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腹针疗法临床运用体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腹针疗法临床运用体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观察腹针疗法临床运用的疗效。方法:运用神阙经络系统进行针刺治疗。结果:腹针疗法对虚证或虚实夹杂的病证具有理想疗效。结论:腹针疗法具有创新性,对部分病证见效快,疗效稳定,弥补了传统针灸的不足,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腹针疗法 医案 脑梗塞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三叉神经痛 颈椎病 颈椎外伤

腹针疗法是以神阙布气假说为核心形成的一个微针系统。该疗法创造性地提出了腹部全息影像―神龟图,其外周经络系统按该影像分布,并在传统穴位的基础上补充了部分新穴,极大地丰富了祖国医学的经络理论。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运用腹针治疗多种疾病,疗效确切,现结合病例谈点体会如下。

1 脑梗塞

王某某,男,72岁。2005年12月5日初诊。左侧肢体活动不利2月余。2月前突发左侧肢体活动不利,某医院诊为“脑梗塞”,住院治疗2月,肌力改善不明显,转求针灸治疗。四诊所见:左上肢肌力0级,左下肢肌力3级,左侧腱反射亢进,左侧巴氏征+,面白体瘦,气短乏力,舌暗红、苔薄白,脉细弦。证属气虚血瘀,经脉闭阻。治拟益气活血,疏经通络。针刺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商曲(右)、气旁(左)、滑肉门(右)、外陵(左)。留针30分钟,隔日1次。一诊后左上肢可稍移动,二诊后左上肢已能上抬至胸部。共治疗20次,患者左上肢肌力恢复至3级,左下肢肌力4+级,日常生活能自理。

按:患者年老体弱,元气已虚,气虚则运血无力,经脉瘀滞不通,肢体失养而发中风。究之本在气虚,故治当以益气为其要务,佐以行气活血。取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引气归元;商曲、气旁调经脉,通经络;滑肉门、外

陵行气活血通络,诸穴合用,气旺则能行血,血运通畅则肢体得养。

2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李某某,女,62岁。干部。2003年4月11日初诊。反复头晕10年,加重伴头痛1年。患者平时多伏案工作,常感头晕,起初休息后能缓解,后逐渐加重,近来因头晕甚而不能行走,终日卧床,伴头顶部疼痛。头颅多普勒检查示:双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四诊所见:肢倦乏力,恶心,耳鸣、大便或溏或秘,面色萎黄,舌淡红、体胖边有齿印、苔薄,脉沉细。证属脾肾两虚,髓海不足,脑腑失养。治拟健脾补肾。针刺中脘、关元、气海、阴都、商曲、滑肉门、天枢。留针30分钟,隔日1次。经治20次后头晕明显好转,头痛已除,能自行外出。巩固治疗10次,头晕痊愈,随访半年未再发作。

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属于中医学“眩晕”范畴。其病位在脑窍,与肝、牌、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临床上以脾肾两虚者为多。患者年事已高,且劳倦过度,耗伤气血,久则损及肾精。治病必求于本,故宜健脾补肾。脾复健运则能生化气血,肾精充足则能上盈髓海。取中脘、关元、气海补肾健脾,益气养血;阴都、商曲、外陵、天枢等理气机而助血运,升清阳而养清窍,髓海充足则眩晕自停。

3 三叉神经痛

陈某某,女,80岁。干部。2003年5月13日初诊。面部疼痛反复发作3年,再发1月。3年前出现右面颊部、前额部疼痛,西医诊为三叉神经痛,予服卡马西平片,疼痛缓解,但每隔2~3月又会发作。1月前再发,剧痛难忍,服卡马西平及局部封闭治疗均无缓解,来针灸科求治。当时疼痛剧烈,呈针刺样,阵发性加剧,不能洗脸、刷牙,不能进食,每天需要通过静滴供给营养,面青唇紫,舌黯红、苔薄腻,脉细滑。证属痰瘀阻络,不通则痛。治拟健脾化痰,活血祛瘀。针刺中脘、关元、滑肉门、阴都、天枢、上风湿点。留针30分钟,每日1次。经治2次疼痛明显缓解,开始进食。治疗20次后疼痛消失。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三叉神经痛属中医学“面痛”范畴。该病易反复发作,病变日久,耗损正气,本虚标实,则疼痛更加顽固,治疗更加困难。以腹针扶正祛邪,标本兼治,取中脘、关元健脾益气;滑肉门、阴都通调头面部气血,疏通头面部经络;上风湿点、天枢穴清热利湿。诸穴合用,痰瘀除则气机顺,正气渐复则邪自去。

4 颈椎病

金某某,女,63岁。农民。2006年7月6日初诊。颈部疼痛伴活动不利6天。6天前出现颈部疼痛伴活动不利,6天来疼痛迅速加重,因痛剧而彻夜难眠。颈椎X线摄片示:颈椎曲度变直,椎体边缘骨质增生,项韧带钙化。四诊所见: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颈部转侧、俯仰活动障碍,颈部软组织压痛明显,胃纳减少,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弱。证属气血两亏,筋骨失养。治拟益气养血。针刺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商曲、滑肉门、阴都。留针30分钟,隔日1次。一诊后,颈部疼痛明显减轻,活动幅度明显增大,夜寐改善。二诊后,颈部已可正常活动,仅余轻微疼痛,局部轻压痛,胃纳增加,精神转佳。共治5次,患者诸症全消,可胜任日常家务。

按:年过花甲,肝肾不足,脾气亏虚,气血生化乏力,气血两亏,脉络空虚,筋脉失养,而致颈部疼痛,活动不利等症。治当健脾补肾,益气养血,通络止痛为先。采用腹针疗法治疗,中脘、下脘健脾补气,关元、气海补肾益气;商曲、滑肉门通调气血,疏通经络。诸穴合用,使气血得以生化,颈部脉络得以滋养,则疼痛迅速消除。

5 颈椎外伤

黄某某,男,51岁。工人。2005年6月12日初诊。四肢活动不利2月余。患者2月前不慎从7米高处跌落,当时感头晕,颈部疼痛,四肢活动不利,左侧肢体麻木,急送医院并查MR示:C3~4、C5~6、C6~7椎间盘变性伴突出;C4~5水平脊髓细条状。行“椎间盘摘除术+椎骨内固定术”,术后经高压氧、理疗等康复治疗2月,四肢仍活动不利,遂求针灸治疗。四诊所见:左侧剑突水平以下浅感觉减退,肌力左上肢l级,右上肢及双下肢2级,肌张力高,腱反射亢进,双侧巴氏征+,神疲乏力,面色少华,纳呆,便秘,舌淡苔厚,脉沉细。证属脾胃亏虚,湿邪阻络。治拟健脾补气。针刺中脘、下脘、气海、滑肉门、外陵、大横、上风湿点、上风外点、下风湿点、下风下点。留针30分钟,每周5次。治疗1周后患者自觉体力增强,胃纳增加,睡眠改善,查肌力右上肢及双下肢3级,左上肢2级。治疗1个月后,患者已可下床活动。继续治疗2个月,肌力增至左上肢4级,右上肢5级,双下肢5级,日常生活能自理。

按:知天命之年,阳气渐衰,复受跌扑刀圭之损,气虚已极,血行无力,湿由内生,阻滞经络,筋脉失养,肢痿不用。治当健脾补气,脾气得健,自能运化水湿,生化气血,布散精微,濡养筋脉。取中脘、下脘、气海健脾益气;滑肉门、外陵、大横通经络,行气血,使气血上输下达肢体末端;上风湿点、上风外点、下风湿点、下风下点为四肢关节在腹部全息影像中的投射点,选取这几个穴位,主要起引经作用,可引脏腑之气直达病所。

6 体会

腹针通过针刺腹部穴位直接调和脏腑阴阳,扶正祛邪,从而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的目的,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观念。腹针针刺深度较浅,安全性高,且不以传统的酸、胀、麻等针感来判断得气与否,刺激强度较小,患者容易接受。

腹针理论体系提出了极具创新性的腹部全息影像。该影像以神阙为中心,看似一只腹部朝天的神龟,其身体各部位与人体相对应,从而在腹部形成一个具有多层次的神阙经络系统,经过临床实践验证确实有效。腹针的运用分为三部分:调脏腑、调经络、调局部。调脏腑的穴位一般深刺,取穴以任脉为主结合八卦理论,如天地针、引气归元。调经络的穴位中刺,取穴主要根据病位在全息影像中的投射区而定。如腹四关。调局部的穴位浅刺,取穴根据反应点在全息影像中的投射点而定。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该疗法对于虚证、尤其是气虚为主的病症取效较快且疗效稳定,因而常用于治疗久病、慢性病、内伤性疾病中虚象明显或虚实夹杂而以虚为主的病症。遇到外伤性疾病或术后患者时,取穴往往会受到伤口、疤痕、制动或外固定材料的限制,这时候就可以用腹针来治疗,对于腹穴有疤痕的患者则需适当调整。治疗痛证时,在辨证取穴的基础上,选取疼痛部位在腹部全息影像中的投射点作为引经穴加以针刺,往往可起到立竿见影的止痛效果,并可增强患者的信心。

总的来说,腹针疗法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提出了神阙经络系统、腹部全息影像等新观点,针刺手法有所创新,从临床运用来看,疗效确切,有很大的研究和应用价值。但作为一种新疗法,其理论体系尚欠完善,适用范围尚有待扩展,这些都有待同道共同努力,使其进一步完善。

收稿日期 2007-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