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2种意见 11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为了破解“未富先老”难题,各方纷纷献计献策。8月12日,清华大学养老改革方案专家团队率先拿出了一套养老保险顶层设计方案,并通过人民网公开征集意见。其中“从2015年开始逐步延迟领取养老金,2030年之前完成男女职工和居民65岁领取养老金”的内容引发舆论关注。
经济学家郎咸平表示,该方案设计者提出的养老办法——男耕女织,简单解释就是男人50岁退休,但直到65岁才能领到养老金。对这之间的15年提出的建议是,男同志退休之后去养老院里做园丁,打扫、种花,赚点小钱,平安度过。这个年纪的女同志去养老院,洗衣做饭,等到65岁后可以合法领到退休金。所谓的男耕女织的生活,给我们的美好幻想就是等到65岁确实可以拿到养老金,安享晚年。但以房养老更是彻底打破了这个幻想,告诉我们65岁之后并没有养老金可以拿到。
延迟养老话题正在热议,以房养老又接踵而至。我们到底靠什么来养老?
正方观点:值得推广,可适当给养老减负
对于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而言,养老金缺口日益加大、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不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已成为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绊脚石。国务院《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将更深层次激发国民对于养老问题的紧迫感。其中明确提及的开展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为实现老年人及其家庭提供相应的资产安全转移保障,推动形成比较稳定的房地产市场环境,盘活养老家庭的社会资源的目标具有积极意义。
秋日里的重庆凉风习习。南岸区某小区值班室前,几位居民坐着小板凳围在一起聊天。谈兴正浓的他们显然对以房养老不感到陌生,表示可以理解。他们都表示,“子女现在生活也很富足,不缺我们这套房子,而且我们也不想给子女增加麻烦,养老金并不是很充足的情况下,国家出台这个政策,对我们的养老金是一个非常好的补充。”
“我和爱人现在每个月退休金5000多元。国家这个政策出台后,我找银行的客户经理估算了一下,我这个房子抵押给银行,每个月能有接近4000元的收入。这样我们就有差不多1万元的总收入,除了应对日常生活,还可以满足我们旅游、医疗和补贴子女的一些支出。而且也和孩子们商量了,他们都很支持我们这么做。”上海徐汇区的65岁退休老人郑艳秋表示。
新京报与优数咨询联合推出的结果显示,17.3%的人认为自己很了解以房养老,68.7%的受访者表示了解一些,还有14.0%的受访者表示不了解。45.4%的受访者会支持,42.6%的受访者则认为操作性不强,所以不支持,还有12.0%的受访者持观望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愿意接受以房养老模式的人,往往不是建议推行该模式以解决我国养老难题的目标人群。他们都把“补充”挂在嘴边,因为他们大多有多处住房,收入不菲,预售给银行一套无所谓。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李铮表示,以房养老本身不过是一种新的金融衍生工具,然而,这一产品被引入中国后却遭到众多责难,被贴上“阴谋论”和“骗局”等标签。事实上,以房养老不过是给老年人提供一个新的选择,或者说是给中国社会多一种选择。
“不少人认为以房养老便宜了政府,政府推动这项政策动机不纯。这有些言过其实了。以房养老能促进老年人增加消费,促进经济增长,这都是政府希望看到的。但是,从国际经验来看,政府必然需要为此类产品提供一些隐性担保和政策介入,否则银行不愿参与到这项时间长、风险不确定的项目。这一政策将督促政府采取更加负责任的房地产长期政策,否则未来就需要为这笔坏账买单。而如果没有以房养老,政府只享受房地产升值的红利,却不承担房地产价格下跌的风险。”李铮说。
然而,对房产反向抵押并非一片欢呼,这个看似多赢的办法也意外遭遇了公众的质疑,甚至是反感。
北京市民李迪:我年轻的时候拼命工作给银行还房贷,到老了房子归自己了,再抵押给银行换点养老钱,原来我这辈子的使命就是给银行挣一套房?那没房的人怎么办?这是要让每个人手里都非得攥着一套房子吗?房子押给银行、保险公司,每月从银行、保险公司借养老金,可要是我一不小心活过了贷款期限,房子归银行了,那我归谁?我跟儿子住在一起,我的房子抵押给金融机构了,等我走了,儿子住什么房子呀?
广州市民李君如:养老就“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这一途吗?我不否认美国是以房养老模式最成功的国家,不否认有些美国老太太退休以后走遍全球确是银行给“报销”的事实。但这一招在中国行得通吗?能接受以房养老的只是极少部分家庭吧,只有当一些老人将这笔财产交给子女却又得不到子女的照顾,老人的生活面临很大风险时,才会出此下策。谁愿放弃亲情和关爱来换取现金?当然,对于无子女或子女家境较为富裕的,以及子女在国外的空巢老人,那又自当别论。
西安某商业银行员工李臻:此次以房养老的反向按揭,和正向按揭恰恰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人领取的养老金额越多,金融机构风险越高。房价涨了还好办,房价跌了怎么办?中国的土地使用权只有70年,有的只有40年或者50年,到时候政府会不会把房子收回了?这种房子产权不清晰,老人去世后,子女再纠缠,不搬出去怎么办?如何确定倒按揭利率也是难题,贷款额少,老人不乐意;贷款期长,机构又可能吃亏。
沈阳市民覃姣:这个政策本身门槛就太高,有房子的人除了迫于无奈,一般也不会选择这样的方式养老。还有与银行打交道,这中间的经济账必须算清楚,万一我还没领到10年的钱就死了怎么办?那岂不是便宜了银行,到时候就真的人房两空。如果让我的父母选择以房养老,亲戚朋友们知道了,会认为我不孝顺。
据了解,退休后收入急剧下降、退休前养老积蓄不足,理论上最适合这一模式的老人,却往往住房不多,更需要将自住房用于别的用途,例如留给收入同样不高的子女,留在手中以防疾病等。
郎咸平认为,在欧美国家,以房养老仅面向非常小众的市场,并且以房养老是以避税为主要目的,而不是以养老为目的。作为一个老百姓,他自己不会选择以房养老。
“美国是最早实现以房养老政策的国家,是因为美国的银行、保险和基金制度跟得上,所以以房养老得以实现。但在中国以房养老的人群选择很困难,门槛很高,怎么看待以房养老推广的可行性?银行将来可能会成为这项政策的一个障碍,如果用来抵押的房子没有很好的市场行情,银行也不会选择接收,否则将会成为坏账。”在郎咸平看来,以房养老并无可依。
目前,似乎没有多少城市确切调查出有房老人的数量和占比,进而到底多少有房老人乐意将自有房产抵押给金融机构以换取养老金,或者将养老金用于购买保险公司养老保险(包括养老社区的入住资格等),准确的调查结果不得而知。银行零售业务部门也推出过以房产为抵押的金融服务,但在近几年实际运行中,针对这样的新业务,即使是有房老人也是心存顾虑,不敢轻易把房产抵押出去。
反方观点:不适合国情,别拿美国老太太忽悠我们
对于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而言,养老金缺口日益加大、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不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已成为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绊脚石。国务院《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将更深层次激发国民对于养老问题的紧迫感。其中明确提及的开展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为实现老年人及其家庭提供相应的资产安全转移保障,推动形成比较稳定的房地产市场环境,盘活养老家庭的社会资源的目标具有积极意义。
秋日里的重庆凉风习习。南岸区某小区值班室前,几位居民坐着小板凳围在一起聊天。谈兴正浓的他们显然对以房养老不感到陌生,表示可以理解。他们都表示,“子女现在生活也很富足,不缺我们这套房子,而且我们也不想给子女增加麻烦,养老金并不是很充足的情况下,国家出台这个政策,对我们的养老金是一个非常好的补充。”
“我和爱人现在每个月退休金5000多元。国家这个政策出台后,我找银行的客户经理估算了一下,我这个房子抵押给银行,每个月能有接近4000元的收入。这样我们就有差不多1万元的总收入,除了应对日常生活,还可以满足我们旅游、医疗和补贴子女的一些支出。而且也和孩子们商量了,他们都很支持我们这么做。”上海徐汇区的65岁退休老人郑艳秋表示。
新京报与优数咨询联合推出的结果显示,17.3%的人认为自己很了解以房养老,68.7%的受访者表示了解一些,还有14.0%的受访者表示不了解。45.4%的受访者会支持,42.6%的受访者则认为操作性不强,所以不支持,还有12.0%的受访者持观望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愿意接受以房养老模式的人,往往不是建议推行该模式以解决我国养老难题的目标人群。他们都把“补充”挂在嘴边,因为他们大多有多处住房,收入不菲,预售给银行一套无所谓。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李铮表示,以房养老本身不过是一种新的金融衍生工具,然而,这一产品被引入中国后却遭到众多责难,被贴上“阴谋论”和“骗局”等标签。事实上,以房养老不过是给老年人提供一个新的选择,或者说是给中国社会多一种选择。
“不少人认为以房养老便宜了政府,政府推动这项政策动机不纯。这有些言过其实了。以房养老能促进老年人增加消费,促进经济增长,这都是政府希望看到的。但是,从国际经验来看,政府必然需要为此类产品提供一些隐性担保和政策介入,否则银行不愿参与到这项时间长、风险不确定的项目。这一政策将督促政府采取更加负责任的房地产长期政策,否则未来就需要为这笔坏账买单。而如果没有以房养老,政府只享受房地产升值的红利,却不承担房地产价格下跌的风险。”李铮说。
然而,对房产反向抵押并非一片欢呼,这个看似多赢的办法也意外遭遇了公众的质疑,甚至是反感。
北京市民李迪:我年轻的时候拼命工作给银行还房贷,到老了房子归自己了,再抵押给银行换点养老钱,原来我这辈子的使命就是给银行挣一套房?那没房的人怎么办?这是要让每个人手里都非得攥着一套房子吗?房子押给银行、保险公司,每月从银行、保险公司借养老金,可要是我一不小心活过了贷款期限,房子归银行了,那我归谁?我跟儿子住在一起,我的房子抵押给金融机构了,等我走了,儿子住什么房子呀?
广州市民李君如:养老就“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这一途吗?我不否认美国是以房养老模式最成功的国家,不否认有些美国老太太退休以后走遍全球确是银行给“报销”的事实。但这一招在中国行得通吗?能接受以房养老的只是极少部分家庭吧,只有当一些老人将这笔财产交给子女却又得不到子女的照顾,老人的生活面临很大风险时,才会出此下策。谁愿放弃亲情和关爱来换取现金?当然,对于无子女或子女家境较为富裕的,以及子女在国外的空巢老人,那又自当别论。
西安某商业银行员工李臻:此次以房养老的反向按揭,和正向按揭恰恰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人领取的养老金额越多,金融机构风险越高。房价涨了还好办,房价跌了怎么办?中国的土地使用权只有70年,有的只有40年或者50年,到时候政府会不会把房子收回了?这种房子产权不清晰,老人去世后,子女再纠缠,不搬出去怎么办?如何确定倒按揭利率也是难题,贷款额少,老人不乐意;贷款期长,机构又可能吃亏。
沈阳市民覃姣:这个政策本身门槛就太高,有房子的人除了迫于无奈,一般也不会选择这样的方式养老。还有与银行打交道,这中间的经济账必须算清楚,万一我还没领到10年的钱就死了怎么办?那岂不是便宜了银行,到时候就真的人房两空。如果让我的父母选择以房养老,亲戚朋友们知道了,会认为我不孝顺。
据了解,退休后收入急剧下降、退休前养老积蓄不足,理论上最适合这一模式的老人,却往往住房不多,更需要将自住房用于别的用途,例如留给收入同样不高的子女,留在手中以防疾病等。
郎咸平认为,在欧美国家,以房养老仅面向非常小众的市场,并且以房养老是以避税为主要目的,而不是以养老为目的。作为一个老百姓,他自己不会选择以房养老。
“美国是最早实现以房养老政策的国家,是因为美国的银行、保险和基金制度跟得上,所以以房养老得以实现。但在中国以房养老的人群选择很困难,门槛很高,怎么看待以房养老推广的可行性?银行将来可能会成为这项政策的一个障碍,如果用来抵押的房子没有很好的市场行情,银行也不会选择接收,否则将会成为坏账。”在郎咸平看来,以房养老并无可依。
目前,似乎没有多少城市确切调查出有房老人的数量和占比,进而到底多少有房老人乐意将自有房产抵押给金融机构以换取养老金,或者将养老金用于购买保险公司养老保险(包括养老社区的入住资格等),准确的调查结果不得而知。银行零售业务部门也推出过以房产为抵押的金融服务,但在近几年实际运行中,针对这样的新业务,即使是有房老人也是心存顾虑,不敢轻易把房产抵押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