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黔行记 第11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黔行记 第11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凯里―西江

八个小时的火车,我们从北京到达黔东南州州府凯里,到达时已是华灯初上的傍晚。大同时代的到来,不仅让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变得毫不费力,也正一点点抹杀掉地域的个性。凯里,拔地的高楼、闪耀的霓虹灯,身处完全陌生的城市,我却很难找到远行的玩味。

次日,我们从凯里出发前往35公里外的西江。西江是苗族第五次大迁徙的主要聚集地,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沿着S形的公路,汽车兜兜转转,顺山势或上或下。车窗外,宽阔的河面白水激流,雨水洗过的山峦通透青翠,城市的气息似乎在一个个转弯处淡去。

“西江到了。”导游说,“我们在门楼将转乘环保车进入寨子。”宽敞高大的通道式木结构门楼是近年修建的,门楼外的大型停车场也同样,2008年国庆前西江更是进行了全面的整修,投资达8000万,所有的街道和建筑都安装了景观灯。西江如同中国许多古镇一样,正在逐渐商业化。十一假期里的这一天,停车场内停满大大小小的车辆;门楼前排起的是转乘环保车的游人长队;进入寨子,街道两旁、吊脚楼下是酒吧、是客栈、是小吃摊点、是各色商店;恍然如丽江。若是多年前,这一身户外行头―冲锋衣裤、登山鞋、70升背包,走在石板路如织的人流里,我一定觉得自己挺有范儿,而现在却感到一种尴尬和不适,只想疾步沿着石阶顺山而上,期许着在最高的地方看到更完整的西江。

有人说西江千户苗寨是一座露天的博物馆,是一部苗族发展的史诗,是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而今只有站在高处,放眼眺望才能捕捉住这种感受。在那形似犄角的两道宽大的山梁上,倚山就势是黑压压、密麻麻、一层层规制相同、风格相似、色彩一致的苗家建筑,几百上千家吊脚楼几近均匀分布,看不出结构,分不清彼此,也无所谓院落。在这里18个村寨、六千多人口,是怎样在六百多年间一直保持着较为稳定的社会秩序和自己文化的传袭呢?夜宿西江,万家灯火点亮了整个山谷。

西江―方祥―桃香村―石灰村―交密

早餐后我们告别了西江,汽车载着我们翻过黔东南苗岭的最高峰雷公山,送达徒步路线的起点方祥。分发路粮,整理背囊,系紧鞋带,上包,身着全套KingCamp的我们整装待发……必须承认,我喜欢重装徒步的出发状态,没有号角,每个人却都如即将征战的勇士一样全副武装且气势昂扬。

我们从大路渐渐转入山间小路。这是一条窄窄的有些湿滑的路,它在眼前不断地延伸着迂回着。我的身旁没有了车马的喧嚣,没有了如织的游人,有的只是一个接着一个的同伴,有的只是静静的山林。从山林的小路中走出,我们又踏上梯田的田埂。这是一片尚未收割的稻田,这抹金色让我们都不禁举起了相机。我们就这样走着,在滴翠的山林间穿行,在金色的稻田旁流连,有时走得愉悦根本不想停下,有时又索性停下卸了背包只是单纯地欣赏风景。无论怎样都好,在我看来徒步的,就是这种不紧不慢的步伐,就是这种不骄不躁的呼吸,这样的状态确实也是适合家庭出行的户外活动。天色渐暗时,我们到达了今天的目的地―桃香村,肚子也开始咕噜咕噜地叫了。

都说贵州天无三日晴,我们却格外得到老天的眷爱,今天不仅一路都没有受雨打风吹的苦,这份幸运更是伴随我们入夜。不然,漆黑的夜幕下扎营煮饭会是多么狼狈的情景。而此时,一顶顶帐篷顺利地搭起,围成一个圈;帐篷里的灯一盏盏亮起,映出暖暖的光,像夏日里的萤火虫;帐篷圈中是四个大男人为全队烹制晚餐,四个大男人身后是或蹲或站、或握着筷子或咬着勺子眼巴巴守着的我们。尽管这餐只是西红柿煮的方便面、胡萝卜炒的腊肠与腊肉,但却有一种说不出味道的香,一种令人回味的难忘滋味。期间,一个苗寨小伙子打着手电过来问:“你们要米饭吗?”“不了,谢谢!”没一会儿小伙子又回来,他的手上端着一个铁盆,里面是一摞洗过的碗,或许是他见我们大多是轮流用着一副碗筷吧。“谢谢你,我们已经快吃完了。”小伙子有点失落地转身,领队说:“如果不打扰,明天我们可以在你家吃早饭吗?”“米粥,可以吗?”“可以。”看着小伙子离去时高兴的背影,我不禁笑了笑,这种感触很微妙。第二天早晨,小伙子的妈妈为我们19个人煮了一大锅的米粥。首先,我震惊米粥的分量,那足够50人吃还有余。接着,当领队把不太多的早餐钱塞进小伙子手里的时候,他憋红了脸说:“我不要……”顷刻,我内心深处的一道壁垒坍塌了,站在小伙子身边的我只感到一种羞愧。在城市中生活久了,人总是不自觉地戴上有色眼镜去看待周遭。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化的生活,让我总是有些悲有些喜地认为,商业化的触角如生命力强大的藤蔓一样已蔓延至生活中的每一处,尤其是在年轻人的身上。其实,自己又何尝不是把一些东西丢失了呢?也许只有在户外这个相对简单的环境里,才能感受到来自人与人之间最单纯的关爱。这也是KingCamp所提倡的“去户外学会爱”的深意。

桃香村,这处藏在大山深处的苗寨。三年前,我们的领队榴莲曾带队路过这里,当时大雨倾盆,一户苗家人不仅收留了整支队伍,更是拿出家里最好的饭菜招待他们。出发前,榴莲找到这户苗家人,发现家中当年收留他们的大哥已外出打工很久,只有大哥的老母亲。老人拉着他手,像亲人一样舍不得松开。榴莲,这个身材魁梧一米八多的大汉,眼眶湿润了。桃香村如它名字一样美好,让我们带着片片心香继续上路。

沿着山路横切,两小时后我们到达翁迷石灰村。石灰村坐落在翁妮河畔,翁妮河水卷着细细的白浪花快乐地从村边流淌过,漂亮的大白公鸡在河滩上悠闲地踱着步。见我们来了,顽皮又害羞的孩子们三下五下就爬上了村前高高的梧桐树,一位苗家大哥则忙活着为我们焖了一大锅米饭,煮了两大锅酸菜腊肉汤。围着火塘,我们喝着肉汤,浑身暖融融的。陌生的我们,突然的造访,如此不客气的打扰,为什么反而是他怀着歉意质朴地说着“不好意思,我们这里实在是没啥好招待你们,对不起你们了”?令我们更没有想到的是,汤锅里的肉是家中仅有的一块,那是大哥上午帮寨子老乡杀猪后分回的,原本该是家里孩子的午饭。是心酸?是内疚?是感动?一时只觉得五味杂陈哽咽在胸口。

如果说,我渴望与一段世外桃源的风景相遇,那么这一条徒步路线给予了我;如果说,我渴望与一场不染凡尘的真情邂逅,那么这一场特别的家庭户外探险旅程也给予了我。我渴望在这里,无论是风景还是人,都依然按照它最初的模样存在着……

初识黔东南徒步穿越路线是2006年12月,那时为《户外探险》2007年1月刊《2007十大徒步路线》组稿。尽管我从未踏上过那片土地,但贵州黔之驴户外俱乐部李凯的文章,却在我的眼前展现出一条融合淳朴苗族风情与葱茏自然景观的穿越之路。甚至,我凭着直觉认为,黔行必将给崇尚原生态的人们带来一份美好的记忆。能否拥有这份记忆,我并不着急,相信一定有个机缘等待着我。五年后,它来了―2011年9月末,应KingCamp之邀,我成为KingCamp“2011中国10大家庭探险旅行圣地评选活动”之“幸运家庭黔东南徒步穿越活动”中的一员。五年,在飞速发展的中国,它足以令许多事物改变,那么―那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