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双轨轴向二极管一贯机结构综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双轨轴向二极管一贯机结构综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电子产业的迅猛发展,轴向整流二极管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量,轴向整流二极管的后道生产(测试、打印、包装)设备也从原来的单机发展为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一贯机。2010年11月面世的双轨轴向二极管一贯机,以其噪音低,占地少,用工省,耗能低,产出高的特点,从一诞生,就受到用户的青睐。它的问世,把轴向整流二极管的生产效率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关键词】双轨;轴向二极管;一贯机;结构

0.引言

二极管后道生产工序包括排向、引直、测试、印字、包装。20世纪90年代,这些工序基本上由斜背式印字机、烤箱和包装机分别完成。进入21世纪后,能一次完成以上工序的自动化生产线—一贯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双轨轴向二极管一贯机的面世,又大大地提高了轴向二极管的生产效率。

与传统的单轨轴向二极管一贯机相比,双轨轴向二极管一贯机的结构不同之处在于一条主传动同时拖动并列的两组同轴带料链条,而两条轨道上的各道工序又分别独立。各工序结构分别介绍如下。

1.排向机构

双轨轴向管排向机构由于排向传动系统比较复杂,机构占用空间较大,且两组排向拨爪相互独立等原因,在整台设备中,采用两组排向传动相互独立,两组排向头并列放置的结构形式。

2.引直机构

双轨轴向管的引直机构是将单轨的引直盖板适当加长,在原轴承座中间增加了一组引直装置,两组引直装置分别配备各自的引直引导、引直轮、引直底座、引直底板,引直轴及卡料检测传感器共用。

3.测试机构

双轨轴向管的测试机构是将规格完成全相同的两组测试轮按装在同一传动轴上,由同一台分割器驱动。按装在同一测试L架上的内外两组测试片,分别连接各自的仪表,分别对内外两组轨道上通过的元件进行测试。对测试合格的材料,降料拨爪均不动作;当有电性不良或接触不良的元件时,相互独立的两组螺旋电磁铁,会驱动对应的降料拨爪,使降料经共用导槽,流进降料桶中。

4.印字烘烤机构印字机构

与引直机构类似,双轨轴向管一贯机的印字机构也是在同一传动系统中配置了分别同轴的两组油墨钢轮、油墨斗、均墨轮、字模轮、胶条轮。待印字元件由带料链条平推,经内外印字引导校正后,转移给印字带料轮,在印字轮下方将字模轮上的标记滚印到元件胶体圆柱面。

图1 单、双轨轴向二极管一贯机UV烘烤示意图

烘烤装置:常见的轴向管的印字油墨有两种,一种是热敏油墨,一种是光敏油墨。而对于用环氧树脂塑封的整流二极管来说,在一贯机上都是用的光敏油墨。因为光敏油墨10秒左右的固化时间,热敏油墨却要至少2个小时才能完成。但一套近4KW的UV,在产生足够的紫外光的同时,也同时附带产生了大量的热量。尽管双轨一贯机能在有限有空间里,在不增加操作人员的条件下,使产量大幅提高,但再增加一台UV,会增加相应的成本和电耗,也会使环境温度骤升。果真如此,必将限制双轨一贯机的推广。经过精心的规划,我们在使用一台UV的前提下,实现了两条轨道同时烘干的目的。因为我们要让UV光曝照的是印有字符的胶体,而对于表面有电镀层的两条引线来说,光照及副产物热烘,只有可能使引线表面氧化,不让它受照,反而是制程所希望的。所以我们只要把要受光照的两组元件的胶体置于光照范围内,就可实现上述要求。从图1中可以看出:二极管总长最大为62mm,胶体长最大为9mm,UV光宽度为100mm,要实现我们的目标,很容易。和单轨一贯机一样,使用一台UV来烘烤,使得双轨一贯机优势更加突出,因为一台单轨一贯机的功耗为5KW(不计测试仪表),UV的电耗占80%,而替换双轨后,一般产能都能比单轨增加60%以上。一年省下的电度就是一万左右。

5.包装

由于内外两条轨道上的满料率不可能完全样,包装机构不能象引直或印字一样,采取共轴同转来实现,而必需采用各自的动力,分别进行内外轨的计数包装。盒装机构中内外轨推盒动力来自行程不一的两只气缸,推格气缸行程相同,一里一外布置.编带机构中内外轨的两只编带轮虽然同心,但不同轴。外轨动力由外步进马达经同步带传动给轴,带动外编带轮转动;内轨动力由内步进马达经同步带传动给套,带动内编带轮转动。

6.结束语

双轨轴向二极管一贯机,在单轨一贯机的基础上,采用两组带料链条的思路,在引直、测试、印字等机构中尽可能运用同轴传动,以简化系统的传动结构,降低设备的制造成本;在排向、包装机构中,采用并列结构,方便操作;在印字烘烤中,对结构进行科学布局,以期最大程度地降低能耗。机台的规划,整体上顾及了原有工厂的空间和动力规模,各功能单元的设计又尽量照顾到单轨操作工的习惯。为广大客户的设备更新换代提供可能,也让敢为人先的智者偿到了甜头。 [科]

【参考文献】

[1]张策主编.机械原理与设计 (上册).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5:282-285.

[2]姜培刚主编.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9:67-70.

[3]精密机械用间歇分割器.德士凸轮股份有限公司,2012.5:B3-B25,B45.

[4]FA工厂自动化零件.简体中文版-2012.怡合达:1132,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