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春信一枝且细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春信一枝且细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莫言从斯德哥尔摩回来了,捧回了诺贝尔文学。一个多月来围绕莫言获的新闻狂潮浪花渐平。也不知什么时候起,中国人有了诺贝尔情结。据说,在1999年,华裔诺贝尔物理得主杨振宁先生曾经预测,未来20年内中国本土会出现可获诺贝尔的科学家。所以,本世纪以来,每年到诺贝尔公布时,总会有人问:中国离诺贝尔有多远。问得多了,也未见有获迹象,于是乎有人愤愤然声言杨氏预测是忽悠。这回,莫言真的获得了诺贝尔,虽然是文学,而不是科学,并不能验证杨氏预测,但是不管怎么说,总是一个好兆头,给了有诺贝尔情结的人们一个很好的心理抚慰。

2010年10月,在当年诺贝尔公布的前夕,有一位网友曾发过一个帖子:为了科学,请忘记诺。他写道:探索未知,造福人类,才是科学家的任务,相信没有一位诺贝尔获得者是为了获得诺贝尔才做科研的。此言极是!我们要稍加补充:为了知识和文化的创造,请忘记诺。获诺贝尔文学之前,莫言就屡屡表示,诺贝尔跟作家的写作并没有多少关系,没有说哪个作家非要努力创作来迎合这个,个人发奋要得什么,是不可能写出好小说的,“忘掉所有的项是所有作家最好的选择。”这并不是阿Q式的,而是心灵的自觉。知识和文化的创造,终极目的不是为了获,而是人类福祉。现实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获,而是生活的需求、人的本性的需求。好奇、兴趣、攻坚克难、更高的表达、解决问题……才是创造力的源泉。而脱离本质和违背规律的种种努力,其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于真正的创新、创造无涉。

北京大学饶毅教授在谈到2012年诺贝尔时认为:“比起创新,我们更缺认真执着”。他用日本生命科学发展的事实说明:“只靠、或主要靠认真执着,也可以做出重大科学成就,也可以领先世界”;“高度的创造性,可能只是少数人能做好,我们应该有环境发挥他们的作用;而认真执着,是大多数人都不难努力就可以做到的。所以,也许我们国家目前情况下首先和普遍要追求的应该是认真执着。”饶毅教授说得很实在、很在理。认真执着是一种品格、一种精神,有这种品格和精神,才会有创新和创造。中国古代曾经有龟兔赛跑的寓言,龟胜兔败,胜者在执着坚持,败者在心浮气躁。2012年诺贝尔生物得主之一,英国科学家约翰・格登的成长经历,也说明了认真执着的精神价值。这位79岁的老人63年前在生物课上排名全班倒数第一,并且被授课老师评价为“非常愚蠢”。但他痴迷不改,试想揭开毛毛虫孵化成飞蛾的秘密。就是这样一个被认为“连基本的生物学知识都学不会,想在这个领域有所成就完全不可能”的人,后来不仅在牛津大学拿到了生物学博士学位,而且“革命性地改变了我们对细胞和组织发育的认知”,作出了杰出的科学贡献。那份糟糕的中学成绩报告单,至今被显眼地挂在约翰・格登办公桌的正上方,它似乎给了约翰・格登一些特别的动力,使得他能够持续地坚守自己的追求。我们应当想到的是,教育如何培养这种认真执着的精神,如何去关怀那些“愚蠢的脑袋”。

莫言从斯德哥尔摩回来了,“莫言热”会不会如莫言所言,一个月就退去,无关紧要。紧要的是。我们能不能从一年又一年的诺贝尔中得到点什么启示,能不能从莫言身上看到真正的光芒。见到过几本总结诺贝尔获“规律”的书,它们似乎想为人们提供某种启迪。愿望是善良的,可告诉人们的有时并不是内在的精神实质,而是如何去争取获,走到追逐功利的老路上去了。唯愿莫言获带来的不只是心理慰藉,而是更多的思考,是知识和文化创造的本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