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高职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高职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论述了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体制机制改革、重构课程体系、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及测评、融“教、学、做”一体等途径进行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实践。

关键词:工学结合;课程建设;改革

作者简介:刘风娟(1964-),女,山东文登人,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2-0056-03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由高级技工院校升格的高职院校, 5年来,依照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依照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重构课程体系、以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及测评等途径推进课程改革,将课程建设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和突破口,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体制机制改革奠定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基础

2006年经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成立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实行院系两级管理,学院教务处和各系教学科负责教学管理工作。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发现这种管理模式不利于教学改革。此时学院领导充分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把改革作为推进发展的强大动力,作为提升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按照“小机关、大系部,小管理、大服务”的指导思想,推进人事、财务、后勤和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制度,实施向教学一线人员倾斜的学历进修、教科研奖励、分配制度等系列改革,建立完善考核监督机制,全面推行岗位目标责任制。在学院总体改革中教学改革也得到深入进行。学院于2008年重新整合专业教研室,明确教研室主任的职责和待遇,由专业教研室评选专业带头人负责专业改革与建设,评选骨干教师负责课程建设与改革,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实行责任、权力、利益既结合又统一的管理方式,学院相继出台了《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带头人评选办法》、《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骨干教师评选办法》,实行教学改革的目标管理。

在实施教学改革目标管理的基础上,组织各教研室对本教研室所属课程组建教学团队。课程教学团队负责人由中级以上职称专任教师担任,团队成员吸收企一线管理和技术人员参与,形成“专兼结合”团队结构,课程团队实行负责人制。为保证课程教学质量,要求每位专任教师参加的课程团队不能太多。课程团队负责人对每一位成员进行合理定位、分工,确定成员在团队中的角色,使得课程教学、建设、改革各方面的任务能够落实。学院出台了《教学团队评选管理办法》烟工职院〔2009〕27号,先后评审出院级教学团队9个,院级教学名师11人,院级教学新秀11人,并有省级教学团队1个。

二、依照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重构课程体系

依照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打破以往知识体系重构以能力为本位课程体系。依照高职教育就业导向的要求,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符合职业岗位实际工作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我院构建课程体系的思路是深入相关企业开展调研,并紧密结合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生产任务,确定适应本专业的其典型工作任务并进行任务分析,归纳行动领域范畴,从中提炼出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基本能力和核心能力,根据职业领域成长规律,进行学习领域转换及学习情境设计,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 重构课程体系,并开发完整的专业教学标准。在课程体系重构过程中, 调整传统的“文化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知识体系的课程结构,变为“基础平台、专业核心、能力拓展”的课程结构,凸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点。以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专业指导委员会在对烟台及周边地区机电一体化技术类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做出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职业岗位群定位:能安装调试机电设备与自动化生产线,能分析、诊断与排除机电设备与自动化生产线故障两大职业岗位群,据此构建学生基本素质与能力、岗位基本能力、拓展能力。基本素质与能力通过工程识图与绘制模块、机械制造基础模块、电气基础模块、控制工程技术模块、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模块五个基础平台课完成;岗位基本能力通过工程识图与绘制模块、工程识图与绘制模块、机械制造基础模块、电气基础模块、控制工程技术模块、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模块六个专业核心课程完成,拓展能力通过SolidWorks应用工程训练、机电一体化职业技能认证培训、机电一体化系统电气控制设计与维护等能力拓展课来完成。

三、基于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以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及测评为切入点,全面推进课程改革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当前高职院校积极探索的一种通过生产、教学、科研紧密结合,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校企合作教育机制中一种最直接的教育模式。要实现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必须进行课程改革,教师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力量。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改革成功的前提。起初,我们借鉴示范校建设的成功经验,制定出台了学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实施意见,有目的地选派骨干教师参加有关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培训班,期望教师能参透课程改革的思路和方法,但是,效果很不理想。经过反思,我们认为,尽管教师对一些课改的理念能够理解,但是传统的知识体系及授课方法严重制约了课改顺利推进,如何能使学生获得“高素质”、“高技能”?这些问题都是在传统的知识体系教育环境下很难解决的问题。学院以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及测评为切入点,重点解决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操作层面的难题,以抓好课程改革与建设的“顶层设计”,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内容。具体做法为:

(一)解决认识层面的问题。学院聘请戴士弘教授等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专家团进行系列培训讲座,解决教师认识层面的问题,促进教育理念的认同和更新。

(二)解决操作层面的问题,完成课程内容的项目化改造。引导教师通过深入企业调研,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自主寻找体现能力培养的有针对性真实工作项目,整合课程内容,完成课程整体设计。在课程整体设计中难点是能力训练项目设计,项目最好来自企业,项目实施要充分体现工学结合教育模式。

(三)进一步完善课程整体设计。通过组织“说课”和“课程设计”竞赛,及时推动课程改革及成果的交流与推广,以点带面、以赛促建。

(四)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教师在进行能力训练项目设计的基础上会自觉地反思课程体系,逆向思维法使课程体系又得以逐步完善。学院明确规定两年内所有教师必须能过教育教学能力测评,通过教师职业教学能力培训和测评,激励了教师投身课改,推进了学院课程改革。

四、融“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实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因此,构建一个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符合职业教育目标要求的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一体化教学,可以达到以下几个转变:教学从“知识的传递”向“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转变;教师从“单一型”向“行为引导型”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变;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室内外专业教室、实习车间”转变;教学手段由“口授、黑板”向“多媒体、网络化、现代化教育技术”转变,“一体化”教学模式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实用性。一体化教学需要将企业真实工作项目引入教学内容,并以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为教学支撑。学院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构建富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现在学院校内建有烟台华中弹簧机械、佳利电子科技、现代制造技术等生产性实训基地,以生产性实训车间作为实践教学平台,以真实生产设备作为教学工具,以企业典型产品作为教学载体,从产品研发、图纸和工艺规程设计到产品生产、调度和管理全部由企业代表和师生共同协作完成,实现了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相结合,职业体验与学习过程相结合。在创建“校内有企、企内有校、互动双赢、开放合作”的办学模式中,实现校内教学场地企业化、企业生产经营场地教学化,即“校中厂,厂中校”,实现学校与企业的资源共享,校企深度合作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有效提高,近两年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电子产品设计大赛、全国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等各类技能大赛连连获奖。获得国家、省级大学生竞赛奖项的学生达到了300余人次。我院学生参加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总数和一等奖数位居高职组全省第二。

五、实施公共基础课等改革以培养学生素质

高职院校的建设离不开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样也离不开基础人文教育的熏陶,学生综合素质养成已成为高职院校培养职业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学院修订了《学分制管理办法》、《综合素质养成课程学分认定和管理实施细》,将综合素质养成类项目或活动纳入课程体系,如学生社会实践、学生志愿服务等,完善人文素养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改革,实现“普通课堂、实践课堂、企业课堂、社会课堂(社会实践)、校园课堂”有机融合。文化基础类课程以“服务专业、提高能力”为宗旨深化课改。如大学语文是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夯实垫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语文能力基础和人文情感基础,同时把语文能力训练和专业的职业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为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奠定基础,以更好地服务于专业。整门课程以师生见面会、经典诵读、诸子百家经典鉴赏辩论会、演讲比赛、求职应聘会六个能力训练项目及十七个子项目,实施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实际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普通话交流能力等的培养。

六、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 课程建设的关键在教材建设。目前教材建设已成为高职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瓶颈,大部分教材都以原理、概念等知识体系来分类, 难于满足职业岗位技能培训所需,并且, 相当一部分教师仍然把教材当作唯一的教学依托, 结果往往是教师讲教材, 学生背教材, 考核考教材。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指出,“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并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以加强教材建设”。学院出台了《教材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教材选用、订购、供应管理办法》、《优秀教材评选办法》,要求尽量选取近三年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或优秀教材。目前85%的课程选取近三年出版的高职规划教材或优秀教材。为使教材建设与课程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配套,学院积极组织有关专业与企业合作开发编写教材。要求基于企业真实工作任务重构教学内容,企业真实工作项目贯穿教学,企业高技能人员直接参与教材策划与编写,开展校企合作开发教材的立项,并予以资助。目前校企共建10余个“订单班”,共同开发113门课程、开发9种教材。

七、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课程建设与改革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精品课建设必须以能力为本位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研究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和手段, 教学资源有效共享,才能真正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近几年教务处以精品课建设为抓手,不断推动课程建设与改革创新。学院先后出台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意见》《精品课程(群)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对全院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与目标、建设标准、申报条件、申报要求、评选办法、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建设经费使用、中期检查与评价验收、精品课程奖励及维护措施予以规范。目前学院共批准立项的院级精品课18门,并有6门获省级精品课,学院投入经费50余万元。对每门省级精品课给予2万元的奖励。全院有85%以上的老师参与精品课的建设,涌现出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

学院课程建设与改革思路清晰、重点突出、目标明确、措施得力,取得显著成效,学生职业素质和技能明显提升, 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分别达到了96.14%、92.14%和97.82%,就业率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良好的办学实绩,获得社会认可。大力推进课程建设的改革, 方能开拓出一片生机勃发的职教园地, 走出一条适销对路的职教新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文件.

[2]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2011]12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