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寻找并采摘“最大的麦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寻找并采摘“最大的麦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回味俞霞老师执教的《埃及的金字塔》这一课时,我也在不断地追问自己:如果把《埃及的金字塔》这篇文本看作是一片金灿灿的麦地的话,我们引导学生在麦地中行走,那“最大的麦穗”藏在哪儿呢?又该怎样来采撷这“最大的麦穗”呢?

19世纪德国文学大师歌德曾说过:“内容人人得见,涵义只给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是的,“内容人人得见”,一个孩子只要过了识字关,通常阅读一篇现代白话文文本,在内容的理解上应该没什么太大的问题。而“涵义只给有心人得知”,这个有心人首先是教师,教师应该做文本的知音,在教学中引导着学生从文本内容读懂文本内涵,进而让学生也成为一个文本阅读的有心人。至于“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这个“秘密”有人熟视无睹,于是教学就在内容上转圈圈做些文字搬运,在内涵上深凿井挖掘微言大义;有人倍加珍视,于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发现言语形式的秘密,既关注文本的内容思想,也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实现了“言意兼得”的教学效果。

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一直把教学的重心有意或无意识地偏向于“得意”一侧,认为阅读教学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中的语言文字,读懂内容,理解思想,体验情感即可。其实,这是关于阅读教学的一个很大误区。“得意”最多只能算是完成阅读教学的一个半程而已,因为阅读教学不仅仅是理解语言,还有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重任呢,这个“得言”的半程是不能忽略的。因此,“得意”之后不能“忘言”,“言意兼得”才是我们阅读教学的正确选择,它是一个合乎言语习得规律的“全阅读”。阅读教学自然需要理解语言,沿着“理解”这条线索探究文本写了什么,走进文本的内容、思想、情感之中,批文入情,批文入境,批文悟道。但仅限于此还是不够的,阅读教学还需要关注表达,沿着“运用”这条线索来探究文本是怎么写的,走进文本的言语形式、图式框架之中,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把一个文本中的言语价值和一次阅读中的教学价值予以最大化。换句话来说,就是采撷到文本中最饱满的、最沉甸甸的麦穗,从而实现一篇文本教学价值的最大化。

再具体回到《埃及的金字塔》这篇文本中来,它的“最大的麦穗”藏在哪里呢?我们可以试着从三个角度来寻找“最大的麦穗”:

首先,从文体特征上来审视,这是一篇说明性文章,说明性文字的最大特点是准确、简洁、平实,为了说明清楚事物的特征,必须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埃及的金字塔》恰是说明性文章中的一篇典型代表。

其次,从教学目标上来审视,“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埃及的金字塔》一文的要点是什么,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呢,这些必须引导学生一一读明白,这也是教学这篇说明性文章的本质目标。

再次,从单元整合上来审视,这个单元三篇课文《秦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脉相承的,三篇文本都有一个共同的说明方法——“列数字”,即运用一串数字来准确具体地说明事物。当我们从这三个视角来审视《埃及的金字塔》这篇文本时,那“最大的麦穗”便会慢慢显现:一是,课文第三自然段中的一连串数字,写出了金字塔的“宏伟精巧”,这段特别的文字值得咀嚼;二是,第四自然段中的一个重点句——“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抓住它可以提领而顿,读懂要点,这个特殊的句子值得回味。这些都是属于这个文本的独特价值所在,即文本中“最大的麦穗”。紧扣这“最大的麦穗”,就能实现这个文本的教学价值的最大化。

在俞霞老师《埃及的金字塔》教学中,她找到了文本中的“最大的麦穗”,并在这麦穗前驻足流连、品评回味,但有点小小的遗憾,那就是“君子动口没动手”,没有适时地将这最大的麦穗采撷下来,珍藏起来,成为每个人的阅读与表达积淀。

一、紧扣重点句——抓住要点,理清层次

1.会读书的同学,一定注意到这篇课文中有一个特别的句子,找到它,你就能读懂课文的内容,理清课文的层次。来,让我们一起到文中寻找它。

2.学生默读,教师巡视,相机点拨。

3.全班交流,聚焦重点句——“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

4.联系上下文,仔细读读这个特别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写在这句话的旁边。

发现之一:这是一个中心句,抓住它可以概括全文内容。请你尝试根据这个中心句概括课文内容,可以调整词序,变换句式。

(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埃及金字塔的宏伟精巧和建造过程。)

发现之二:这是一个过渡句,抓住它可以分清全文层次。请你尝试根据这个过渡句分清课文层次,承上什么,启下什么。

(承上:宏伟精巧;启下:怎样建造。)

发现之三:这是一个设问句,自问自答,引人入胜。“问”在这句中,“答”又在哪里呢?

(一个设问句,引出了第四、五自然段。)

5.师小结:同学们读书时,遇到这样的句子,不要匆匆滑过,而要停下来回味咀嚼一下,明白它是中心句可以概括内容,明白它是过渡句可以分清层次,明白它是设问句可以引人入胜。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说:“慢慢走,欣赏啊!”这句话原本是阿尔卑斯山谷中一条风景极佳的道路上的标语,它是在提示游人景色无处不在,只是你要学会欣赏。把这句话链接到阅读教学中来,我们对待文本,不也应该带着“慢慢走,欣赏啊”的心态吗?像“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这样有特别味道的语句,在阅读教学中,不能匆匆滑过,需要“慢慢走,欣赏啊”。欣赏什么呢?我以为这句话中,蕴含着三重语文的味道,值得引导学生慢慢品味:一是浓缩文本内容,扣一句知全貌;二是承上启下过渡,扣一句知文脉;三是引人入胜设问,扣一句带两段。不是每一个文本中都有这样的语句,而当我们的阅读教学中“相遇”了这样的语句时,不要一读而过,不要浅尝辄止,要在课堂上留出足够的空间,引导学生“沉浸”下来,把这株饱满的“大麦穗”适时地采摘下来,储存起来。

二、品味重点段——解读数字,迁移运用

1.默读第3自然段,用“ ”画出金字塔“宏伟”的语句,用“~~”画出金字塔“精巧”的语句。

2.同位交流,全班讨论。

3.这段话中并没有“宏伟精巧”这四个字,可我们无处不读出金字塔的“宏伟精巧”,这儿究竟藏着什么秘密呢?来,让我们一起再细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么写这段话的,请把你的阅读发现写在书旁的空白处。

(师巡视点拨。)

4.四人小组交流,推荐一人发言。

5.全班讨论:我们小组发现了——

“列数字”,如“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

“举例子”,如“古埃及各个王朝修建的大大小小的金字塔共有70多座,其中最大的是开罗近郊的胡夫金字塔”。

“作比较”,如“这座金字塔高146米,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

“作假设”,如“有人估计,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可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装运,需要60万个车皮”。

……

6.同学们已经发现了,作者就是通过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作假设等方法,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金字塔的“宏伟精巧”。

这其中“列数字”又显得特别突出,找一找这段话中的所有数字,动笔圈出来。

7.其实呀,每一个数字的后面,都有一层没有明说的意思,你读懂了吗?

解读数字,自由交流:

70多座——金字塔数量多;146米多,40层高——金字塔很高;230万块——巨石多;2.5吨——巨石重;60万个车皮——车皮多,火车长;10万人——建造金字塔的人多;30年——建造金字塔的时间长。

这些数字合在一起又集中表达了一个意思——金字塔“宏伟精巧”。

8.是呀,这段话中的数字是会“说话”的,它把金字塔的“宏伟精巧”慢慢定格在我们眼前。我们在平时的说话、习作中,准确使用数字,往往能使表达效果更好。

哦,说到列数字,我这里有段话写的是“我们的教室”,请大家来读读——

“走进我们五(1)班教室,正前方是老师的讲台,上面放着粉笔。黑板擦得干干净净,右上角贴着“每周一诗”。教室里桌椅排放整齐,同学们坐得端正,正在聆听老师讲课。教室后面有一排书柜,从上到下摆满了课外书……”

9.这段话写得很有条理,可也有明显的不足——缺少会说话的“数字”。请你试着来作修改,学习用数字来表达。

“走进我们五(1)班教室,正前方是老师的讲台,上面放着两盒粉笔,一盒白色的,一盒彩色的。黑板擦得干干净净,右上角贴着4个红字“每周一诗”。教室里24张桌子,48张椅子排放整齐,48名同学坐得端正,正在聆听老师讲课。教室后面有一排书柜,从上到下分为4层,每一层都摆满了课外书,足足有100多本呢……”

10.总结:遥远的金字塔,熟悉的班级教室,我们在介绍一个建筑、一个地方时,如果能让一个个数字适时地出现在文中,就会给人留下准确具体的印象。请记住——让数字来说话。

是呀,“让数字来说话”,这不正是许多说明性文章语言表达的共通之处吗?这个单元《埃及的金字塔》是这样,《秦兵马俑》《音乐之都维也纳》也有这样的典型段落,教好这一篇,学好这一段,解读方法可以借鉴,表达方法可以迁移,这不正是这篇课文最大教学价值所在吗?于是,这段文本的教学,便成为全文教学的核心。首先,从内容出发,紧扣“宏伟精巧”,在这段话中找到各自的语言落脚点。接着,得意不忘言,探究这段文本中藏着的形式密码,这是在关注说明性文字的一般表达方法。然后,聚焦一串数字,引导学生读懂每一个数字背后的涵义,倾听数字中的声音。最后,尝试迁移运用,修改“我们的教室”这段文字,准确具体地补充相关数字,在修改对比中,留存“让数字来说话”的印象。

我们的阅读教学,就应该引导学生沉浸在这样特质鲜明的语言中,流连徜徉,咀嚼回味,走进走出,得意得言。课堂上,时间是个常数,寻找到那最大的麦穗,就要把它凸显出来,采撷下来,珍藏起来,别让它在麦地中渐渐湮没,成为过眼云烟。我们坚信:引导学生行走在语言的麦地中,当手中握着一株又一株沉甸甸的大麦穗时,他们的语言之仓自会丰盈起来。

(作者单位: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