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国海洋贝类的养殖概况与发展问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海洋贝类的养殖概况与发展问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最近50年,我国海洋贝类养殖产业,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带动下,有了空前大规模而又广泛的发展。1960年张玺、谢玉坎在《我国一些主要贝类的养殖》(《生物学通报》.1960,5:197~201)一文中,记载了半个世纪前我国贝类养殖的历史概况,虽然我国和埃及都是世界上养殖海洋贝类最早的国家,珠江口的牡蛎养殖也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可是一直到50年前,我国还是只有一些传统的贝类养殖产业,其中主要的有牡蛎类和缢蛏等的养殖,总共报道了14种养殖贝类,但大部分都是零星分散甚至还是处于实验养殖的种类。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生产特点,就是自古以来千百年不变的天然采苗,每年在繁殖季节对野生苗源加以大量采集,然后进行养殖到收成。但是,野生苗每年丰歉不一,采苗预报也难以解决问题,对养殖生产影响较大。因此,20世纪50年代,为了发展我国的贝类养殖生产,张玺、谢玉坎(1959)对贝类人工育苗的意义和方法做了系统论述,同时也提出了不完全的人工育苗(半人工育苗)的办法,奠定了贝类人工育苗的理论基础。

从1965年合浦珠母贝人工育苗产业化开始,开启了我国珍珠养殖产业从无到有的大发展,解决了依靠野生珍珠贝源无法创办珍珠养殖场的难题,为创建群众性的珍珠养殖产业提供了物质基础,也使得我国率先进入了完全的贝类人工养殖发展时期。后来,我国沿海从南到北,相继出现了不少依靠人工育苗而建成的贝类养殖产业。现在,我国除了野生苗源极为丰富的少数种类,利用人工育苗而进行的完全的贝类人工养殖生产已成为主流,并在不断地向现代化方向发展。随着养殖贝类种类的不断增加,养殖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地创新。现在我国养殖贝类的年产量约为50年前的几十倍之多。

一、我国海洋贝类的养殖概况

贝类即软体动物,全世界约有12万种,是动物界的第二大门,可供食用、药用、观赏和装饰等用,与人类利害关系密切,是主要的动物性食品来源之一,珍珠更是自古以来名贵的装饰品和药材。现在我国养殖的海产贝类种类共计三十多种、亚种,比50年前增加了1倍多。其中,分布全国沿海的种类有:盘鲍杂种、泥蚶、毛蚶、厚壳贻贝、海湾扇贝、长牡蛎、近江牡蛎、褶牡蛎、西施舌、缢蛏、菲律宾蛤仔和文蛤;仅生活在北方或基本上分布在北方海区的种类有:皱纹盘鲍、魁蚶、栉孔扇贝;栖息在南方海区的种类有:杂色鲍、九孔鲍、方斑东风螺、泥东风螺、蓝斑背肛海兔、杂斑海兔、翡翠股贻贝、合浦珠母贝、珠母贝、大珠母贝、企鹅珍珠贝、华贵栉孔扇贝、大獭蛤、波纹巴非蛤、丽文蛤和红肉河蓝蛤。

各种养殖贝类的生态习性不尽相同,比如腹足类有发达的足部,匍匐爬行生活;双壳类的蚶类、帘蛤类(含缢蛏等)穴居栖息;贻贝类、珍珠贝类、扇贝类用足丝附着生活;牡蛎类用贝壳固着生活。

摄食习性差别也很大,比如海兔类吞食泥砂底质中的营养成分,不分动、植物与有机、无机性质,属杂食性;鲍类以海藻为主要食料,基本上属于草食性,其齿舌类似锉刀,是锉食方式,但东风螺同样是锉食食料,基本上属肉食性;双壳类也称为瓣鳃类,鳃瓣是呼吸器官也是滤食食料的器官,对食料主要只有大小的选择,一般摄食海水中的有机碎屑等细小的浮游生物;贝类幼虫通常主要吞食微藻营养。

在现生贝类中,大珠母贝仅次于贝体最大的砗磲类,是最大的养殖珍珠贝类,壳高30厘米以上,壳重超过5千克。但是珍珠贝类的养殖是为了生产珍珠,而其他的养殖贝类则是为了食用。我国海产养殖珍珠年产量曾达到三十吨;食用贝类以牡蛎养殖的年产量最高,为350万吨,是南海和东海的传统产品;鲍类六万多吨,福建省占90%;扇贝类约115万吨,辽宁省占一半以上;蛤仔约300万吨,约占全世界总产量的90%;其余种类虽多,但产量都比较低。海兔类卵群带的干制品称为“海粉”,以前最高年产量为三十多吨。

近年来的趋势,传统的潮间带养殖的贝类产量不断下降,而完全的人工养殖和半人工育苗的贝类产量,以及潮下带垂下式牡蛎养殖的产量,连年来大幅度上升。养殖贝类的物种改良也有关键作用,例如张福绥等引进美洲海湾扇贝,并进行完全的人工养殖,造就了一种新的贝类养殖产业,对原有的扇贝养殖是一个产品改良和补充。从台湾引进的九孔鲍实际上是杂色鲍的一个亚种,对扩大养殖海区和增加生产都起了积极的作用。潮下带网笼、网箱垂下式吊养已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珍珠贝类、扇贝类和鲍类等的养殖生产,成为我国增加海洋贝类养殖面积和产量的生产方式。

二、海洋贝类养殖的发展问题

总体上海洋贝类的养殖落后于农业和畜牧业的现代化水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品种的培育

现在海洋养殖的贝类还没有品种。而众所周知,农业和畜牧业的优良品种为增加生产和改良产品质量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为了同样的目的要求,1992~1993年王春元研究员使用EDTA和EI两种诱变剂,处理合浦珠母贝的之后与正常的卵子受精,试验结果幼虫壳高反而大于壳长,虽然成苗率极低,可是幼苗的生长速度较快,个体也大一些,事实证明出现了形态的变异。按照他的理论,品种产生和新品种的形成,需要“变异、杂交、人工选择”三个因素,但非常可惜,他的工作才看到变异,就因故被迫终止了,希望能重启这种研究。聂宗庆、王素平利用台湾产盘鲍与北方产的皱纹盘鲍杂交,改良了适温范围等性状,但可惜也缺少进一步的定向培育研究。张国范、闫喜武选用野生状态仅占2%的橙色海湾扇贝培育出橙色个体占99%的选种结果。以上课题还需进一步研究。

品种在动物界(如家畜类等)和植物界(如农作物等)广泛存在,它们都具有三个必备的条件:①人工培育的动植物,不同于自然界的野生物种;②具有比原来野生物种更高的经济价值或更大的经济意义;③具有独特的变种等级形态特征和生产性状。我们迫切需要这样的海洋贝类养殖品种。

2. 贝病的研究

现在畜牧业有《兽医学》,养鱼业有《鱼病学》,都是防治养殖动物病害的专业科学。可是, 贝病的防治还很落后,海洋养殖贝类大批死亡的现象时有发生,很少有救治的方法。贝类的寄生虫病仅见有合浦珠母贝的多毛虫寄生病继发性脓疡的调查、试验研究和有效防治;大珠母贝的贝壳穿孔病也有了防治的方法;细菌病等虽有报道却并无防治研究;吴信忠研究员发现了大珠母贝等有类立克次体病害,但没有防治的研究,对苗期大批死亡仍无对策。所以,建立一门“贝病学”专门研究防治养殖贝类的病害,对贝类养殖生产是很有必要的。

3. 养殖方式的创新发展

自从有了海洋贝类人工育苗产业化以来,育苗池和育苗室都已建设在陆地上,实际上已发展成为一种水陆结合的海洋贝类养殖生产方式。不过绝大部分养殖时间还是在海上,优点是利用海水中的天然食料作为贝体的营养来源,对于滤食贝类从来都无需给予饲料,十分经济。缺点是受到自然海区环境条件的限制,尤其是寒潮低温和淡水的侵袭,有时甚至造成成批大量的养殖贝类死亡。在这方面可以借鉴陆地上大棚种植瓜菜的办法,又可类似水族箱一样建设陆上养殖池加以充气、保温和调节适宜的盐度等,甚至还可以投放人工饲料进行贝体肥育等,发展现有的水陆结合的海洋贝类养殖生产方式,以拓展养殖地域和增加生产。

我国是海洋贝类养殖大国,历史上特别是近半个世纪在这个领域的科技工作在总体上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总产量更是遥遥领先。除了上述问题之外,还受养殖环境污染等制约,迫切需要相关部门协同解决问题。

作者简介:谢玉坎 研究员,从事贝类研究,现任海南省海钰珍珠研究院院长、三亚珍珠研究所所长。联系地址:海南省三亚市南边海路338号 三亚珍珠研究所 邮编:57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