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课程文言文教学模式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课程文言文教学模式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文言文教学长久以来就是一个备受瞩目的话题,如何由传统的“注入式”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式学习是每一位教师都想突破的难题。在“少教多学”课题实施阶段,在教学实践中秉持“少教多学”的理念,结合课程特点琢磨出了一套以阅读为主,质疑探究为辅的文言文合作探究式学习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并从根本上减轻了教学负担,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关键词:少教多学;文言文教学;自主阅读;质疑互解;积累归纳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同样也是一个难点。传统文言文教学侧重“串讲法”,教师不厌其详、不厌其细地讲解,学生不厌其烦地记录,师生双方都在努力,生怕漏掉一个知识点。可真正到了考试的时候才发现,讲过的东西收效甚微,这就是“注入式”学习中被动接受的弊端。如何改变这一局面,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我认为,最好的方法是在文言文课堂上变换活动主体,让学生亲自步入课堂,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获取,大力推行“少教多学”的文言文教学模式。经实践,此模式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自主阅读

在古代,谈到书院、学堂,人们必然会联想到“书声琅琅”一词,可见诵读之法在古代就备受推崇。而近年来,许多师生为了应对高考文言试题,将教学重点落在每个字词的翻译上,忽略了依语境理解文意的优势,甚至有些学生还没来得及了解全文就被生拉硬拽地进入单字的翻译中,这样翻译出来的东西未免有些生涩、牵强,长时间下去,一些学生对文言文翻译是“谈虎色变”。但如果我们能够遵循“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的话,情况会大有不同。在拿到一篇文言文时,我们完全可以先来一遍教师范读,学生可根据教师范读有选择地画出生词的读音,个别句子的节奏,然后让学生自读,以夯实字词基础。然后进行全班齐读,让语感好的学生带动语感差的学生,读出节奏,品味文意,读上三遍、五遍,甚至一节课的时间,这样学生就会逐步获得语感,领会文章大意,即使有从未见过的词语意思也会猜个八九不离十,这就是阅读的魅力,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走入文言的世界,实现“主动学习”。

二、质疑互解

我个人认为,一节课上下来,如果学生整个过程没有产生过疑问,那这节课应该是失败的。学生能够发问,首先证明他用心学了,并且懂了,并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地探究。在传统教学中,整节课教师不分繁简、逐字逐句地翻译,学生不分难易逐字逐句地抄写,别说有提问的时间,就是连动脑进一步思考的机会也没有,课后检查收获少之又少,学生成了抄写机器,教师也精疲力竭,给人两败俱伤之感。而在“少教多学”课堂模式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将自己读过几遍后还未理解的字、词、句画出来,选派几个小组做代表将这些难点分条列在黑板上,全班集中攻克解决。这时,学生可以查阅资料,相互请教,我们称之为“深度学习”。这一环节可能需要大量的时间,但只要他们还在查阅,还在讨论,教师可大胆放手,让他们去活动。率先完成攻关的小组有权上台做答,并讲给全班学生听,让学生给学生当老师,这样学生就会体验到“独立学习”的乐趣,进而提高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热情。当然,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要做好查漏补缺的工作,适时引导、点拨,并做出肯定性、鼓励性的评价。

三、积累归纳

文言知识积累是文言能力提高的基础,归纳文言知识与学习方法并使之形成系统,有助于提高文言阅读水平。人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传统教学模式把教学重点放在教会学生每个个体字词上,而不是用联系的观点教会学生自己总结归纳,着眼全局。而在“少教多学”的文言教学模式中,我们将重点放在了学习方法的引导上,我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个文言学习积累本,让他们定期对学习方法与文言知识进行归纳、归类、比较。例如,我列出“沐、浴、盥、浣、涤”一系列词语,让学生找共同点,学生可归纳出都与“洗”有关,紧接着可以让学生模仿归类。如,“走”系列词语“步、趋、行、奔、踱”等;交友系列词语“布衣之交、刎颈之交、忘年之交、八拜之交、管鲍之交、舍命之交、莫逆之交”等。文言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我在教学《史记・汲郑列传第二十》时,有一句:“甚矣,汲黯戆也!”当时我想无论是从单字或是句式方面,它都应该是个难点,出乎意料的是,课上学生准确地说出了这个句式是谓语前置,我略有纳闷,让他们做出解释。学生异口同声地说:“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与之同理!”主动进行文言积累之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总之,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教学模式又是长久以来一个饱受争论的话题。因此,认真研究文言文教学,探求一条便捷、成功之道是每一个教学人员的重要任务,我们要不断探索,不断反思,共同努力,力求寻找出一条“少教多学”的文言文教学新路,赋予文言文教学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周振甫.怎样学古文.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01.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丰镇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