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卡夫卡的孤独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卡夫卡的孤独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孤独是卡夫卡的特色,毕生与孤独相伴也是他的生活。文章着重分析孤独是怎样融入在他的生活,思想的各个方面,以至于完全占领他的思想。文章从《地洞》的交织中的孤独,恐惧带来的孤独以及内心深处对孤独的渴望三个方面来详细分析卡夫卡的孤独。

关键词:孤独;怀疑;不确定;渴望;恐惧;陌生感

卡夫卡是一个天才的作家,他用常人不易理解的方式写出了常人心中的困苦,煎熬和忧虑,所以在经过了岁月的洗礼后依然亘古长存,成为读者心目中的天才。而《地洞》则是他的孤独的典型代表。卡夫卡这个天才的孤独在这片文章中有着深刻的体现。

一、模糊性与不确定性的交织中的孤独

《地洞》全篇描写了一个不知名的动物自顾自的修建城堡又自顾自的给自己带来新的忧虑,不断解决问题,不断想出问题的过程,在兢兢业业的挖了一个相对很宽敞的地洞之后就陷入了一种猜测与不确定,这个地洞真的就那么安全吗?“似乎还蛮不错”的洞真的就是很安全吗,可是一种危机感深深的笼罩着可怜的他,为了安全,特意造了两个洞口,经过种种思虑,最终选择了一种较为让自己安心的方式,“离这个洞口约千把步远的地方,有一处上面覆盖着一层可移动的苔藓”[1]这里才是真正的入口,但是即使是这样,心中的不确定依然存在,不管自己的地洞造的多么复杂,找不到一个完全安宁的时刻,如此强烈的不确定,对自身安全的模糊交织折磨着他,让他一刻也不闲的完善自己的设施。但是仅仅如此就可以减轻哪怕一点他心中的不确定吗,没有,他的不确定或者说他的怀疑与日俱增,怀疑自己究竟通过地道得到了些什么,“我的地洞最大的优点是宁静,当然,这是没有准的,说不定什么时候突然中断”[1],他永远不能得到哪怕是一个确定的结论,总是很快的加以否认,因为他内心里也不知道到底什么是不变的。是可以让他得到依靠的。他人是可疑的,“假如我有某个值得信赖的人,可以把观察哨的任务交给他,,难道他不要报酬吗?最起码的,他连地洞也不想看一看吗?”[2]他对这个世界的怀疑与不确定使他不相信哪怕一个人,“假如”有某个信任的人,他连一个可以完全信任的人都没有,所以只有继续活在自己孤独的世界里,只有如此才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只有写作与他相伴,于是,他患上了“孤独癖”。

二、恐惧带来的孤独

卡夫卡生活在对他来说是充满恐惧的世界里的,每个角落都横着令人不安的阴影:他所居住的城市布拉格也是令人恐惧的,虽然它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己也在这儿出生并成长,但它是不安全的,它展现出来的是一种存在性的不安;他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自己不能融于其中的世界,“布拉格不放手。这个干瘪的皱皮老太婆有利爪,我们只得顺从”[3]布拉格带给他的只有恐惧和压抑,在布拉格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在这个可怜的人的心里产生了阴影。但家庭带给他的也是恐惧和窒息,丝毫没有缓解城市带来的阴影,家庭是恐惧的,这种恐惧首先来自于与家人极度的陌生感,比一个陌生人还要陌生,这种陌生感使他极为沮丧、郁闷和惶恐。特别是对父亲,他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恐惧,这种感情在《判决》中最为明显,这个不自信的儿子用尽所有的办法让父亲相信自己的成就,看到自己的努力,在父亲面前甚至出现了一种混沌和不真实,他对自己不断坦露,不断怀疑,极力想展示一个最真实的自我给父亲,可对父亲的畏惧又让他否定自己,对父亲的存在的恐惧,这种恐惧最终带来了一种不可消磨的孤独,深深地攫住他自己。这种恐惧来自内心深处,不可磨灭,所以当父亲宣布“你应该溺死时”,儿子轻轻的吻了一下父亲,转身跑到附近的一座桥上纵身跳进水中溺死了[1]。这是内心里对父亲的权威极度恐惧的情况下才可能发生的事,父亲无所不能,他的生活已经丧失了对自我的肯定,没有了自己。

三、内心深处对孤独的渴望

卡夫卡是一个与正常人的生活有着不可消弭的隔阂的人,他讨厌与人交往,恐惧和不信任会让他丧失任何兴趣,他在1913年1月14日至15日夜在写给菲莉斯·鲍威尔信中这样说到过“我经常想,我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是带着纸笔和一盏灯待在一个宽敞的、封闭式的地窖最里面的一间里,饭由人送来,饭放在离我这间地窖很远的第一道门后。穿着睡衣,穿过地窖所有房间去取饭。穿着睡衣,穿过地窖所有房间去取饭,将是我唯一的散步,……那样的我将写出什么样的作品啊!我将从什么样的深处把它挖掘出来啊!”也许他自知无法消弭这种隔阂,于是渴望寻求一种更纯粹的孤独,彻底活在只有自己一个人的世界里,这种独自一个人的生活对他始终有着很强大的吸引力,他曾在《致马克思·克罗德》的信中说:“我要保持孤独到星期一早晨前的最后一刻,让孤独亦步亦趋的伴随着我,是一种使我浑身发热的愉快是一种健康的愉快,因为他在我心中引起那种通常的不安,而这种不安是唯一有可能造就平衡的因素。”这种对孤独的渴望说明卡夫卡与世界的格格不入,他跟家人已经像是陌生人,他在一个充斥着陌生感的家庭中丝毫感觉到不到任何温情,时刻想要寻找一个只有自己一个人的世界,来寻找着自己的灵感,可是他又不能完全脱离父亲的掌控,父亲是他心灵的枷锁,多拉·迪阿曼特也说:“这是一篇自传体的小说,而且兴许是一种预兆,预示着他(卡夫卡)将要回到父母家,结束那种自由,这种自由在他身上激起了惊慌失措的畏惧感。”[4]假若真是如此,对即将回到家中,可怜的卡夫卡没有一丝的欣喜,而是充满了惶恐与焦虑,足以见得他对孤独的向往程度。而这种看似悲剧的生活其实也是卡夫卡难以逃脱的命运,唯有如此,他才能有片刻的解脱。

卡夫卡的孤独总是让人心生怜悯,一种很悲剧的生活方式,无奈之中选择这种生活的人是多么的可怜,但不得不承认正是这种无奈的逃离,无奈的向往孤独才成就了卡夫卡的伟大,在这种状态下的写作完全是对自己内心的剖析,也正是这样才触动现代人那条孤独的神经,原来几百年前的卡夫卡就曾遭遇过和自己一样的孤独。(作者单位:湖北科技学院文传学院)

参考文献:

[1]卡夫卡.卡夫卡短篇小说全集[M].叶廷芳主编译.北京:文艺术出版社,2003.

[2]卡夫卡.地洞[A].孙坤荣.卡夫卡短篇小说选[Z].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7.

[3]周双宁.看不见的城堡卡夫卡与布拉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J·P·霍丁.回忆费兰茨·卡夫卡[A].比梅尔.当代艺术的哲学分析[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