2007年得到实实在在的化石证据。

美国古生物学者维里奇奥在蒙大拿州西南部一个地下洞穴发现了一种小型恐龙化石。这种名为“掘奔龙”的小恐龙生活在距今9500万年前的早白垩世晚期,而这次一共发现了3只。它们生活在一个长2米多、宽约70厘米,而且倾斜蜿蜒通向洞穴最深处的隧道里。

成年的掘奔龙体长约2.1米,体重约22~32千克,颌骨坚固,颈椎粗壮,背椎神经较短,腿骨强健,这些都是它翻动泥土掘洞的有利构造,可以达到增加持续运动力,减少阻力等效果。它们居住在地下,其居所具有一定的温度保持和调节功能,可以通过洞穴取食植物根茎,或在洞中储存一些食物以备食用,还能就地取水。从理论上说掘奔龙很可能得以撑过6500万年前的那次生命大浩劫,成为最后的恐龙。

视力最好的恐龙 雷利诺龙

古生物学者曾认为恐龙不会居住在极地大陆――他们认为恐龙无法应付低温及无日照的冬季。但在上世纪80年代,学者发现了惊人的证据。澳洲墨尔本恐龙湾发现了一种名为“雷利诺龙”的化石,它身长60~90厘米,体重约10千克。

回溯到1.15亿年前的早白垩世,恐龙湾仍处于南极圈内。如今的南极圈异常寒冷,但在早白垩世时还相对温暖,圈内平均气温为-6℃~ 3℃,并有至少约3个月的极夜状态,长期没有太阳光照,因此雷利诺龙可能要在黑暗中生活相当长的时间。于是,雷利诺龙的脑部进化出大型的视叶,眼眶也增大,使其可以装得下很大的眼睛,这些进化都让雷利诺龙能够在极地的夜间保持较好的视力。

最笨的恐龙 迷惑龙

绝大部分恐龙在出生时都只有微不足道的智力,如鸭嘴龙的脑子重量就只有其体重的两万分之一,而庞大的迷惑龙则更糟糕,它脑子的重量仅为其体重的十万分之一。因此我们不得不遗憾地说,迷惑龙是种完全“不懂深入思考的动物”,当之无愧为“最笨的恐龙”。不过,这种看上去笨头笨脑、憨憨厚厚的迷惑龙已经成为了众多小说,以及影视节目中不可或缺的黄金配角。

迷惑龙其实就是我们过去所说的雷龙,它生活于距今约1.4亿年前的晚侏罗世,体长达21米,体重约35吨。迄今,古生物学者仍不清楚迷惑龙要吃多少食物才能满足它巨大体型的日常消耗。迷惑龙很有可能一辈子都在不断地进食,除非在让身体体温下降、饮水或除去寄生虫时的间歇才会停止。迷惑龙最初被认为拥有类似圆顶龙的头部,直到发现了颅骨化石,才知道它们的头部长而低矮,牙齿为钉状。

叫声最大的恐龙 副栉龙

恐龙的叫声是什么样子的?虽然古生物学者们都未曾有幸听到这些远古巨兽的呐喊。但从恐龙化石的研究来看,恐龙应该具有发声的能力,其中被研究最多的恐怕就是副栉龙了。副栉龙生活在距今约7600~73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体长约12米,高3米,重达2.5吨。

副栉龙最著名、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头顶上的冠饰,冠饰由前上颌骨与鼻骨所构成,从头部后方延伸出去,中空,内有从鼻孔到冠饰尾端再绕回头后方直通头颅内部的管道。这些空腔结构很可能具有能显著放大和调节音量的能力,它们可以通过头部的冠子发出像喇叭一样的声音并能通过冠内的空洞调节音色,从而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正是有鉴于此,人们一致认为副栉龙应该是叫声最大的恐龙。

爪子最大的恐龙 镰刀龙

就目前已发现的恐龙化石看来,镰刀龙作为拥有最大爪子的恐龙毫无异议。化石显示,镰刀龙前肢上的爪子沿着外弯道测量至少有75厘米长,这样的指爪结构足以使所有已知的大型肉食性恐龙望而却步。一般认为,镰刀龙的前肢除具抓取食物的功能外,还可能具有抵抗掠食者和同类间竞争打斗等用途。

镰刀龙生活在距今约7500~70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第一件镰刀龙的化石发现于上世纪40年代。苏-蒙考察队在野外发现了数个1米长的大指爪,学者并不清楚这些化石属于何种动物,有人猜测这可能是某种远古龟类的化石,将其命名为“龟型镰刀龙”,并将其归入到巨海龟中。直到上世纪50年代早期,当更多的化石被发现后,古生物学者才得以组合出这种动物的大概轮廓,并将它们分类在恐龙之中。

最会飞行的恐龙 顾氏小盗龙

随着中华龙鸟、原始祖鸟等恐龙的发现,一扇全新的大门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恐龙没有羽毛以及不能像鸟那样飞翔的迷思被打破了。但是在顾氏小盗龙发现之前,没人能够想象还有哪种动物会长有四个翅膀,它的出现颠覆了人们的认识。

顾氏小盗龙身长55~77厘米,生活在距今约1.3~1.25亿年前的早白垩世。那么,顾氏小盗龙是如何飞行的呢?确实很难想象一只拥有四只翅膀的恐龙能在奔跑的同时拍动四只翅膀。仔细观察顾氏小盗龙,它的四肢很长很强健,加上羽毛后拥有很大的面积,足够使其借助气流飞翔。另外,顾氏小盗龙前肢的爪子很大,且像钩子般弯曲,这种大爪子足以帮助顾氏小盗龙牢牢地抓住树干,并自由地在树上攀爬。这些特征恰好为鸟类飞行起源的“树栖假说”提供了证据。顾氏小盗龙很可能就生活在树上,通过滑翔逐渐进化出了飞行的能力。

第一只进入太空的肉食龙 腔骨龙

为什么要强调“肉食龙”呢?因为早在1995年,一件慈母龙的化石(右图)就被送入过太空,但由于缺乏报道和宣传,这次史无前例的慈母龙太空之旅未能引起广泛关注,知者寥寥。倒是在3年后的1998年1月23日,一个来自于卡内基自然史博物馆的腔骨龙颅骨被安置到奋进号航天飞机中,通过代号“STS-89”的飞行任务被带到和平号太空站后,再随航天飞机返回地球。由于这次的行动得到了媒体的大量报道,以至于大部分人以为腔骨龙是第一只进入太空的恐龙。

腔骨龙生活在距今约2.2亿年前的晚三叠世,体长约2.5~3米,重15~30千克。腔骨龙最著名之处在于其“同类相残”,化石证据来源于幽灵牧场发现的腔骨龙标本下腹中发现有幼龙的骨骼。不过,2002年的研究却发现,这些所谓幼年腔骨龙标本其实是腔骨龙的口中餐,是一些细小的初龙形类动物,如黄昏鳄等。

奔跑速度最快的恐龙 似驼龙

它是恐龙世界中的跑步健将,一种像鸵鸟那样飞速奔跑的恐龙―似驼龙。似驼龙生活于距今约75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它们身长3~4.3米,高3米,体重约150千克。它前肢较长,末端长有锋利的爪子用于采集和捕食,后肢骨骼轻盈细长而强健,且小腿骨长于股骨,与现代鸟类中的鸵鸟极为相似,显示其可能拥有与鸵鸟一样的非凡奔跑能力和敏捷的运动能力。

与鸵鸟不同的是,似驼龙的身后还有一条占其体长一半还多的大尾巴,但这条长尾巴并不像其脖子那样可以灵活弯曲,而是在奔跑时直直地伸在后面起到保持平衡的作用。同时,似驼龙3趾着地,长着平直狭窄爪子的足部犹如运动员穿的钉鞋,可在其全速奔跑时提供充足的抓地能力,防止脚下打滑。拥有敏捷速度的似驼龙,可能经常与其他大型鸟脚类在同一地区出没,这些动物可以依靠似驼龙的敏锐视力提供危险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