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蹲下来 倾听孩子的需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蹲下来 倾听孩子的需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语文教育改革轰轰烈烈,但教学效率低下是不容回避的现实,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的“教”脱离了学生的“学”。因此教师应该蹲下身来,倾听学生的需要,努力建构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课堂。可以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想其所想,拨动心弦;灵活教学,贴近学生;倾听对话,有的放矢几个方面入手,帮助、引导、促进学生的主体学习,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实实在在地指向有效教学,拥有明媚的春天。

关键词:有效教学;学习主体;倾听;对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5-132-02

这几年,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相当活跃,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越来越多的一线语文教师在研究、理解新的教育理念并用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但我们也发现,课堂上,老师的教学技巧出神入化,课堂气氛热烈民主,可是,热闹过后,又留给学生多少东西呢?事实是,学生可以将一口英语说得很溜,却要将“羽扇纶guān巾”读成“羽扇纶lún巾”,将“震撼”写成“震憾”;可以将歌词记得滚瓜烂熟,却背不了几篇古诗文。谈娱乐新闻时,滔滔不绝;赏析文章时,却只会“好”“形象生动”等,至于具体好在哪里,支支吾吾,言不及义,写起文章来,动辄回到小学甚至幼儿园,表面化,幼稚化……语文教学效率低下已经是不容回避的现实。

为什么会如此?很重要的一点是,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脱离了学生的“学”。语文是母语教学,而且“语文课的课程体系不是学科性的,整个教学主要不是引导学生对某个学科对象的认识,所以语文课程的教学体系不可能像物理、数学等课程一样直接依靠本学科的知识系统来支撑,通常采取的是文选式的安排”,也就是说知识是隐性的。这样一来,一篇篇课文对高中学生来说,是不存在字面上的阅读障碍的。相反,在教师上课前,学生对课文或多或少已有自己的理解,语文教师,面对的不是惶惑的未知者,而是自以为是的“已知者”。因此,语文教师要做的,应该是从学生已知中揭示未知,在其感觉和理解上的盲点下工夫。但糟糕的是,语文教师主宰着教学,“我”教什么,“你”就学什么,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传授”。教师成了主体。课堂表面上很热闹,但基本上都是“师问生答”的模式,将过去的“满堂灌”“一言堂”转化为一连串的小问题追着学生“满堂问”。课堂上“发言过剩”,却缺少“倾听和对话”。这样的教学没有着眼于学生的“学”,又谈何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能力的发展呢?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这个故事:人们发现三四岁的孩子不喜欢呆在商场里,这让大人们很不解。商场里五颜六色的小玩意儿为什么不能吸引小孩子呢?有很多专家进行了分析,都无法释疑,但有一位儿童心理学家轻而易举地解答了这个问题。他的方法是蹲下来,他处在和儿童同样的高度环视四周,结果看到的都是大人的腿。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教师要学会蹲下来,倾听孩子的需要

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所谓“教”,最终也就是为了学生的“学”,所以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因此,教师要蹲下来,倾听孩子的需要,努力建构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课堂。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就能变“要他学”为“我要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很多语文教师都会设有课前三分钟演讲这一环节,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但演讲的形式比较单一,基本上是台上学生拿着一本《格言》之类的杂志照本宣科,台下学生神情漠然,爱听不听,使得这三分钟演讲往往流于了形式。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就想,不妨将课前演讲的形式变一变。真正的表达能力是要在一定的情境中体现的。因此我设计出10多个适合即席演讲的题目,然后把它们写在纸条上,让轮到的学生抽签,作即席演讲。一些有趣的题目包括“劝我们买你身上穿的衬衣”“说出5种以上筷子的非常规用途”“请说出5条以上我很幸福的理由”等。这样一来,难度增加了,而且这些题目新鲜,也贴近他们的年龄,于是很快就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能注意为学生的学,创设一定的情境,就将极大地改变学习的状态。

二、想其所想,拨动心弦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和话语权利,师生关系是非平等的。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唯师是听”,师生关系紧张。这就好比我们前面讲到的那个故事,不蹲下来,怎么会知道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需要什么。因此现代教育观念强调师生关系的平等是不无道理的。教师应该想学生之所想,抓住契机,帮助他们成长。例如前段时间,惊蛰刚过,雨季开始,诚如余光中先生在《听听那冷雨》中写的:“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于是不少学生都在随笔里抱怨这没完没了的雨,感觉自己人都要发霉,甚至说,干脆将自己挂在衣架上晾晾干。这种情绪多多少少影响了学习的状态,整个人焉焉的,提不起精神。随后的那个周末,天奇迹般地放晴了,久违的太阳好得让人心情愉悦。于是,那节语文课上,我对学生说:“这个周末我就不布置作业了,我希望大家能趁这难得的好天气,出去走走看看,找寻春天的气息。有些花已经开了,即使没有看到,看看树上的那些个嫩芽也是好的。”话音刚落,学生就热烈鼓掌,还有几个学生喊道:“老师,还是你了解我们!” 没想到的是,回来的那个星期,好多同学都写了这个周末与春天的相遇。有一个女生还说自己和同学真为一树的繁花惊叹、感动,还为这花是梅花还是桃花而争论不休呢。这样的体验,不正是有益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吗?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其著作《给教师的建议》中曾说过:“让孩子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语文教师不就是那个教会他们拨动琴弦的人吗?所以,当我们能放下姿态,想学生之所想,就能真正地了解他们的需要,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灵活教学,贴近学生

语文学科是选文式的安排,有些文章由于文章体裁、所写年代、思想内容,加上学生个人阅历、思想学识等因素的影响,和学生有一定的隔膜。这个时候要让学生真正走进文章,完成自我,就需要教师贴近学生,灵活地选用教学手段。例如苏教版必修二专题一有一篇课文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的节选,文章第一部分是写地坛对我的启示,第二部分是表现母爱的伟大。前一部分还好分析,但第二部分如何教,就让我颇费踌躇。虽然母爱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但学生没有史铁生在20岁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经历,也没有为人父母的体验,他们的生活还没遇到过史铁生这样的困境,需要想清生和死;他们也习惯了爱的取得,而不懂得子女的苦在父母那儿是要加倍的。如果我让他们找母亲的行为表现,分析母亲的形象,那这个母亲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很难会触及学生的心灵。在反复阅读文章后,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以自己的朗读去感染学生。这是一个冒险的决定,但我想试一试。因为我觉得史铁生这些真情实感的语言本身比我的苍白说教要有力得多。事实证明我这样的尝试是成功的。学生在随笔中这样写道:“整个教室安静极了,只有那些隽永的文字如泉水缓缓流进我的心里。这样的场景我想我一生都不会忘记。到现在,我读《我与地坛》已有五六遍了,每次读都有新的感动。”还有一个学生学了这篇文章之后,就去买了史铁生的书。

我们说教无定法,教师应该根据需要,合理灵活地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课堂中,达成更有效地学习。

四、倾听对话,有的放矢

真正开放的课堂是不只允许学生发言,而是尽可能地促进对话。与教材、与同伴、与教师、与自我等的对话。教师在对话过程中,应该学会蹲下来,更好地倾听学生的想法,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兴奋点,促使他们朝着最近发展区发展。记得在教苏教版必修三第二专题的一篇课文《品质》时,正式上课文之前,为了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以及对这篇小说的把握程度,我叫了几个学生谈谈自己读后的体会。其中一个女生讲得很好,说自己读完后,被主人公坚持品质的可贵人品震撼到了,但是有一句写主人公的肖像时说“含讽带刺的红胡根”不理解,感觉写得很怪。随即就有好些同学表示存在同样的疑惑。这个问题出乎我的意料,但此时如果我置之不理,执意按自己的设计完成教学进程,那么也许“我”的教是完成了,可学生的疑点、难点却没有解决。只有预设,没有生成的教学是单薄的,难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当时,我先是肯定了这个学生认真预习,发现问题的习惯,然后让大家再仔细阅读课文,看看作者为什么这么形容他的胡子。这也是给我自己争取思考的时间。随后的课堂,我们通过细读课文,发现作者对格斯拉胡子的描写不只一处,作者并不是随意一笔,而是抓住格斯拉胡子的变化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而且,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这“含讽带刺的红胡根”也是人物内在精神的外现,表现了他对大工业公司采用次等皮革降低成本,制作劣质靴子的鄙视。通过学习,学生也更好地把握了格斯拉的人物形象,学会了写人物的肖像要表现出人物的精神风貌,而且对抓住细节表现人物这一写法也有了更深地体会。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很高,因为问题是他们提出的,解决的是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难点。

我们说有效的语文教学应当从大一统的传授型方式中蜕变出来,建构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课堂,但要注意的是,教师不是学习活动的旁观者,而是参与者、引导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就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是学生学习的高级合作者,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是平等的,但教师应是平等中的首席。所以教师要学会倾听,做到有的放矢,帮助、引导学生的学习。

要创造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学,就要求教师时时刻刻心里装着学生,能蹲下来,倾听学生的需要,因为语文学科从来都是“人的学科”。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实实在在地指向有效教学,才会拥有明媚的春天。

参考文献

[1] 钟海青. 戚业国.走向高效能的教学[M].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

[2] 巢宗祺.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

[3] 尹祖琴. 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教师成长篇[M].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

[4] 刘大为. 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知识问题[J]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5(5)

[5] 佐藤学著. 李季湄译. 静悄悄的革命[M].长春 长春出版社,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