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跋敦煌本《黄帝明堂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跋敦煌本《黄帝明堂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俄藏敦煌文献收录《黄帝明堂经》碎片五个。该文将五个残片进行了缀合整理,并将缀合后的写卷与传世医籍《针灸甲乙经》、《外台秘要》、《医心方》以及今人黄龙祥辑校本《黄帝明堂经辑校》对勘,就写卷与各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肯定了写卷作为《黄帝明堂经》早期传之一的文献价值。

关键词:《黄帝明堂经》;敦煌本;缀合;研究

中图分类号:G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2)06-0080-05

《黄帝明堂经》是我国现知最早的一部针灸腧穴学专著,约成书于汉代,著者不详[1]。盖雷公问以人身经络之道,黄帝乃坐明堂以授之,后人本黄帝之法追述之以成此书。是书对我国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惜其亡佚甚久,《旧唐书·经籍志》中记有“黄帝明堂经三卷,杨玄孙撰注”①。晋人皇甫谧“取黄帝《素问》、《针经》、《明堂》三部之书,撰为《针灸经》十二卷”[2],保留了《黄帝明堂经》的部分内容;唐人王焘在其《外台秘要》卷39“十二身流注五藏六腑明堂”[3]部分,直录《甲乙经》中有关“明堂”的内容,同时也保留了甄权修订的《明堂人形图》和杨玄操撰著的《黄帝明堂经》的部分内容[4],在一定程度上间接保存了《黄帝明堂经》;日本仁和寺发现了两轴杨上善《黄帝内经明堂》残卷,惜仅存其序文及卷1肺经部分十穴而已,难窥全貌[5];日本人丹波康赖《医心方》卷2尽抄《黄帝明堂经》穴位及主治之法,亦保存了《黄帝明堂经》的佚文②,是辑复、研究《黄帝明堂经》的珍贵文献。今人黄龙祥以《针灸甲乙经》为主本,以《外台秘要》、日本现存《黄帝内经明堂》以及《医心方》三书作为补辑的主要依据,并博采众书,著成《黄帝明堂经辑校》[6]一书,为《黄帝明堂经》的辑复工作贡献至巨,然因其所据为《针灸甲乙经》、《外台秘要》等传世古医籍中残存的《黄帝明堂经》内容,在辑复上亦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医学文献中,亦发现《黄帝明堂经》写卷碎片。然研究敦煌医学文献的学者往往将重点放在英藏与法藏写卷中,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对俄藏涉及甚少,因此,仅有马继兴《敦煌古医籍考释》(以下简称《考释》)[7]、李应存《俄罗斯藏敦煌医药文献释要》(以下简称《释要》)[8]二书对Дx.235、Дx.239和Дx.3070三个抄录《黄帝明堂经》的碎片有过整理和校释,然此二书对敦煌本《黄帝明堂经》的残片收录并不完备,且在校勘上亦有阙漏之处。

经过仔细查找整理,发现敦煌本《黄帝明堂经》碎片共有五个,分别为Дx.235、Дx.6634、Дx.11538b、Дx.239和Дx.3070。

Дx.235,残片,首尾均残缺,起背部穴位“胃俞”条“谷食不下”之“食”,至“膀胱俞”条之“灸三壮”,凡18行,行约20字,首4行上部残缺,第5、6、10诸行下部残缺。抄录内容为“胃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旁光俞”五个穴位。

Дx.6634,残片,起“膀胱俞”条“主要脊强痛”,至“白还俞”条“刺入五分”之“五”字,下部残缺,凡8行。抄录内容涉及“膀胱俞”、“中膂内俞”、“白还俞”三个穴位。首行“主要脊强痛”为“膀胱俞”主治病症,与Дx.235末行“膀胱俞”灸针手法“刺入三分,灸三壮”内容正相衔接。

Дx.11538有两个残片,其上部残片为不知名医经。其下部残片(标之为Дx.11538b)起“膀胱俞”条“腹要以下至足”,至“次聊”条“少阳所结”之“阳”字,上部残缺,存12行。抄录内容有“膀胱俞”、“中膂内俞”、“白还俞”、“上聊”四个穴位。首行首字“腹”字旁有小字“俛仰难,不得仰息,痿重,尻不举,溺赤,脊强”,系增补漏抄“膀胱俞”之主治病症。残片前8行文字与Дx.6634的8行文字可相连,如Дx.6634首行末字“少”与Дx.11538b首行“腹”字相衔接,Дx.6634第6行“安”与Дx.11538b第6行“木”缀合成“案”字。

Дx.239,残片,起“白还俞”条“尻重不能举”之“重”,至“魄户”穴条之“在第三椎下两旁”,下部残缺,共21行。共抄录“白还俞”、“上聊”、“次聊”、“中聊”、“下聊”、“附分”、“魄户”七个穴位内容。其第2—4行文字与Дx.11538b末3行在内容上可相衔接,如Дx.239第4行末字为“阴”上部残画,Дx.11538b末行首字为“阴”下部残画,二者可相拼接。

Дx.3070,残片,起“魄户”条“刺入五分”之“入”字,至“噫嘻”穴条“在肩博内廉”,下部残缺,共5行。抄录“魄户”与“噫嘻”二穴。

五个碎片缀合后的顺序为Дx.235+Дx.6634+Дx.11538b+Дx.239+Дx.3070(图1),凡53行,抄录《黄帝明堂经》胃俞、三焦俞等背部十六穴的部位、针灸手法及主治病症。

关于写卷的定名,诸说纷纭。《俄藏敦煌文献》将Дx.235、Дx.239、Дx.3070三个残卷缀合,定名为《医书》[9],日本人小曾户洋认为这三个残片系《黄帝明堂经》古传本之一种,马继兴《考释》据此定名为《黄帝明堂经》[7];《俄藏敦煌汉文写卷叙录》定名为《针灸甲乙经》[10],李应存《释要》以之为“《针灸甲乙经》节选充实残本”[8]79。察写卷内容与体例,共抄录人体背部“胃俞”等十六穴的部位、针灸手法及主治病症,与今人黄龙祥《黄帝明堂经辑校》上编“背自第一椎两傍侠脊各一寸五分下至节凡四十二穴第八”及“背自第二椎两傍侠脊各三寸下行至第二十一椎下两傍侠脊凡二十六穴第九”中所列之“胃俞”至“噫嘻”穴内容体例相吻合;《针灸甲乙经》卷3“背自第一椎两傍侠脊各一寸五分下至节凡四十二穴第八”中撰述了胃俞等穴的部位和针灸手法,然各穴位主治病症则散见在卷7至卷9各章,其抄录体例与写卷不同,且主治病症未及写卷之全面,故从《考释》将写卷定名为《黄帝明堂经》。

敦煌本《黄帝明堂经》与传世医籍中残存的《黄帝明堂经》佚文略有不同,当是《黄帝明堂经》另一古传本,而作为《黄帝明堂经》的早期传本之一,敦煌本《明堂经》的价值不言而喻,今将敦煌本《明堂经》与黄龙祥《黄帝明堂经辑校》(以下简称“黄辑本”)进行比对,反复校读,参以《针灸甲乙经》(以下简称“甲乙经本”)、《外台秘要》(以下简称“外台本”)、《备急千金要方》(以下简称“千金本”)、《医心方》(以下简称“医心方本”)等传世医籍中残存的《明堂经》内容,可以看出:

一、敦煌本《明堂经》与“医心方本”抄录自同一版本,与“甲乙经本”等其他医籍抄录《明堂经》所据版本不同,当系《黄帝明堂经》另一古传本。

(一)敦煌本与“医心方本”完全相同、与其他各本相异处:

1.肾俞,在第十椎下两旁各一寸半。

“一寸半”,“医心方本”相同,“甲乙经本”、“黄辑本”作“一寸五分”。

2.噫嘻,在肩博内(廉)。

“噫嘻”,“医心方本”相同,其他各本均作“譩譆”。

3.(三焦俞)……食饮不下,肠鸣胪(胀)。

“食饮”,“医心方本”相同,“黄辑本”、“外台本”作“饮食”,“甲乙经本”作“食”。

(二)敦煌本与“医心方本”略异,与其他各本差异明显处:

1.(肾俞)……两胁难以息,心下填坚痛。

“两胁难以息”,“医心方本”作“两胁难”。“黄辑本”、“甲乙经本”、“外台本”作“两胁引痛”;此处“医心方本”摘录未全。“心下填坚痛”,“黄辑本”、“医心方本”作“心下 痛”,“甲乙经本”作“心下贲痛”,“外台本”作“心下焦痛”。案《广韵·真韵》:“ ,肉胀起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浊气在上,则生 胀。”[11]此处言针灸肾俞可治心下胀痛之症,敦煌本作“填”为“ ”之形误字。

2.上聊,在一空要果下一寸,夹脊臽者……主要痛而清,若伛,阴皋……不禁白淫。

“要痛”,“医心方本”作“腰痛”,“要”与“腰”同。“黄辑本”、“外台本”作“腰脊痛”,“甲乙经本”作“腰足痛”;“若”,“医心方本”作“苦”,二字形近而误,其他各本作“善”;“阴皋”,“医心方本”作“阴睾”,其他各本作“睾”。

从以上数条可以看出,敦煌本《明堂经》与“医心方本”从文字和行文上甚为接近,其二者抄录或引用之《明堂经》当系同一版本,因“医心方本”属摘抄性质,故引《明堂》时删减内容较多,然仍可看出二者源出同一版本;而《外台》、《甲乙经》等所据版本,则与敦煌本差异较大,其所据当是另一版本。

二、敦煌本《明堂经》作为《黄帝明堂经》的早期传本,对《黄帝明堂经》的辑复工作可起到添砖加瓦之效。

(一)敦煌本《明堂经》可补“黄辑本”之脱文。

因《黄帝明堂经》未有完本流传于世,其内容只散见在各类医籍中,虽有今人黄龙祥的辑复本《黄帝明堂经辑校》,然“黄辑本”以《针灸甲乙经》为主本进行辑复,而皇甫谧撰《甲乙经》时“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2]2,对于《黄帝明堂经》并非是全文抄录,且《甲乙经》在流传的过程中也产生了诸多版本,因此必然会存在某些缺失,而敦煌本正可以补其之缺。如:

中膂内俞,在要下第廿椎下两半,侠脊起肉。刺入三分,留十呼,灸三壮。主要齐不可以俛仰,寒热痉,反互引,腹胀掖挛,背央央引胁痛,内引心,刺足大阳,从项始,数脊椎夹膂,如痛,案之应手者,刺之旁三廉,立已。(敦煌本)

中膂俞,在第二十椎下两傍各一寸五分,侠脊胂起肉。刺入三分,留十呼,灸三壮。主痓,反折互引,腹胀掖挛,背中怏怏引胁痛,内引心,寒热。腰痛不可以俛仰。(黄辑本)

此条敦煌本“刺足大阳,从项始数,脊椎夹膂,如痛,案之应手者,刺之旁三廉,立已”句,黄辑本无,“外台本”作“中膂内俞,在第二十椎下两傍,各一寸半。侠脊起肉,灸三壮。主腰痛不可以俛仰,寒热痓反折互引,腹胀腋挛,背中怏怏,引胁痛,内引心。从项始,数脊椎侠膂,如痛,按之应手灸立已”。《普济方》卷413“针灸门”中“十二经流注五藏六府明堂”亦有关于此病证的描述:“中膂俞(在第二十椎下两傍,各一寸半。侠脊腴起肉,灸三壮。主腰不可以俛仰,寒热痉,反折互引。腹胀,背中怏怏引胁痛,内引心。从项始,数脊椎侠胁,里痛,按之应手,炙立已。)”[12]则“刺足大阳,从项始数,脊椎夹膂,如痛,案之应手者,刺之旁三廉,立已”句当属《黄帝明堂经》“中膂内俞”主治病症之一,因此可据敦煌本补黄辑本之缺。又如:

次聊,在第二空夹脊臽者中,阳阳明所结,主要痛忡忡然不,脊要背寒,赤白淫,心下积胀,要,后取尾胝与八聊要。(敦煌本)

次窌,在第二空侠脊陷者中,刺入三寸,留七呼,灸三壮。主腰痛怏怏不可以俛仰,腰以下至足不仁,脊腰背寒,女子赤白沥,心下积胀。(黄辑本)

“后取尾胝与八聊要”句,“黄辑本”无,“外台本”作“先取缺盆,后取尾骶与八 ”,《普济方》作“先取缺盆。后取尾骶与八髎”,此亦为“次联”穴针灸手法之一,当补之。再如:

聊,在第四空夹脊臽者中,阴少阴所结,主要痛下仓下不禁,赤淫,阴中刾要尻交者两胂上,肠辟泄注。(敦煌本)

下窌,在第四空侠脊陷者中。刺入二寸,留十呼,灸三壮。主腰痛不可反侧,尻中痛。肠鸣澼泄。女子下苍汁不禁,赤沥,阴中痒痛引少腹控不可俛仰。(黄辑本)

“刾要尻交者两胂上”句,黄辑本无,《甲乙经》卷12“妇人杂病第十”有“刺腰尻交者,两胂上,以月死生为痏数,发针立已。肠鸣泄注,下窌主之”[2]152,说明此句亦是“下聊”主治病证,当补之。

(二)敦煌本《明堂经》可正“黄辑本”之行文顺序。

《针灸甲乙经》各穴位主治病症分散在卷7至卷9,因此“黄辑本”在辑复各穴位主治病症时,顺序则相对有些混乱,现可据敦煌本以正其位。如:

肾俞,在第十四椎下两旁各一寸半。刾入三分,主要痛不可以俛仰反侧,热痉寒热,食两胁难以息,心下填坚痛,心如悬下引齐,少腹急痛,热面黑,目芒芒,喘欬少气,溺善浊出赤,风,头痛如破,足寒如冰,头重身热,振栗,要中四支淫泺欲欧,脉寒中洞泄,食不化,骨寒热互引,溲难,腹胀引背不得息。(敦煌本)

肾俞,在第十四椎下两傍各一寸五分。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主热痓,寒热,食多,身羸瘦,两胁引痛,心下痛,心如悬,下引脐,少腹急痛,热,面黑,目 ,喘咳少气,溺浊赤,骨寒热,溲难,肾胀。腰痛不可以俛仰反侧,风头痛如破,足寒如水,头重身热,振栗,腰中四肢淫泺,欲欧,腹鼓大,寒中洞泄,食不化,骨寒热,引背不得息。(黄辑本)

“腰痛不可以俛仰反侧”,黄辑本在“骨寒热、溲难,肾胀”句后。敦煌本则在主治病证首句,“外台本”亦同。“医心方本”作“主腰痛,热痓”,则“腰痛”在“热痓”前也。又如:

聊,在第四空夹脊臽者中,阴少阴所结,主要痛下仓下不禁,赤淫,阴中刾要尻交者两胂上,肠辟泄注。

(敦煌本)

下窌,在第四空侠脊陷者中。刺入二寸,留十呼,灸三壮。主腰痛不可反侧,尻中痛。肠鸣澼泄。女子下苍汁不禁,赤沥,阴中痒痛引少腹控不可俛仰。(黄辑本)

“肠鸣泄注”,“外台本”作“肠鸣澼泄”,在主治病证最后,“医心方本”同。再如:

上聊,在第一空在要果下一寸,夹脊臽者,足大阳少阳络。刺入二寸,留七呼,灸三壮。要痛而清,若伛,阴皐骞热,汗不出绝子疟寒热,阴挺出,不禁白淫,少阳所结,痉,背反折。(敦煌本)

上窌,在第一空腰髁下一寸,侠脊陷者,足太阳少阳之络。刺入二寸,留七呼,灸三壮。主热病汗不出。疟,寒热。腰脊痛而清,善伛,睾跳骞,女子绝子,阴挺出,不禁白沥。(黄辑本)

“要痛而清”,黄辑本在“寒热”症状后,“外台本”、“医心方本”及《普济方》均为首治症状,与敦煌本同。

(三)敦煌本《明堂经》可校正黄辑本等其他版本之误。

将敦煌本与“黄辑本”等其他版本进行文字上的比对,可以发现敦煌本作为早期传本之一,可以纠正某些文字上的错误。如:

(肾俞)……头痛如破,足寒如冰,头重身热,振栗。(敦煌本)

“冰”,“黄辑本”、“外台本”作“水”。水性为温,冰为寒,既言足寒,当作“冰”为是,《针灸资生经》:“足寒如冰,身肿如水。”《普济方·针灸》亦言“足寒如冰”。“甲乙经本”只言“足寒”,则“黄辑本”从“外台本”作“水”,误也。又如:

神堂,在(第)五椎下两旁,各三(寸陷者中。足太阳脉气所发,灸)五壮。主肩痛匈腹满,洒 (敦煌本)

“洒”下底卷残泐,“黄辑本”、“外台本”作“凄厥”,医心方本作“洒沂”。亦有作“洒淅”者,如《圣济总录》:“神堂……治肩痛胸腹满,洒淅寒热,背脊强急。”《普济方》:“神堂……治洒淅畏寒。”《针灸资生经》:“(明下)神堂、治肩痛。胸腹满。洒淅寒热。脊背急。(明同)……神堂疗腰脊急强逆气上攻时噎……治洒淅寒热。”《金针秘传》:“神堂……治肩痛,胸腹满,洒淅寒热,背脊强急。”“洒淅”,恶寒貌也,医籍中多见,“沂”为“淅”之误字。再如:

噫嘻,在肩博内廉。(敦煌本)

博,“外台本”作“膊”,“黄辑本”、“甲乙经本”作“髀”,“医心方本”作“髆”。《说文·骨部》:“髆,肩甲也。”段玉裁注:“《肉部》曰:肩,髆也。单称曰肩,絫呼曰肩甲。甲之言盖也。肩盖乎众体也。今俗云肩甲者,古语也。《释名》作肩甲。《灵枢经》作肩胛。”《说文·骨部》:“髀,股外也。”段玉裁注:“股外曰髀,髀上曰髋。”《正字通·肉部》:“膊,肩膊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豫部》:“搏,假借为膊。”是本字当作“髆”,“膊”为“髆”之后起换旁字,“搏”则为“膊”之借字。写卷作“博”,当是“搏”之手误。“黄辑本”、“甲乙经本”之“髀”为股外之部位,误也。

敦煌本《黄帝明堂经》作为《黄帝明堂经》的早期传本,与现行的古医籍中抄录的《明堂经》佚文有较大的出入,因此该本的整理研究,对《黄帝明堂经》的辑佚具有极大的文献价值,同时也为“针灸学”的研究提供了较大的医学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杨思澍.《黄帝明堂经辑校》述评[J].中医杂志,1988(2):53.

[2]皇甫谧.针灸甲乙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1.

[3]王焘.外台秘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1109-1112.

[4]孙树建.略论隋唐时期的《明堂》传本[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2(7):40.

[5]黄龙祥.《黄帝内经明堂》佚文考略[J].中国医药学报,1987(5):35.

[6]黄龙祥.黄帝明堂经辑校[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88.

[7]马继兴.敦煌古医籍考释[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454.

[8]李应存,李金田,史正刚.俄罗斯藏敦煌医药文献释要[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148.

[9]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俄罗斯科学出版社东方文学部,上海古籍出版社,编.俄藏敦煌文献:第6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48.

[10]孟列夫,主编.俄藏敦煌汉文写卷叙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620.

[11]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15.

[12]朱棣.普济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