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天人合一与人类中心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天人合一与人类中心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人类中心论强调人的支配和统治地位,促进人的最大程度的发展,但由于近年来的生态危机,人类中心论破产了,人们重提天人合一观,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提出人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绿色家园是人类发展的保障。

关键词:天人合一;人类中心论;意义

从人与世界的关系来看,中西方哲学各有不同的观点。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是天人合一的观点,而在西方哲学中一直占主导地位的是人类中心论。近年来工业化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不断强调人的重要性。然而过度的强调人类中心论,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尤其是人与自然的矛盾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人们开始反思,重提天人合一观。

一、天人合一和人类中心论的基本解读。

中国传统哲学中,就天人关系,各派大家各有不同的看法。如老子的“天人玄同”说。老子主张人要服从天道,却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庄子提出了“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的观点,强调人做事时必须服从自然之道,认为一切有目的的人为违背了自然之道,反对人为,主张恢复本性之真,实现天人合一。孟子以及《易传》和《中庸》作者们则提出了“天人相通”说。荀子、柳宗元和刘禹锡等提出了“天人相交”说。荀子认为天是指自然界,自然界有其客观规律,同时人能认识利用自然规律,坚持了辩证的天人合一观。柳宗元、刘禹锡则是对荀子的天人合一观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除此之外还有董仲舒的“天人相与”说,程颢的“天人同体”说,张载的“天人一气”说,朱熹的“天人一理”说,王阳明的“天人一心”说等等。

与天人合一相对,人类中心论在西方哲学发展中占主导地位,其哲学基础是主-客关系式的,张世英先生指出“人类中心论是西方哲学的一个专门术语,说的是以人为中心,人处于支配和统治的地位,自然界处于被支配和被统治的地位,人与物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关系。”[1]另外林德宏先生也指出“人类中心主义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种哲学观点,具体地说,是一种价值观念,一种对自然界的功利主义观点。人类中心主义的利益是指人的利益是我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唯一出发点和目的。”[2]由此可看出,在这种思想观的指导下,必然会出现人与自然的不平等,从而人对于自然的支配超过一定的界限,过度地利用和压榨自然,必定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温室效应、资源短缺、石油泄漏……,则人们开始批判人类中心论,要求重新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人类中心论有其局限性。

人类中心论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目标,它要求人的一切活动都应该遵循这一价值目标。马克思特别强调人的主体性,他指出,人类主体性表现于精神生活中,就在于意识到了思维与存在的对立;人类主体性表现于现实生活中,则是以人对自然的全面控制与利用为标志的现代生活方式,及其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与发展。

在人类中心论思想的影响下,人们注重于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满足于人的物质生活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这一思想也有其局限性,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过度地消耗资源,利用自然,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

首先是自然资源短缺。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人类开始利用改造自然,以及随着人们经验和知识不断积累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更是肆无忌惮地开发和利用着自然。

其次是环境污染严重。环境污染是人类过度的工业化活动引起的,大自然在一定程度内具有净化能力,但一旦超过了这个限度,环境就会受到污染。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后果最终还是由人来承受,人类生存环境的质量、生活质量、身体健康、生产活动等都将受到影响,甚至有可能达到人类无法生存的地步。

三、天人合一观的回归及其现实意义。

面对着生态危机,人们重提天人合一,但这并不是简单的重复中国传统哲学家们所提出的天人观,而是一种具有主客关系的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天人观。它承认人有权利维持自己的生存,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而“人之所以有权利以人为主体和中心而利用自然物,包括人以外的有生命之物,以维持自己的生存,乃是因为处于一体的万物合乎自然地有自我意识和无自我意识、道德主体和非道德主体的价值高低之分,这种区分是万物一体之内的区分,是“自有天然之中”。”[3]由此看出人类从属于自然,人在实现自身生存的基础上,与自然一体,和谐相处。

这一“天人合一”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也赋予了价值理性的观念。

1、“天人合一”重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人们促进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近代以来,生产发展很快,人片面地强调自己的主人地位,在这种形而上学思想观的影响下,结果反而使得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化。面对这样的处境,我国提出了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坚持经济、政治、生态全面发展,坚持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坚持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害满足后代人需求的发展方式。科学发展观是顺应自然发展规律的发展观,在我国古代,先辈们就已经有了这样的智慧。

如孟子所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也,王道之始也。”[4]荀子也提出了“养长时, 则六畜育; 杀生时,则草木殖”[5]“川渊深而鱼鳖归之, 山林茂而禽兽归之川渊枯龙鱼去之,山林险则鸟去之”[6],“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 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7],除此之外,很多大家也提出了类似的思想观,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的哲学家们就已认识到尊重万物生长规律的重要性,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情况下追求自我生存。

而现在我们需要重新借鉴古人的智慧,重新回到天人合一的状态,这对于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极其重要的。

党的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针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生态文明发展,十还提出要通过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方法来协调人与自然的矛盾。

如今,人类已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接下来所要做的是接受教训,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重归天人合一的状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创建绿色家园。

2、天人合一观中具有价值理性的观念,有助于促进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

“马尔库赛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尖锐地指出,在当达工业社会里,由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在技术控制和物欲的操纵下,变成了只有物质追求而没有精神追求的‘单向度的人’。”[8]我国传统哲学就特别重视价值理性,强调道的发展,如孟子所提出的天人合一观,认为人通过努力,实现人的最高价值追求,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道家始祖老子从对于自然现象的观察思索中得出的看法:天道自然。自然就是自然而然,不是为了什么,也不受谁的支配,清新寡欲,不妄作、不胡为,崇柔贵弱,关切民生疾苦,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这就是老子深邃的天道与人道相通合一的体恤民生疾苦、关注弱势群体的道德情怀。”[9]庄子的道德世界从天人合一观出发, 通过摆脱世俗名利的诱惑,达到洁身自好的程度。这些看法为促进人的道德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人们单纯追求GDP数量的增长,过度的沉溺在物质追求中,扭曲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各种腐朽的思想观随之而起,逐渐出现精神空虚等现象;甚至有一些人利欲熏心,把一些扭曲的、腐朽的、低层次的文化思想传播开来,以致降低了人们的道德和精神追求,导致人们精神世界的荒芜。

现在,党的十提出要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等方面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并全面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马克思指出,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存在物。人的存在是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的统一,人的需要是自然需要、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的统一,人的活动是自然活动、社会活动和精神活动的统一。人是由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精神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10]由此可看出,人只有自然、社会、精神三个方面缺一不少才是完整的人,要想人得到合理而全面的发展,是离不开人的精神生活的。人如果离开了精神上的发展,最终只会剩下一具没有思想的躯壳。天人合一观中价值理性的思想观有助于人们重视道的发展,精神文明的发展。我们必须时刻记住这一思想观,坚持人的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使得人们反思原本被人们所推崇的人类中心论,天人合一这一在古代就被各大家反复提及的思想观有了其用武之地,人们主张树立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天人合一观,使人不仅能够得到合理的生存和发展,在追求物质的同时注重价值理性的发展,而且不断促进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绿色家园,回归自然,享受自然人生。(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世英,哲学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2版,P242。

[2] 陈 尧,赵东伟,人类中心主义的时代内涵——兼谈主客二分和天人合一[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3] 张世英,哲学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2版,P248。

[4] 杨伯峻,杨逢彬,孟子[M],岳麓书社,2000年7月第1版。

[5] [6][7]荀况.荀子[M ].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P45,P158,P325。

[8] 宋志明,向世陵,姜日天,中国古代哲学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P57。

[9] 徐春根,天人合一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5月第3期。

[10] 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P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