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激发个体见解碰撞,彰显课堂教学交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激发个体见解碰撞,彰显课堂教学交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日本著名学者佐藤学教授说:“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这两种活动――因材施教和个体与个体的交响――来实现的过程。”他认为“凸显每一个人的感受与见解的差异,并使这些差异彼此碰撞,这种应对便是个体与个体的交响”[1]。怎样使个体感受与见解的差异有效地产生彼此碰撞呢?笔者认为精彩的课堂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是开启个体交响的大门。探求有效的提问策略,定能彰显课堂教学的个体交响

一、精选教学切入口,营造交响之情境

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新授课的切入口精心选择显得尤为重要。著名的特级教师程红兵老师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把菲利普一家人对于勒的不同评价作为教学的切入口――“请找出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评价于勒的,包括怎么称呼他,怎么说他的”[2],这种独特地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和讨论的课堂教学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个体交流中既把握了作品的主题,又对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语言文字有了全方位理解,避免了肢解作品的弊端。

二、分层提问巧预设,转化难易出精彩

教学时,对过难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分解成易理解而能生趣的小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纵深处发展,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学生轻松地探究出答案。如《故乡》中:“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哲理深刻,学生理解较难,教学时,教师可以预设3个提问 :①文句中的“路”,只是指地上的路吗?②这句中的“路”与“希望”之间有何联系?③作者的这句话含义是什么呢?有前两个问题的探讨铺垫,问题③的解答,学生感觉容易多了。

教学中我们还会发现有些看似浅显又被学生忽视的问题,对深入解读文本显得非常重要。如《小橘灯》中这样一句:“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教学中,这样提问:“话没说完就停住了,小姑娘是不是真的不知道自己爸爸去哪里了呢?”当学生否定回答时,再提一问:“小姑娘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接说出来呢?”学生中会有“不方便说”“怕别人知道”等答案,此时,我们就可以追问道:“文章这样写,表现了小姑娘哪些性格特点?” 学生在答问中,对作者用省略号表现小姑娘“机警、乐观”性格特点的巧妙用法有了深入理解。

三、曲直变化多视角,点燃火花求开放

课堂提问要讲究策略,若一味地直来直去地提问,久而久之,学生对这种提问方式就会觉得枯燥无味。如果我们把问题以曲问的方式提出,营造一个“愤”“悱”空间,就能激发学生在思维上“跳一跳”的兴趣。如教学《老山界》时,引导学生理解 “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试着换个角度问:“‘抢’字是否表明了红军战士不守纪律呢?”在学生给予否定时,又进一步追问:“‘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今天早餐时,我们班的小蒙抢同桌其他同学饭菜,小蒙的‘抢’又说明了什么?”至此,教师这一曲问,学生对红军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就准确明白了。

《孔乙己》中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一看似矛盾的话,是学生较难理解的问题,我们不妨转化成这样直问:为什么说孔乙己“大约”死了?为什么说孔乙己“的确”死了?学生个体交流中很快就会明白:无人关注孔乙己生死,“我”也没有得到孔乙己死了的确切消息,所以他“大约”死了;而孔乙己的性格、所处的社会环境,注定其必死无疑,所以孔乙己“的确”死了。鲁迅用看似矛盾却十分精当的语言,揭示出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教者化曲为直的提问方式的变化,不仅引导学生在个体交响中轻松地解读了文本,更在于引领其转换思维视角,点燃其探求灵活解决问题的思维火花。

教者应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开放思维的问题,在探讨中培养学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比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我们可以设计以下提问:①你觉得真正的英雄应该具备怎样品质?②课文中的鲁提辖是真正的英雄吗? 学生根据自己获得相关知识来陈述、争辩,交响中大家对鲁提辖的认识明确了:鲁提辖有正义感,但做事鲁莽、不计后果。课文中的鲁提辖只能算是一个好汉,并非真正的英雄。

精选切入口,转化难易,分层巧设等多种形式的提问策略,无一不是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开启个体交响。“善问”能引导学生对文本作深入探究,“善问”能激发学生在课堂个体交响中对文本一定会得其三味的,“善问”的策略能彰显课堂教学主体交响。