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滇海虞衡志》的民俗旅游文献学价值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滇海虞衡志》的民俗旅游文献学价值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针对云南民俗旅游发展对民族传统历史文化内涵的需求,通过探析《滇海虞衡志》在云南民俗旅游方面的文献学价值、分析书中蕴含的丰富而珍贵的民俗资料对现代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考证依据作用,认为《滇海虞衡志》是历史的遗存、是人文精神的缩影,能为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从而彰显古代文献之于地方旅游业发展的文献学价值及现代意义。

[关键词]檀萃 滇海虞衡志 民俗旅游 文献学

[分类号]G256

1 檀萃与《滇海虞衡志》

檀萃(1724―1801),安徽望江人。1778年补云南禄劝县知县到云南。后受聘任昆明育才书院、万春书院主讲,居滇20年。学识渊博,学问文章为世所崇。著有《滇海虞衡志》、《农部琐录》、《华竹新编》、《滇南山水纲目考》以及蒙自、浪穹、顺宁、广南、腾越县志等。

《滇海虞衡志》(以下称《滇海》)是在75岁返乡归途中仿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而作此书,以表其“拳拳于滇”之情。全书包括志岩洞、志金石、志香、志酒、志器、志禽、志兽、志虫鱼、志花、志果、志草木、杂志、志蛮十三篇。虞衡,周官名,见于《周礼・天官・大宰》“虞衡,掌山泽之官,主山泽之民者”。

《滇海》是一部“土训”之书,在云南古籍志书中,以“虞衡志”命名的书仅此一部。与其他志书相较,该书在形式上分类记述,便于检索;在内容上,广采博收、参记见闻、考辩异同,记载了云南清中期以前的地方土地山林川泽、出产品物、民俗生活,是一部“地方性百科全书”似的古籍,所记内容又被多部古籍辑用,文献价值突出。随着云南民俗旅游发展对民族传统历史文化内涵需求的日益增强,地方文献更具有新的现实意义。蕴含着珍贵的民俗旅游资源,能够转化成云南民俗文化和旅游经济的亮点,这就是地方古籍文献的考证依据作用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体现,可见,文献是历史的遗存,对古代旅游文献的研究,有利于对文献的保护和对云南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 《滇海虞衡志》蕴含着珍贵的民俗旅游资源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旅游,是民族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中最富有生命力的组成部分,能使旅游者在精神上、文化上获得独特享受。《滇海》是云南各民族历史文化的活的标本和缩影,有浓郁的民俗风情,体现了云南民俗的多样性、全民性和自然性特点。

2.1 物质生产习俗

云南物产丰富、人民有高超的民间工艺,金石、香、酒、禽、兽、虫鱼、花、果、草木应有尽有。《志器》篇载:“白铜面盆,惟滇制最天下”,“独绝者唯面盆,所以为海内贵”,此外,还大量生产制作铜屋、铜瓦、各种铜像、钟、磬、鼎、铜炉等。书中详细记述的制铜过程,师徒相授、星火相传,现在的鹤庆县还继续使用着铜制的面盆、菜盆,春节时家家都用铜火锅,这已逐渐成为乡村旅游的独特之处,使那些热衷于乡村旅游的人们能感受到历史的真实,得到内心的满足与愉悦。《志金石》载:“楚石出大理点苍山,宝贵闻于内地”,“楚石器物”,“制作甚精”。可见大理人对大理石的喜爱由来已久,而今家家都有大理石制品,是馈赠亲朋好友的必备之物,一直以来也是最具特色的旅游产品。

《志草木》载:“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普洱茶曾经是贡品,后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和记忆。上世纪末开始,又重新被重视和热捧,成了国内外游客必买之物。这其实是将古代旅游文献与现代旅游市场和旅游者需求相结合的成功典范,同时也使茶马古道游日益升温,带动了旅游地“食住行游购娱”的整体发展。不仅重展历史风采,还推动了民俗旅游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2.2 民族生活习俗

2.2.1 服饰 服饰习俗深受自然环境、生产水平、生活方式、民族交融等条件的影响,云南少数民族由于复杂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服饰的多样性特点更为突出。《志蛮》详细的做了记录,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献资料。例如:“白罗罗者,裹头跣足,著两截衣,富人耳带铜环,衣如袈裟,以革带系腰”,而黑罗罗“在夷为贵种”,“土官服虽华,不脱夷习,其妇以采缯缠首,带金银大耳环,服锦绮,曳地尺余,然披黑羊皮于背,饰以金银铃索”,与汉杂居的海罗罗,则又是“居食衣服,悉与汉同”。这些记载,是创建民族服饰博物馆的文献依据,有利于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对服饰文化的抢救、保护、传播和利用。

2.2.2 饮食 饮食是人类的天然本能,除了与人类的生活密不可分外,还与各民族的风俗和淳朴感情息息相关。书中写道“老酒,滇南士大夫家亦藏之”,“蛮人嗜酒”,“聚而酣之”,《志蛮》:“有十客则令十人行酒,酒初行,乐生一人大呼,众和之,如此三,既就坐”,“开年客至,必供白酒煮鸡蛋两碗,乃为亲密”。现在,彝族和白族都有《酒歌》作为接待嘉宾的开场曲目,将云南少数民族的豪爽与热情淋漓尽致的展现给中外游客,深受旅游者喜爱。

云南的气候和山川特点,为云南民族先民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充分体现了其自然性特点。如:《志虫鱼》载“滇池多巨螺”,“则滇嗜螺蛳已数百年矣”。如今,沙锅鱼、酸辣鱼、煮泥鳅、爆炒鳝鱼、炝螺蛳、海菜芋头汤等,已成为旅游者必品的民族特色食谱。

2.2.3 岁时节令 云南各民族由于自然地理、生产方式、历史发展和文化形态等方面的不同,出现了独特的时令日子,而一旦形成,这些日子就成了全族性的、集体性的和传统性的。么些族,“正月五日,登山祭天”;嫂且族,“以丑月为正月”;土人,“寅、午、戌日,人城交易”;白罗罗,要在五月二十三日,对死者进行祭拜。现在的云南,依然保留着定时赶集交易,春节期间要拜山、祭天、祭祖的习俗。

2.3 民族礼仪习俗

这是云南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经历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习俗,包括生活方式、婚丧礼俗、待客往来等,是民俗旅游资源中很有特色的一个部分。

《志蛮》载:“然富者多聘汉儒为师。习六艺,补博士弟子”,可见,虽称为蛮,其实是读书知礼、讲究长幼有序、勤劳俭朴的民族:“平素弟妇见兄公,必肃立低头不敢仰视”。海罗罗“居家俭朴,情性和纯,且知读书”;黑罗罗“担柴荷蒉,治生勤苦”;么些“俗俭约,饮食疏薄”。在待客往来方面也很讲礼仪:“贵宾至,以松叶席地,自门径至堂室,履之清滑可爱”,大有回归自然之感。

婚嫁习俗在民俗风情中独具魅力。“妇拥夫资,不欲他嫁,则招夫,谓之上门,既能专制,所有亲族不得过问”,这一习俗保留至今。婚礼中,有“接松棚会宴”的,也有“婚嫁尚侈,诸种人所不及”的。黑干夷讲究男女自由恋爱:“居深山密箐,男吹笙,女弹口琴,唱和相调”。如今,婚俗表演已成为歌舞表演中必不可少的段落,增添了旅游情趣。

2.4 民族信仰习俗

民间信仰和宗教习俗,是一个民族文化最深层最基本的构成之一,由此反映着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方面,书中写到:古宗“以藏佛经为富”,

焚人“相见合掌为敬”,可见,佛教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早在南诏大理国时期就有“妙香佛国”之称,佛儒合流、通释习儒,以僧道为官、以佛法治国,因此,南诏大理国人民深知佛法,易于治理。如今,即使住着别墅,只要家有老人,都会供奉观音菩萨像,老人也会每天念诵经文。大理的“三月街”,就源自于佛教传说,鸡足山是宗教旅游胜地。版纳的浴佛节,完整保留了对佛教的信奉活动,游人出入寺庙,不可越矩。

祭祀占h方面,《志香》中载“滇人祭神用降香,故降香充市,即降真香也”。《志蛮》:“峨昌,祭以犬,占用竹,三十三茎,略如簪”,“窝泥,祭用牛羊,挥扇环歌,附掌踏足,以钲鼓、芦笙为乐”。现在的白族,用猪头和完整的公鸡祭祀,也要烧香、请专人念经。这些特有的民族文化现象,深深吸引着世人的目光,能满足旅游者探奇的心理。

3 《滇海虞衡志》为开发旅游业提供了新的视角和丰富的考证依据

3.1 自然旅游资源依据

云南自然资源丰富,《滇海》作者在书中多次用了“最天下”、“甲于天下”这样的词,可见的确是独特之物。如《志花》篇“滇南茶花,甲于天下”;《志果》篇“查,巨亦甲天下”,“查饯、查膏尤佳”;《志草木》“滇之茯苓甲于天下”;而“蒙自鸡枞之名,独冠于全滇”,这无疑为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文献支持和考证依据,可据此深入民间采访,还原物品原来的风貌和地位,制作丰富的旅游产品,增添云南旅游的吸引力。

自然资源中以民族地区复杂的地貌构成,形成千奇百怪的自然景观及与之相适应的人文生态环境和异彩纷呈的民族风情交相辉映,成为绝佳的旅游吸引物。

3.2 民俗生活旅游依据

其最具魅力之处在于真实性和可体验性,文献中的记载,旅游者同样能够亲历与感受,成功的实现角色的转换,这种参与式的旅游是民族地区独特的旅游形式。

《滇海》描述了生产生活场景和生活情趣。“寻常杯杓,必资花生”的惬意;品普洱、赏茶花的雅趣;“天日晴朗,滇人多放鸽,散于满城,铃叫盘空,笙箫响逸”好不自在逍遥;“乡村饮宴,则击大鼓,吹芦笙,舞牌为乐”的民俗乐趣;“以茶易马”的古老贸易方式等等,使现代人能从中探寻人文科学的理性之光,得到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从而满足“回归”的审美需求。

近年来的民族生态村、民族风情园,是展现民俗生活最好的载体,但不能泛滥甚至变味,可依据文献记载,采用分主题、分时代、分单元的形式,划分旅游区和生活区,展现民俗生活的真实,但又不失传统文化舞台化后的观赏性。这些记载,是历史的遗存,是人文精神的缩影,也最能打动旅游者的内心。这不仅是对历史真实的保护,也能满足旅游者探新探奇、回归自然的审美心理。

3.3 科学考察旅游依据

在《志岩洞》中记录了“南诏五岳”之说,在记玉龙雪山时,毫无保留的记述了游者的惊喜“即惊以为内地所未有,况此奇幻巨力,几出天地之外”。云南特有的喀斯特地形,既是科考旅游的重要之地,又能体会寻幽探奇的奇妙感受,同样有巨大的吸引力。

云南独特的气候和地质条件,在书中专门有《杂志》篇记载,雪、风、云、雨、雷霆、冰雹、地震、瘴气都有详细记录,这也为科学考察旅游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是不可多得的史料依据,也为旅游者了解云南在自然气候方面、社会生产生活状况方面的变迁提供了参考。

此外,对民族服饰的科考研究,是民族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各民族特有的服饰,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和史料价值。《志蛮》中记述了四十多种不同民族或不同支系的民族服饰,为科考游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依据。

当过去的一切都成为历史、而历史又积淀了文化变成了文献,我们就能凭借这些文献唤起对历史的记忆,它理应在旅游活动的过程中,“被观赏、被分享、被保护、被诠释和延续”,彰显古代文献之于地方旅游业发展的现代意义,同时,为云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促进云南民俗旅游的发展。

[作者简介]成瑶,女,1971年生,馆员,20余篇;段国伟,男,1970年生,政工师,2篇;范明泉,女,1967年生,副研究馆员,20余篇;李新,男,1962年生,副研究馆员,20余篇;李群,男,1960年生,研究馆员,馆长,20余篇,出版专著2部,主编教材2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