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点俗成圣/天堂口誉航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点俗成圣/天堂口誉航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世俗可神圣,亲爱在人间。

——李泽厚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选取恰当的角度,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点俗成圣

誉航

神圣和世俗之间没有绝对的区分,世俗同样可以变得神圣。文学艺术来源于世俗的生活,用至真至善至美之心贴近凡俗的生活,可以点俗成圣,将世俗的生活变成神圣的艺术。

携一颗至真之心贴近世俗的生活,老舍赢得了“人民艺术家”的美誉。

红瓦青砖,车上铃铛作响,吆喝声在空中传播,伴着午后的暖阳跃入耳中。甜香的冰糖葫芦,逼真灵动的小唐泥人儿,酷日下汗流浃背的车夫,胡同里下棋摇扇的老人……老舍用孩子般清澈的眼睛,溪水般纯净的心灵拥抱着古朴的京城,拥抱着世俗的生活。纵然“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可是至真的心灵让老北京的凡俗之景、寻常之人在文学的天地里熠熠生辉。

携一颗至善之心贴近世俗的生活,沈从文将自己的故乡变成了世外桃源,人间天堂。

也许,他是最有理由痛恨生活的人,但是他没有。美丽的湘西是他的故乡,他用感恩的情怀和至善的灵魂去汲取、感受、亲吻世俗人间的美好与痛苦。在《边城》中,我们见不到痛,只看到美——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人情美。那如冬日暖阳般的温情荡涤着读者的心灵。渡船上的翠翠,那温和而又坚定的守望,在我们的心中定格为永恒。难怪有人评价说:“《边城》描写的是‘另外一个地方的另外一种人生’。”世俗生活因善而变得神圣。

携一颗至美之心贴近世俗的生活,吴冠中竖起了一座丰碑。

他有一颗真挚的心,用至美的心灵孕育笔下的生命。他全身心地去感受生活中的春花秋月,将爱、恨、幸福和苦涩揉碎了然后吞下,将人间的种种升华为绝妙的绘画素材。吴冠中真真切切地感受人间,感受生活。他用手中的画笔将生活中的苦难渲染成天堂般的绝妙佳境,细致到妇人提水的神态,春蚕蠕动的细节……“艺术来源于生活”,吴冠中用画笔点俗成圣,成就了一代画师的美名。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世俗的生活与神圣的艺术并不矛盾。拥有一颗至真至善至美的心灵,你也能点俗成圣,在文学艺术的天地里建造一座神圣的殿堂。

堂口

张 鼎

一路奔驰,一路追赶,总以为幸福在更远的地方。却猛然发现天堂就在身边熟悉的地方,这里,花开满途,情意满怀。

村口,老槐盘虬,油菜漫野,溪水叮咚,我以为我站在了天堂的入口。

那村庄就像金黄色的梦境,久违的湛蓝天空中飘浮着洁白的云朵。村口的老槐树底下堆着枯枝,怕是哪户人家捡了去当柴禾,零散地铺展开,在阳光下好像要燃起跳跃的火花;溪流在槐树边徘徊着不愿前行,唱着悠闲自在的歌谣;油菜却以曼妙的身姿跳起奔放的桑巴,大有燃遍整个山谷的气势,热情而又洒脱。

我想这村庄的美一定与天堂所差无!养育了我的卑微而无名的村庄啊,隐没于崇山峻岭之中,溢满自然的质朴与醇厚。

街口,挑担卖货,人来人往,乡音漫道,我以为我站在了天堂的入口。

在这个路口,我曾经与小伙伴们跳过橡皮筋,上下翻飞,你来我往,好不热闹。在街边的围墙上,我和哥哥用偷来的粉笔画过天空、云朵。我去李大妈家的菜园偷地瓜挨过臭骂,也因为逃学被爸爸堵在了冰天雪地的街巷。泥泞的街道依然熙熙攘攘,不断听到有人叫我的小名,递给我带着温热的土特产,那堆满层层皱纹和风沙的脸庞溢满微笑。

我想天堂再美也不过如此吧!一同玩乐嬉闹的伙伴,一群热情的故乡人,让这街巷仿佛天堂一般,洋溢着快乐与温情。

屋口,灯笼高挂,炊烟升起,轻声细语,我以为我站在了天堂的入口。

翠绿的樟树映着白色的外墙,墙上还残留着我们儿时调皮留下的印迹。黑字金边的春联贴在门楹上,门上的两个“福”字特别耀眼。奶奶眯着眼躺在摇椅上,悠然地摇晃着,一头银发随风轻柔地摇曳;爷爷坐在旁边,一手扶着老花镜,艰难地辨认着报纸上细小的铅字。饭菜的香气从厨房里弥漫出来,就是儿时疯玩了一天后回到家时闻到的那种诱人的香味,甜甜的,像春日从山谷里吹起的风。

我想天堂可能还不如这里恬静吧!这里溢满了亲人间的温情,又荡漾着尽享天伦之乐的幸福!

还要去哪里寻找天堂呢?还要去哪里寻找质朴、温情和幸福的天堂呢?

通往天堂的入口就在这里,因为天堂就在人间,故乡就是神圣的天堂。

[综合评点]

第一篇文章视角独特,立意新颖。作者立足于“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基本观点,将“世俗”与“神圣”紧密贯通,强调真善美的情怀在艺术创作中至关重要,能将“世俗”变得“神圣”,即“点俗成圣”。文章结构清晰,纲举目张。这是一篇典型的板块结构的议论性散文,作者以“至真”“至善”“至美”这“三心”将板块清晰地分离开来,每一个板块扣题引领,用料典型,较好地阐述了“世俗亦可神圣”的观点,机智中见严谨。

第二篇文章是构思精巧的散文。作者立足于“世俗可神圣”进行选材立意。通过对自己家乡“世俗”景象的描写,将之与天堂相媲美,表达出对故乡的深厚感情。构思的精巧之处在于作者精心选择“村口”“街口”“屋口”三个切入点,对故乡的风景、人情、儿时的生活、家中的温馨等等,或粗笔勾勒或精雕细刻。过去“我”在故乡的生活穿插呈现于现在的故乡中,不露痕迹,是作者选材组料的独到之处。

(荐评者系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高级教师李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