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血液净化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一例报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血液净化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一例报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血液灌流;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百草枯中毒

【中图分类号】R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820-02

百草枯(paraquat,PQ),又名“对草快”、“克无踪”,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的有机杂环类接触性脱叶剂及除草剂,对人畜有较强的毒性。百草枯急性中毒是常见除草剂急性中毒之一,病死率在50%一80%[1]。近来我院重症医学科采用血液净化治疗中的血液灌流(HP)联合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VVHDF)方法成功治疗百草枯中毒患者一例,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者,男,30岁,因“自服百草枯40ml伴呕吐半小时”于2013-08-28日就诊。查体:BP150/93mmHg,HR63次/min,SpO295%(呼吸空气)。神志清楚,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4mm,对光反射灵敏,咽部充血,轻度烦躁,颈软,心肺未及异常。急诊化验:WBC10.9×109/L,N85.9%。血生化:肌酐120.8μmol/L,尿液颜色呈淡蓝色。经急诊室及时充分洗胃、输液后,收重症医学科对患者进行HP联合CVVHDF治疗,及其它常规治疗,包括使用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导泻、利尿、抗氧化、支持、对症治疗等。

1.2 方法

HP+CVVHDF联合治疗程序:采用瑞典金宝公司的Prisma flex血液净化设备,灌流器(Prisma flex 30Kit)加血滤器(Prismaflex M100)。灌流器先用葡萄糖注射液、肝素生理盐水预冲,前2500ml肝素生理盐水的肝素浓度为15mg/500ml,后500ml的浓度为100mg/500ml,冲洗速度为100~200ml/min,冲洗时,用手轻拍及转动活性碳罐,排除气泡,同时观察有无碳粒随液体流出,如有禁止使用。当冲至最后300ml时,将动静脉管路连接成闭路循环(200ml/min)大于20min,以保证活性碳充分肝素化,采用右侧股静脉穿刺术建立血管通路,HP治疗时间2h。CVVHDF血流速度为180ml/min,前置换1000ml/h,后置换500ml/h,透析液2000ml/h,治疗时间6h。肝素首剂量1mg/kg,维持剂量10-20mg/h,治疗结束前0.5h停用肝素。

2 结果

本例患者经HP联合CVVHDF治疗5日后神志清楚,呼吸平稳,血氧饱和度和肾功能改善,肌酐三日后达峰值420μmol/L,随后下降,逐渐恢复正常。尿液颜色5日后转为澄清、透明、淡黄色。2个月后随访患者肺功能、肾功能无异常。

3 讨论

百草枯属呲啶类除草剂,浓度多为20%的水剂,目前尚无特效的解毒药物。其毒理作用主要是损伤肺细胞而致肺内出血、水肿、透明膜变性或纤维细胞增生以及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功能器衰竭等,另外其还可损伤消化道黏膜以及肝、肾等脏器[2,3]。临床救治难度较大。

HP的是利用活性炭或树脂等强吸附剂的吸附原理,把血液引出体外,从而吸附血液中游离的自由基和毒性物质,达到清除毒物的目的[4]。同时,研究显示[3],HP对血中的百草枯有明确的清除作用,还可预防肝、肾功能不全,尤其是肺纤维化和呼吸功能衰竭。而CVVHDF结合了CVVH与IHD的优点,既可以清除炎症介质、内外源性毒素等中大分子物质,又可以清除肌酐、尿素等小分子物质,对百草枯所引起的水、电解质、酸碱失衡,以及并发ARDS、MODS的患者取得良好的疗效,从而达到解毒的作用[5,6]。因此HP联合CVVHDF用于百草枯中毒治疗应有良好的前景。但该方法的有效性尚待大规模临床研究证实,需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参考文献:

[1] 卢中秋,贺晓艳.百草枯急性中毒的诊治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20):1878-1881

[2] 龙勇,曾俊峰,江乾,等.急性百草中毒致肺损伤的发病机制及治疗[J].中国医药导报, 2011,8(33):171-172

[3] Cavaillon JⅢ,Fitting C,Adib-Conquy M.Mechanisms of immunodysre gulation in sepsis[J].Contrib Nephrol,2004,144:76-93

[4] 苑鑫,何跃忠.血液灌流在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方面的应用[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005,29(4):393-395

[5] 秦虹,马海,鹰孙晗.CVVHDF在老年多脏器功能障碍患者治疗中的监测和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09,7(11):179-180

[6] 周小曼.血液灌流联合血液滤过治疗35例百草枯中毒的疗效[J].临床与实用医学,2013,12(10):8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