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把握课堂探究时机 提高化学教学效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把握课堂探究时机 提高化学教学效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课堂教学,应多研究学习时机问题,努力把握课堂教学中的最佳探究时机,以便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

关键词:探究 时机 教学效益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变革,即提倡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然而,探究学习花费时间较多,教学组织相对困难,容易出现学习目标模糊,缺乏实质性探究内容等问题.所以我们应研究探究学习的时机问题,努力把握课堂教学中的最佳探究时机,以求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

一、探究活动应选择合理的内容与时机

在化学教学中,不可能也没必要对每个知识都进行探究活动,因为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于探究学习.

1.探究时应充分结合刚学习过的内容,深化知识,并提高到能力

探究学习过程就是许多有关科学方法的运用过程.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能亲身体验到科学方法在探究中的重要作用,并学习如何恰当地应用科学方法来解决问题,并获得科学知识.要准确理解和把握科学探究的最佳时机,应充分考虑活动方式、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以获得最佳的探究效果.

例如,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各官能团的性质后,适时安排一节“维生素C的化学”的探究活动课,可谓把握最佳探究时机的成功范例.

维生素C容易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课前,教师先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维生素C的信息和文章.上课一开始,大家先浏览和交流有关的信息,并通过讨论得出一些结论:①分子式:C6H8O6;②性质:可溶性、酸性、还原性;③可能含有的官能团:羧基、酯基、醛基、羟基、碳碳双键、碳碳三键.这时,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如何进一步检验维生素C的性质,并推断其结构?学生纷纷根据已学过的知识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小组分工与合作实施实验,并分析现象得出结论.通过实验,学生的结论是,维生素C中一定存在的官能团是:醇羟基、醛基、双键或三键必有其一;一定没有酚羟基;而酯基则无法确定.再根据它的分子式,每组学生都得出了维生素C的可能结构简式.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之间的评价和交流,师生共同确定维生素C的结构.

本节课选择了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维生素C作为知识的载体.在此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了知识、深化了对“结构决定性质”这一重要结论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2.探究活动时应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各种重要且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处探究

在探究学习中,要将知识列为学习的重要目标;对探究内容的选择,要将重要的科学基础知识作为探究性学习的主要对象.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疑难和困惑,这种新旧知识之间的认知冲突,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二氧化硫的性质是“硫、氮和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通过学习还可以复习氧化还原反应及漂白作用原理等相关知识.在说明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时,我们演示了一个实验:在试管中,加入5mL二氧化硫水溶液,滴加氯化钡溶液,并没有观察到白色沉淀产生.此时不少同学就会向教师提出疑问:“二氧化硫为什么没有和氯化钡反应产生白色沉淀呢?”为什么不会产生亚硫酸钡沉淀呢?教师马上引导学生假如反应,那么写出化学方程式,学生很容易得出弱酸不能制强酸的结论.然后教师让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如何能使二氧化硫水溶液与氯化钡溶液反应并产生白色沉淀.学生提出各种方案,并设计实验方案,观察实验现象,最后得出结论:若再滴加强氧化性或碱性试剂,就可以产生白色沉淀.通过探究,加深了对二氧化硫水溶液的酸性和还原性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探究,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学会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探究时应充分联系实际,在化学与生产生活结合最紧密处探究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将探究内容紧密地与实际相联系,既可体现探究的价值,又能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兴趣.探究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会使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自己身边,有一种贴近感;探究内容联系生产、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能使学生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社会责任感;探究的内容联系化学科学发展史中的重大发现和发明,联系科学家的奋斗历程和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能使学生学到科学方法,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受到科学精神的教育.这些内容均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例如,设计实验探究“市售食盐中是否含有碘元素”;查阅资料并讨论放射性同位素在能源、农业、医疗、考古等方面的应用;查阅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史料,讨论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对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等探究课题,均能很好地体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紧密结合.

二、探究活动的组织形式与选择最佳的探究时机

在探究活动的组织形式上,如何准确把握最佳探究时机,创设良好的探究的氛围,让学生在有限的探究时间里,有所疑、有所思、有所体验、有所感悟,以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这是教师应该认真研究的教改问题.

如果教师把课堂探究活动的时机看做一个先后相继的完整过程,它一般包括四个阶段:时机的创设――时机的捕捉――时机的利用――时机的转换.

例如,在讲“硝酸的性质”时,设计和利用了上述四个阶段,较好地把握了课堂探究活动的时机,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硝酸的强氧化性是中学化学的重点,若按接受式教学法组织,教师将硝酸的化学性质一一列出,并用实验加以验证.这样,学生没有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思维没有得到发展,能力更没有得到充分培养.若将其设计成探究学习过程,教学效果就大不一样.(1)时机的创设.上课伊始,教师提问:硝酸属于哪类物质?应该具有哪些化学性质?你能设计实验证明这些性质吗?这些问题似乎很简单,但学生对此积极参与、设计实验,个个跃跃欲试.经过实验,学生发现有的实验现象与自己的推断相同;有些却相距甚远,何故?学生讨论气氛热烈.(2)时机的捕捉.教师及时发现了学生的困惑,提示:想一想,以前学过的物质中有没有与上述类似的现象呢?学生很快就想到氯气通入蓝色石蕊试液中也是先变红、后褪色,与浓硝酸相似,而金属与浓硫酸反应和硝酸与金属反应也有相似之处.(3)时机的利用.通过比较,学生较容易导出了硝酸是强氧化性酸的结论.教师借机抛出了本节课的难点:浓硝酸与稀硝酸的氧化性有无差别?于是,再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以及实验,最后,终于达到了一致:浓硝酸的氧化性更强,虽然实验时学生看到的都是红棕色气体,那是因为生产的一氧化氮已经被氧化为二氧化氮的缘故.(4)时机的转换.能否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的确实是一氧化氮呢?请学生课后思考,看看谁的设计最好.看到学生意犹未尽的样子,教师又提出了新的挑战.问题解决后,教师还应以问题解决活动为基础,既要对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给予充分的肯定,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便于记忆和应用.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实施探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创造性的劳动,科学准确地把握好探究教学时机,用最少的时间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使探究性学习真正成为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徐宾.化学教材有效化处理的依据和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3):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